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師比教棘手的一種教學。只要是上作文課,有些學生就會感到頭疼,認為“自己的頭腦里空蕩蕩的,沒有什么可寫。”其實,筆者認為,這類的學生并不是沒有什么可寫,而是他們缺乏兩種能力。而我國新編的小學語文大綱也明確要求,作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做到思想感情真實健康,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為了達到這一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說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觀察;讀說;能力
一、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我們學習寫作都要立足于生活,從觀察起步。古人把聽力強,耳朵靈叫做“聰”,稱視力好,有眼光為“明”。訓練和培養能力,就是要我們越來越聰明,如果自己把封閉的感官,統統啟封,就會“茅塞頓開”,寫作的素材,原來就在我們的周圍。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注意能力。
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筆者認為,首先應抓住觀察對象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人的個性、物的差異和事的不同。即矛盾的特殊性。在人的各種官能中,眼睛是攝取生活的重要器官。據科學研究“人對外界的感受,百分之八十來自視覺。”但并不是每個有眼睛的人,天生就懂得觀察。我們所講的觀察,就專指正確地察看世界,要求人們一邊目不轉睛地看,叫“凝視”,一邊全神貫注地想,叫“揣摩”,一邊用語言在心里描述,叫默述。這樣做到眼腦并用,看想結合,直到把被觀察事物對象看清楚,看明白。即觀察=凝視+揣摩+默述。培養注意對象的特征,是培養注意觀察能力的一個前提。筆者曾在這方面進行了一次嘗試性的教學,要求學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學校里的那棵鳳凰樹,運用上述三個步驟同時進行,然后叫學生進行片斷作文訓練,結果經過仔細觀察的孩子,寫得特別生動具體。
其次,要求學生掌握觀察的思路。那么觀察的思路有哪些呢?觀察的思路主要有觀察概貌、觀察層次、觀察進程、觀察差異、觀察細節等五個思路。所謂觀察概貌就是以事物總的輪廓為著眼點,然后對構成總體的各個局部依次進行系統的分類,看看是否和諧合理,并逐步觀察總體,最后把各個局部歸結起來,從而取得對總體的全面、深入的認識。所謂觀察層次,就是指對人的層次和物的層次的觀察。人的層次是指肖像和性格,物的層次是指形式和內容。所謂觀察的進程,包含著始和末的關系,就是從運動中觀察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發生和發展、過去和未來、原因和結果,事物運動中的始末都是相對,每個開始都是它過去的結束,每個結束又都是它未來的開始。所謂觀察的差異,就是此物和彼物的關系,事物都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的,有聯系就可以比較,有比較就容易把事物差異,鮮明的體現出來,借助于比較就可以發現,此物區別于彼物的特殊的屬性,這個人區別于那個人的特殊個性。所謂觀察細節,就是觀察點與面的關系,找出能夠代表總體反映一般的細枝末節,就是典型細節。以上五個思路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們常常交織在一起,各盡所能,互相補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的需要做到有所側重,交織起來運用。
再次,要求學生開放五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學生五官閉塞,遲鈍狀態,把關閉了的口、耳、鼻、舌、身的大門,統統開啟,讓這五官一起向世界開放,讓大腦通過這五個渠道,去攝取生活的真面目,再經過自己思維加工的語言,構成一幅幅綜合統一的立體畫面。總之,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學生以上三方面的觀察角度,才能懂得怎樣觀察,觀察什么,以此逐步地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最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 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
當然作文教學單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不夠的,還應加強學生的讀說能力的訓練。因為經過大腦構思的生活素材,只有通過語言文字將它表述,使它轉化為文章,起到反映生活,思想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具有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要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我們知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構成文章的第一要素,這就如繪畫離不開線條和色彩,音樂離不開節奏和旋律,舞蹈離不開人體造型一樣。訓練語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準確鮮明反映事物,得心應手地表達思想。但是筆者在平時的語言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分析其原因,在于這些學生平時沉默寡言,往往“金口難開”,且學習負擔重,課外閱讀面窄。
那么,針對上述所言,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呢?筆者認為,首先應把語言訓練和思想訓練結合起來。沒有語言訓練便沒有思想,人只能用語言來表達思想。一般來說,語言上的紊亂與思路紛雜,缺乏條理有關系,由于人們想問題的同時,就在應用語言。在運用語文時就在動腦筋,語言和思維很難分開。因此,矯正語言上的毛病,不能只在語言上改,還應反饋于大腦。其次,應要求學生廣泛收集豐富材料,多用勤練。學習語言有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直接途徑是指置身于各種各樣的環境,通過聽覺獲得各種各樣人的語言,而間接途徑是指從書本中汲取他人加工改造的語言。兩種方法殊途同歸,對于提高我們語言表達能力都是絕對不可偏廢的。我們在學習和選擇使用語言時還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學習語言靠平時的積累;二是選擇語言要字斟句酌;三是運用語言要千錘百煉。再次,要培養學生的五種語言基本表達方式。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由于目的、反映對象和手段不同,形成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主要表現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五種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上。
以上是培養學生讀說能力三方面的基本要求,針對這些要求,筆者曾在平時的語言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性的訓練教學,在所教的班級里,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上臺講幾分鐘故事、趣聞等,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同時,還通過學生自創報的形式,促使學生課余時間收集大量豐富的資料,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最終加強學生的讀說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大提高了一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所述,僅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以拋磚引玉,但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持之以恒,不斷加強學生的觀察、讀說能力的培養,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最終提高我們整體的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
楊小波,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市第十一小學金榜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