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陪讀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結論利弊并存。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陪讀作用只突出體現在個別方面,并偏離陪讀的真正作用,而且陪讀的作用與目的之間存在較大偏差,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關鍵詞:陪讀;農村;中學生;調查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典故,古代皇宮貴族、達官貴人家庭也有先生、書童伴讀,可見陪讀現象由來已久。但是陪讀發展到如今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而是在社會上廣泛蔓延,并漸漸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
每一事物的出現必然有其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當然現在的陪讀已經不再像古代陪讀那么單純,因此產生這一現象有其諸多復雜多樣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有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學生因素。而且在我國形成的這一特有現象對社會、教育、學生成長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
雖然陪讀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并在學術研究方面也比較多,結論利弊并存,而在政府層面仍然沒有相應的政策和針對性的方案,缺乏必要的宏觀導向引領。因此,陪讀現象也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協同努力,盡可能減少陪讀帶來的消極因素,引導陪讀能夠逐步形成一種良性發展,并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 調查分析
1. 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對城區中學中存在陪讀現象的人數、現狀、類型進行調查分析,探究“陪讀”產生的主要原因,從而讓社會、學校、家長對陪讀現象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理解陪讀的利弊關系,并能使社會、學校、家長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引導陪讀能夠逐步形成一種良性發展,并得到有效的控制。
2. 調查對象、方法
本次調查確定的調查對象為本縣城區三所高中、兩所初中現有陪讀的學生及其家長,選取學生250名,其中每所學校各50名,男、女生各25名。分校選取研究對象可以在不同條件的校際間進行比較,有效地體現出共性特征,男、女生人數均衡可以減少因性別差異可能對研究樣本造成的影響,盡可能確保調查結果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本次調查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文獻調查、訪談調查等。
3. 數據統計及分析
(1) 學校陪讀學生統計(表一)
從以上統計表可以看出,全縣城區五所中學陪讀總人數達到了2669人,陪讀的平均比例為20.16%。三所高中其中一中的比例最高達到30.1%,主要原因是一中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好,家長關注學生考上比較好的大學的愿望強烈;二中、三中依次為21.9%和16.7%,由于二中的生源情況比三中的好,這也印證了前面的結論,陪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兩所初中其中通河初中占18.6%,平襄初中占13.5%,雖然相對比例較低,但這些陪讀學生大都來自鄉下,其絕對陪讀比例高達87.6%,主要原因在于年齡偏小,需要家長照料。另外,調查中發現,學校缺少學生住宿條件也是造成陪讀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問卷調查統計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對文獻調查得到的陪讀原因、類型進行細化,針對陪讀原因設置20個相關問題,其中學生、家長各10個問題。共發放問卷400份,并按各校陪讀學生比例分配發放給五所學校,最后回收有效問卷364份,問卷調查滿足研究需要,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Ⅰ. 陪讀人員調查情況
從以上統計圖中可以看出,陪讀人員以母親和祖母為主,分別占41.6%和27.7%,而父親陪讀的比例較低,只占11.4%,這反映出陪讀人員主要以照顧學生的生活為主,如做飯、洗衣服、收拾房間、監督作息等。
Ⅱ. 陪讀原因調查情況
從以上統計圖中可以看出,“支持學生考上好大學”的占41%,比率明顯高于其他各項,說明陪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出于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學生不能獨立生活”的占16%,居第二位,說明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家長的現象突出。“支持學生到好學校讀書”的占13%,說明上優質學校是學生、家長的更高選擇,促使學生遠離家庭求學,催生陪讀現象產生。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現階段農村優質學校偏少且分布不合理。“學校宿舍緊張”的占11%,說明農村學校還是硬件設施較差,不能完全滿足學生住宿需求。“不想讓學生吃苦”占8%,說明家長對孩子的嬌慣、溺愛程度比較明顯。“監督學生校外生活”的占6%,說明學生有明顯的接觸社會不良環境的現象,形成了部分問題學生。“效仿其他家長陪讀”的占5%,說明有部分家長存在跟風、攀比心理。另外,還有如學校管理不到位、鄉村高中減少、學生在校出現問題等等。
Ⅲ. 陪讀作用調查情況
陪讀的對象是學生,也就是說陪讀的目標和作用是最終讓學生成為受益者,因此對于陪讀作用的回答學生最具發言權。本次調查通過學生問卷主要針對陪讀給學生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設置問題,每個問題按作用(或幫助)的程度,分為:A. 很大;B. 一般;C. 很少;D. 沒有,E. 相反,五個等次選項。力求探尋準確的結論,明晰對陪讀作用的全面、正確、科學的認識。
從以上統計表中可以看出,問卷設置的6個項目中“解決生活問題”居于第一位,占到34%,明顯說明陪讀所起到的作用最主要是照顧、幫助學生生活起居,如做飯、洗衣、收拾房間等;而能夠“提高學習成績”的僅占15%,說明陪讀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并沒有非常顯著的作用,還是要以學校學習為主。再從陪讀作用程度中的選項平均比率來看,作用“很大”的只占22.6%,而“一般”和“很少”的分別占39.2%和23.8%,充分說明陪讀的作用大都處于“一般”水平,而且還有1.2%的“相反”作用,更值得關注和反思。
三、 調查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 陪讀作用只突出體現在個別方面。主要有減輕學生生活負擔,增加學習時間;其次,可以關注到學生的日常行為,可以利用地域和時間優勢對孩子實施即時監督作用,適時發現學生各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行為上出現問題的學生,陪讀可以直接有效地進行約束、隔離,從而起到矯正作用;再次,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健康狀況,及時得到看護治療,改善學生的飲食,對學生健康有利。
2. 陪讀的作用與目的之間存在較大偏差。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陪讀的目的主要是支持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成績,而陪讀的作用卻沒有能夠達到這一主要目的,基本上表現為以照顧孩子的生活為主,為孩子創造優越的學習環境,從而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四、 今后的對策與建議
1.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家長們的陪讀心理還很不成熟,很多家長沒有能夠建立正確的陪讀觀,乃至摻雜了一些不健康的扭曲的心態。因此,教育家長要擯棄“唯分數論”的觀念,要能為孩子提供優質成長的環境和空間,而不是一味地保護和包辦除學習以外的一切事務。
2. 陪讀要理性選擇,做到按需陪讀。陪讀現象表明,不是所有的陪讀都是適合的,相反,可能造成孩子的個人行為能力的缺失,包括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和學習的能力。因此,陪讀需要理性選擇,比如獨立生活有困難的,身體心理方面有疾病的,學習行為、思想方面有問題的等等,力爭做到按需陪讀、有針對性地陪讀。
3. 學校要重視陪讀的疏導工作。學校要能夠與陪讀家長建立聯系,利用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及時了解陪讀情況,幫助家長分析陪讀的利弊,樹立正確的陪讀觀,正確地選擇陪讀。并可以聘請專家和政法干部開展講座,教授家長科學的陪讀方法和安全陪讀事項等。
五、 結語
在發達國家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是陪孩子“玩”或參加社會實踐、動手實踐活動,而在我國形成家長單純地為孩子的“吃穿住行”和“學習規劃”做好安排,而不考慮孩子獨立行為能力的培養以及包攬而非參與孩子成長規劃的“陪讀”現象。而在這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背后,隱藏著的就是孩子的個人行為能力的缺失,包括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和學習的能力。因此,反思“陪讀”產生的原因,解決陪讀問題以及陪讀帶來的種種弊端成為當前乃至今后必須繼續探究的教育課題。
作者簡介:
朱彥彥,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