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綜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建設最前沿的陣地,代表了基層群眾最根本、最基礎的公共文化需求,是我省全力助推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聯系最遠一家人”的樞紐。就調研情況而言,鄉鎮綜合文化站存在設施不足、“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人才隊伍建設薄弱、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及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管理不規范、服務效能低等“短板”,已經阻礙了我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效益的發揮。我們亟需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整合利用資源、促進共建共享,著力提升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利用的效能。
關鍵詞:鄉鎮綜合文化站 資源利用 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
一、基本情況
鄉鎮綜合文化站,是鄉(鎮)開展綜合性群眾文化宣傳娛樂活動、普及文化科學知識的組織輔導部門和活動場所,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五年來,隨著國家、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對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政策上的傾斜,經費投入的不斷加大,總體而言,我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144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一級站143個,二級站212個,三級站288個,上等級站占文化站總數的44.41%。眾所周知,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全省有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的縣級行政區35個,民族鄉252個(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55.5%。因此,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重點在民族地區、難點也在民族地區,沒有民族地區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大力發展,也就談不上貴州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的整體進步。
一方面,民族地區因其自身積淀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一般性特征的基礎上還兼備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我省民族地區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都存在好、中、差的情況,二者并沒有明顯差異。我們認為,被調查的民族地區所呈現的情況具有一般性特征,基本能代表我省鄉鎮綜合文化站的一般運行狀況。我們選取了偏遠地區的銅仁市德江縣、黔東南州臺江縣、麻江縣、榕江縣、黎平縣共計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利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采取實地查看、民意調查、聽取匯報和座談交流等方式進行調研。
二、鄉鎮文化站資源利用現狀
(一)基礎設施基本具備,陣地功能發揮常態化
從調研實際情況來看,調研的12個鄉鎮都能按照“三室一廳一房”的功能要求標準建設站房、文化配備設備和免費開放,還為每個文化站配備了體育器材,有的鄉鎮還配備了蘆笙、侗族琵琶等民族樂器,做到緊貼要求、功能完備。以上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筑面積均在300㎡以上,站內設有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培訓室、辦公室及多功能廳,基本實現對外免費開放,無出租、拍賣鄉鎮文化站現象。鄉鎮綜合文化站的陣地服務功能得到基本保障,開展培訓、宣傳教育等業務活動基本做到常態化。
(二)人才隊伍整體得到加強,結構趨于合理化
鄉鎮文化站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隊伍的建設,沒有合格的人才隊伍作保障,鄉鎮文化站也只能是“空殼”,發揮不了社會效益??傮w而言,我省鄉鎮綜合文化站都配備了或專職、或兼職隊伍,好的如公共文化建設示范區遵義市所轄縣市鄉鎮綜合文化站,硬性要求鄉鎮綜合文化站統一配備不低于3名的業務人員。差的地方也基本配備了1-2名兼職工作人員。不論是專業、學歷、職稱,還是年齡、性別等結構都得到改善和提高,結構趨于合理化,能基本保障相關業務工作的開展。
在走訪的臺江縣、麻江縣4個鄉鎮中均配有專職工作人員。以臺江縣為例,該縣臺盤鄉綜合文化站共有3名工作人員,3名工作人員都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德江縣、榕江縣、黎平縣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共計配置文化站兼職工作人員12人。其中,銅仁市德江縣高家灣、堰塘、龍泉、穩平等4個鄉鎮、黔東南州榕江縣忠誠鎮、黎平縣水口、永從等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無專職工作人員。
(三)活動開展種類繁多,服務形式多樣化
鄉鎮文化站開展活動的主要內容:一是圍繞鄉鎮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開展活動,舉辦科技推廣、宣傳教育和各類知識培訓,如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歌詠比賽、舉辦農作物病蟲害基礎知識講座、電腦掃盲培訓班、“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舉辦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多讀書、讀好書活動,落實控輟保學工作;二是利用重大節日,開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藝演出活動。如臺江縣臺盤鄉臺盤村“六月六”活動。多數鄉鎮都能較好地結合農村特點,組建秧歌隊、侗歌隊、蘆笙隊、“夕陽紅”志愿服務隊等鄉村級文化演出隊伍,鄉土夜話、技術課堂、政策培訓、侗戲編演等多種形式齊上臺,使文化活動成為基層群眾身邊雅俗共賞的“文化排檔”。
(四)機制建設逐步完善,管理服務制度化
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規范管理,提升服務工作的效率,逐步夯實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促進新農村文化繁榮活躍,著力將鄉鎮綜合文化站打造成為思想文化的前沿陣地。部分地方政府重視機制建設,管理服務工作制度化。
近年來,黔東南州黎平縣在機制建設方面較有成效。一是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構建了“縣協調、鄉鎮(街道)牽頭、村組為主”的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呈現出“政府牽頭、上下聯動、遍地開花”的農村文化新局面。二是完善幫扶帶動機制。建立了“專業指導、部門聯村、村企結對”的農村文化工作幫扶帶動機制,大力組織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參與農村文化活動開展,使之始終保持較強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三是完善績效評價機制。以抓好文化站免費開放工作為抓手,推進服務標準規范化建設;以開展爭優創星活動為動力,促進管理服務水平上等級。目前,全縣鄉鎮綜合文化站等級達標率超過97%,全年開放時間超300天,文化站管理服務人員全部實現培訓上崗,開展了示范鄉鎮綜合文化站、示范農家書屋、特色文化活動、特色文化隊伍、優秀文化輔導員評選表彰工作,文化站管理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三、鄉鎮文化站資源利用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鄉鎮綜合文化站人才隊伍薄弱
就我省鄉鎮綜合文化站而言,總體來說,當前鄉鎮綜合文化站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相比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相比2020年底實現文化小康的指標要求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一句話,鄉鎮綜合文化站人才隊伍總體薄弱,“兼職不專職,專職不專干,專干不專業”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一是業務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上述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有8人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事文化工作的,具備大專學歷的占比不到40%,本科學歷的基本沒有,知識嚴重老化,觀念陳舊。二是專職人員比例偏低,兼職現象較為嚴重。大多數鄉鎮綜合文化站沒有明確分工、專職專用,抽調從事計生、維穩、扶貧等其他工作的人員,根本無心從事文化工作,擔心“種了別人田,荒了自己地”的現象等,都在較大范圍內存在。
(二)文化經費投入不足,匹配資金不到位
綜合文化站的經費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免費開放資金、地方財政匹配撥款、重大地方文化活動臨時性投入。但是,就調研的情況來看,在地方配套資金問題上,絕大多數鄉鎮政府很難配套。更有甚者,個別鄉鎮甚至將4萬元的文化站免開資金挪作他用,因此不能很好地調動和發揮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三)文化空間不足,文化設施陳舊
根據調查可知,鄉鎮文化站的基本文化設施不完善,需要改進。很多設施都是“十一五”期間統一配送,現在已經老化、退化。有的鄉鎮文化站電腦因配置過低原因,加之缺乏有效的保養和維修,已全部報廢。電腦、樂器等設施的缺乏不能為當地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廣大群眾“看書、看報、看戲難”的問題仍然存在;表演、體育比賽的場所少,如鄉鎮的舞蹈隊、秧歌隊、體育團體想開展活動和比賽,卻沒有專業的排練場地。文化站人員反映:綜合文化站長期沒有添置電子設備器材,圖書報刊更新速度滯后,統一配送的樂器,比如電子琴、打擊樂、洋鼓等基本上沒有人能使用,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上述這些因素導致文化站人氣不旺。
(四)鄉鎮文化站被邊緣化、被擠占,設備外借、挪用現象比較突出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是鄉鎮文化站被邊緣化。德江縣的穩平鄉文化站建在移民安置區的最邊緣,遠離群眾聚集區,進出道路為泥巴路且較為狹窄,未懸掛鄉鎮文化站牌子,已然被邊緣化。二是鄉鎮文化站被擠占。12個鄉鎮文化站中,6個文化站建在鄉(鎮)政府大院內緊靠鄉政府辦公樓。在訪談中,很多群眾反映不敢進去、不方便出來。其中,榕江縣忠誠鎮、黎平縣水口、永從等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均設有“工會”“婦女之家”“職工之家”。臺江縣一鄉鎮負責人在匯報中,覺得利用鄉鎮文化站作為職工之家可以很好地解決走讀干部的問題,也是文化站功能發揮的具體體現。三是設備外借、挪用現象比較突出。調研發現,以上7個鄉鎮文化站中,除永從鎮外,其余鄉鎮文化站由于鄉鎮管理意識薄弱、管理人員業務水平有限,出現了設備外借、挪作它用的現象。部分設施設備流向民間文化業余團體(樂器、音響),41臺電腦被鄉鎮政府挪作它用,且多數鄉鎮文化站無管理、登記、移交、報廢臺賬或臺賬不全,設施設備底數不清、下落不明。
究其原因,一是認識上的問題。將文化站的綜合職能理解為多部門管理,因此,鄉鎮文化站辦公樓門前懸掛宣傳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牌子的也不是一例兩例。二是部分鄉鎮因財政緊張、場地有限等原因,出現了文化站被擠占,設施設備被挪作他用的現象。
(五)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陳舊
為了解鎮綜合文化站服務工作和開展文化活動的狀況,對12個文化站和周邊群眾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以訪談的方式進行。大多數鄉鎮開展的活動主要有歌舞演出、棋牌比賽、體育活動、書畫展覽、知識講座、文化骨干培訓與輔導。供應的“文化大餐”仍是傳統的“四菜一湯”(指吹、拉、彈、唱)。培訓與輔導、歌舞表演、體育活動等項目形式單一,不夠新穎。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廣大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鄉鎮居民的文化消費觀念,消費群體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加上現在鄉鎮網絡建設的全面推開、 家庭電腦的普及和閉路電視的覆蓋,鄉鎮居民可以接收、了解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接收的信息量較以前而言不可同日而語。如送電影下鄉、開展歌舞表演、開放圖書閱覽室、舉行體育比賽等活動就略顯單調,對群眾失去吸引力。
四、我們的建議
鄉鎮綜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建設最前沿的陣地,代表了人民群眾最根本、最基礎的公共文化需求,是我省全力助推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聯系最遠一家人”的樞紐。就調研情況而言,鄉鎮綜合文化站設施不足、“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人才隊伍建設薄弱、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及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管理不規范、服務效能低等“短板”,已經阻礙了我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效益的發揮。下一步,我們要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整合利用資源、促進共建共享,著力提升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利用的效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目標考核制度
坦率地說,鄉鎮綜合文化站之所以出現站址選擇問題、人員欠缺、經費不足、活動單一等情況,關鍵在于缺乏對鄉鎮黨委、政府強有力的約束,沒有把鄉鎮綜合文化建設納入鄉鎮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考核責任制,因此,往往落實不力,執行不到位。如果將鄉鎮綜合文化建設與GDP增長、計生、維穩等工作一并納入對鄉鎮領導政績的考核,作為提拔重用的主要指標,促使鄉鎮領導重視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那么,鄉鎮乃至縣委、縣政府的黨政領導干部就會充分認識到鄉鎮綜合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勢必將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去抓緊抓好,落到實處。經費投入、人員編制、建設規劃、活動內容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和約束機制,文化的重要性就是一句只停留在紙面上的口號。那么,存在的一切短板要想解決就顯得遙遙無期。
(二)明確功能定位,統籌整合文化資源
長期以來,由于鄉鎮文化站建設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造成重復建設,人、財、物等資源分散,造成文化資源嚴重浪費,利用率偏低等現象。因此,我們應該明確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定位。無疑,文化站的綜合性既是特征也是其定位。綜合文化站建設遠非建立幾間農村書屋,單一地送幾場電影那么簡單。應該既有科學藝術的普及,又有現代精神文明的傳播,還包括體育、文化、娛樂。細而言之,文藝演出、讀書看報、展覽展示、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廣播電視、電影放映皆是其內容。我們只有在明確這一定位的情況下,才好統籌整合相關文化資源,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終端平臺優勢,推動分布在不同部門、分散單一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實現人、財、物統籌使用,切實促進鄉鎮綜合文化站的高效利用,進而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
(三)加強隊伍建設,實施人才資源戰略
事業興旺的關鍵是人才,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利用的高效與否取決于人才業務水平的高低。如前文所述,鄉鎮文化站存在人員編制不足、兼職太多、專職不專干、專干不專業等現象,即使是在職在編的從業人員,其年齡、學歷、專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已嚴重制約鄉鎮綜合文化站職能的開展,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其社會效益的最大發揮。對此,要想有效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鄉鎮文化站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資源戰略作為重要議事議程來抓、來落實。
一是理順管理體制,解決人員編制,落實職稱、待遇。
目前,很多鄉(鎮)文化干部隊伍不穩定,不外乎是管理上沒有理順,身份上不明不白。行政上隸屬鄉鎮政府,待遇上是文化人員,想讓你做事干活的時候說你是行政干部,而面臨薪酬、晉升等待遇時又說你是文化業務人員。在我們走訪的鄉鎮文化站,無一人被評為中級職稱,也沒見到有人被提拔為鄉鎮領導,這兩頭不著力“爺爺不疼,奶奶不愛”的工作境地無疑會嚴重挫傷文化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考慮理順管理體制,將鄉鎮文化站業務人員統一由縣級文化部門管理,明確他們的事業身份。每個鄉鎮作為縣文化館的分館,根據其服務人口,每一個鄉鎮統一配備1-3名文化干部,確保他們的薪酬、職稱評比等待遇。
二是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文化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
在調研的12個鄉鎮中,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對鄉鎮文化干部的業務培訓的還很少見。黎平縣、臺江縣都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一年甚至兩年才開展一次培訓,且培訓的內容多側重黨的政策、方針,專門的業務培訓是少之又少,成效甚微。因此,縣政府及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下定決心, 做好統籌,劃撥專項經費, 將鄉(鎮)文化干部的培訓工作納入議事日程;通過對在職在編文化干部培訓、繼續再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業務干部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通過一系列強化業務培訓的舉措,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文化干部不稱職、無作為的問題;再結合社會發展形勢要求,開展對文化工作的達標考核,為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鄉鎮文化站隊伍夯實基礎。
(四)滿足群眾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滿足群眾的訴求,是包括鄉鎮綜合文化站業務干部在內,所有公共文化戰線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與動力。然而,就目前我省總體情況來看,現有的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不能有效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下一步,“以人為本,對接需求”理應成為我省加強鄉鎮文化站工作的基本原則。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整體建設與提升中,務必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先導,不斷創新服務形式,豐富服務內容,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進而充分發揮文化凝聚人心、增加認同、促進和諧的積極作用。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是立足大文化觀念,著力陣營建設。
鄉鎮人口少則1.8萬,多則3萬、5萬。服務人口如此眾多,想通過編制內的幾個人做好服務,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肯定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我們文化戰線的人,立足大文化觀念,著力一個強大的文化陣營建設與營造。我們可以嘗試加強與當地中小學、醫療部門、社會團體等機構合作,建立一種長期合作關系, 形成一個大文化的陣營?!昂蔑L憑借力,送我入青云”。擅于巧借外力,想方設法與上述機構合作,舉辦各類藝術節、科技節、節假日慶典、非物質文化進校園、傳承人傳習活動。創新機制,促使當地文化站、中小學學校圖書館、體育場等一體化建設, 極力整合當地文化資源,及時展示當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四在農家”建設的新成果、新風采。
二是激發群眾活力,著力氛圍營造。
人民群眾的根在基層,尤其是在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很多都是歌舞之鄉,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鄉鎮文化站需要做的是,一切從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出發,扎根基層,出好點子,出好主意,就能把群眾文化做“活”,就能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需知“高手在民間”,群眾文化的根在民間。
壯大文化隊伍,一是村級文化員隊伍建設,開展好日常文化活動,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如組織婦女做刺繡、傳習民族文化等;二是建立高素質的文藝骨干隊伍,通過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和從事文化工作的積極性來帶動地方文化的發展、繁榮;三是民族文化傳承隊伍。通過傳承人來帶動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參與本土文化的傳承、弘揚,打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
三是創新服務形式,著力品牌打造。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老百姓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往單一的送文化顯然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老百姓的文化多樣化需求。從供給側出發,今后“點菜式”的服務模式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其中的活動形式將是發展的主要趨勢。我們要積極順應這一社會潮流和發展趨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積極創新服務形式,著力從“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定位出發,打造群眾文化品牌。通過品牌的打造,來滿足群眾文化的豐富發展和廣大群眾參與性的文化需求。
據我們實地調研,臺江縣施洞鎮苗族獨木龍舟節、姊妹節影響廣泛,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參與其中,幾十支隊伍爭相亮相,吸引了周邊縣市、周邊省份乃至國外人士。苗族獨木龍舟節、姊妹節已然成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此外,麻江縣賢昌鎮布依族的“六月六”、仫佬族的“吃先節”等都是這一文化方面的品牌。因此,我們應廣泛借鑒這些成功的案例,通過開展民族傳統節慶活動、組織大型文體賽事、開展文體能力培訓等服務方式,著力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來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參考文獻:
[1]楊學勤,高峰松.關于加快河北鄉鎮綜合文化站發展的思考[J].河北學刊,2012(05).
[2]呂余龍.新農村建設必須進一步發揮鄉鎮文化站作用[J].浙江文化月刊,2013.
[3]郭茂強.發揮鄉鎮文化站作用促進農村文化建設[J].福建理論學習,2014.
[4]張楠.農村公共文化績效評估缺失及改進——基于江蘇鄉鎮文化站的考察[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貴州省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惠民效能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16GA13)。
(作者簡介:陸吉星,男,碩士,貴州省文化館調查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貴州群文天地》執行主編,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理論、文化館(站)建設與發展)(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