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品德的基礎。學生在道德形成過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從信到行的兩次轉變,道德實踐環節必不可少。新教材道德與法治課注重道德實踐,倡導從學生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活動。改變灌輸式課堂舊現狀,加強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道德實踐顯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道德實踐;品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終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統所構成的內在道德自律體系。道德實踐是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認識到道德實踐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并將道德實踐有效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加強道德實踐的必要性
(一) 為了落實新課標和新課改要求,適應新教材的需要,必須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的活動,擴展和提升他們的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新教材將德育課程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轉型,要求教師選取和運用與學生生活貼近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活動,通過課堂探究、體驗、反思與分享來培養學生獨立的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
(二) 解決思想品德教育中學生的知行脫節,由知到行必須經過道德實踐來轉化。
在十幾年的德育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某些中學生知行嚴重脫節,他們有道德認知能力,卻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很多教師只是把學生當作接受道德的“容器”,教學脫離實踐,簡單灌輸抽象理論的做法,使學生成為認知上的巨人和行為上的矮子。道德“知”、“行”是德育過程中的兩個關鍵階段。學生在道德形成過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從信到行的兩次轉變,道德實踐環節必不可少。通過道德實踐觸及學生的“靈魂”,才能轉化為實際行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加強道德實踐勢在必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研究。總結出相應的措施: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加強道德實踐的措施
(一) 課堂教學多創設情境體驗,做到思想認識和行動能力的和諧統一。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財富。”教師可以通過精心準備的情境模擬,真實地再現學生熟悉的某些生活場景,創設真實的實踐體驗活動,觸發學生對思想道德的切身體驗,組織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實踐,用心體驗,用心感受,不斷把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品德。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我們的情感世界》中先讓學生觀看升國旗儀式,提問:會讓我們產生什么樣的情感?還設置了情境體驗:當我們看到有人遭受欺辱,你會產生什么樣的情感?如果能挺身而出,出手相助,我們會體驗到正義感。通過開展體驗式德育教育實踐,力求使學生形成“會自主、能參與、重體驗、有感悟”的認知過程,做到思想認識和行動能力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效能,有效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二) 通過參與式道德實踐模式來豐富學生的道德生活經驗。
德育生活化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一劑良方。德育應回歸生活,從政治說教里走出來,由“遠、大、空”轉變為“近、小、實”,由抽象轉變為具體。在生活的體驗中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關注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內化,在內化中踐行。如:七年級上冊《走進老師》一課,布置體驗活動:讓學生對老師一天的工作進行記錄考察采訪,通過真切的感受去了解老師的辛苦與付出。課堂上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扮演老師去解決課堂紀律問題,平常故意搗亂的學生也體會到老師的無奈和氣憤。感同身受的參與往往勝過苦口婆心的說教。讓中學生在道德生活的實踐中,培養他們的道德素養,通過涵養品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
(三) 把握時代的脈搏,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符合道德的行為訓練與道德實踐。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強調結合實際,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不回避,不教條,合情合理的進行利弊分析,再給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訓練如何道德實踐。如:老人摔倒后扶還是不扶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讓學生先討論后發言,摸清學生的思想動態。假設情境:如果摔倒的老人就是你的親人,你希望周圍的人怎么去做?最后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我們應該怎樣做?針對社會現狀,具體指導學生:生活中確實有訛詐現象,可以在拍照或別人作證情況下扶老人起來,即使不扶最起碼也要打120急救電話。引導價值認同:決不能漠視不管。運用課本知識敬畏生命,關愛他人,社會責任感等知識讓學生認識扶的意義。再結合實際給予行為指導。并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分析指導,以提高實踐的效果;從而讓道德實踐具體可行。在學生課后的具體實踐中注意檢查督促,給予恰當的評價,表揚先進,激勵后進。
總之,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品德的基礎。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各項活動中,不斷培養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從而把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實現知與行的統一。但道德實踐的深入持久的落實需要教師精心的課堂設計和豐富的課外活動的支撐。雙管齊下才能不斷加強道德實踐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松德.道德情感與投身道德實踐辯證統一——道德教育途徑的新探析[J].道德與文明,2008.
[2]郁海平.新理念、新突破——新課程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創新[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3.
[3]鐘啟泉,崔允.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趙玉婷,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第三十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