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以來,長春電影制片廠以不斷改革創新的姿態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新世紀電影的個性化、在觀念和藝術上的自由、電影的社會訴求多樣性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如果要在新媒體發展大潮中繼續生存發展下去,我們應該在新的視角下探究一條適合長春電影制片廠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長春電影制片廠 審美創新 發展之路
一、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發展歷史
長春電影制片廠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電影制片廠,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在1955年2月28日,國家文化部將“東北電影制片廠”改為“長春電影制片廠”。 長春電影制片廠在題材選取上嚴謹認真、工作上兢兢業業,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0年,原來的“長春電影制片廠”改制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如今“中國電影在面對全球化市場大潮的沖擊下,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文化焦慮,近些年來出現的諸多內容蒼白空洞的國產影片就是最好的映射。2011年,中國電影年產量超過580部,票房總量130億人民幣。2012年,僅10個月就生產了638部國產電影,票房133億。”[1]長影在機遇與挑戰面前,不斷探索、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難題。
二、新世紀長影在審美題材上的創新
在新中國成立時,中國正處于紅色電影時代。這一時期,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創作多是抗戰題材,生活故事和愛情等多被穿插、融入到抗戰的影片中,一大批優秀的抗戰題材涌現出來。《上甘嶺》這部影片,再現了我軍戰士在連長張忠發的帶領下,朝鮮戰場上與美國“鬼子”浴血奮戰、殊死搏斗的戰斗場景。影片塑造了眾多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志愿軍形象:有勇有謀的連長張忠發、熱情高歌的指導員等。影片密切聯系實際,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向人們展現了人物的個性,既體現了濃烈的英雄氣概,又清晰地體現出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
2009年上映的一部黑色喜劇影片——《斗牛》,由當紅明星黃渤主演。“粉絲電影”雖沒有完整的定義,但在業內已經有了普遍的共識。“‘粉絲電影通常要迎合粉絲們口味,主打粉絲群體,重點消費粉絲的購買能力。”[2]講述了村民們保護共產黨員留下的一頭奶牛與農民牛二共同經歷生死的故事,幽默性的影片迎合了當今快節奏生活下人們緩解生活壓力的需求。沒有著重塑造英雄人物形象,通過一些機緣巧合、幽默地塑造人物“牛二”,在幽默的同時告誡人們:勿忘國恥、居安思危,對戰士們的懷念激起愛國之情。
《斗牛》與以前的影片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題材的創新不局限于革命、農村題材,還有城市、少數民族和現實題材。其次,人物塑造的方法上創新,新世紀的影片并沒有塑造眾多的英雄形象,而是通過主角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通過講述故事,使人們得到啟發。最后,在人民的需求上創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長春電影制片廠,多抗戰題材的電影。新世紀長影的發展,不僅局限于電影領域,還有電視劇、譯制片、紀錄片等。密切關注現實生活,觸及社會熱點,以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傳遞著社會正能量。
三、展望長影的發展之路
第一,要有自己的“革命”根據地。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口需求量大。國內的電影市場潛力巨大,長影必須要依賴本土市場,再擴大在全球電影市場上的份額。找準人們的需求點,在題材上進行綜合的選擇。
第二,要加強和國外其他電影產業的合作,跨國跨地區合作。“當年好萊塢進入并占領歐洲電影市場的第一步,就是合作制片和發行,如在德國,派拉蒙公司等投資德國的UFA建立合資發行公司,爭取電影的發行和制作權,培養觀眾的好萊塢趣味和發行好萊塢電影,最終支配了電影市場。”[3]迪士尼在電影事業上有所發展,還在世界各國建立了世界影視娛樂中心。長影旗下的“長影世紀城”也是將這所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東方好萊塢”“世界特效電影之都”展現給世界人民。
第三,電影要注重彰顯“中國特色”。“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藝樣式來考察,注重考察中國電視劇在中國民族主義語境下,它所承載的特定的意識形態、文化內涵、民族特色表述形式以及背后民族審美心理支撐等。”[4]要注意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本土化的敘事道路,弘揚傳統文化。
總之,長影在發展時,要盡可能地去避免“藝術與商業失衡”的問題,通過建立電影產業集群、影視旅游、娛樂一體的主題公園,創新品牌,為影視創作奠定經濟基礎。把握發展的方向,掌握好一個“度”,既要迎合人們的需求,注重大眾文化的主導地位,又要理性認知,拒絕低俗。我們要敢于認清現實,正視與國外影片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宋紅巖.全球化視野下的影視藝術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7.
[2]陳犀禾.電影與都市[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210-211.
[3]尹鴻.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76-77.
[4]杜悅.新世紀國產電視劇的中國特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8-9.
(作者簡介:孟晶晶,女,本科,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卞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