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靜
摘要:農業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對于種植技術人們非常關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業種植技術不斷優化和創新,這有效提升了農戶的收入,并保證生活生產資料的穩定供給,有效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玉米是我國重要農作物,為進一步推動玉米種植進步,本研究對我國玉米種植現狀進行分析,并探討我國玉米種植新技術應用效率。
關鍵詞:玉米種植;新技術;現狀;應用效益
作為我國重要經濟作物,玉米在我國得到廣泛種植,近年來其種植技術逐漸成熟,這大幅增加了玉米種植效率,在提升農業總產值中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中為保證具有較高的種植效率,使社會對玉米總量需求得到滿足,需要強化對玉米種植新技術的研究,以提升新技術應用效率。文山市地處山區,玉米種植廣泛,本文將依據文山市玉米種植經驗,對我國玉米種植現狀進行分析,并探討我國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應用。
1我國玉米種植現狀
玉米是我國重要農作物,其種植廣受重視。政府每年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補貼玉米種植戶,以將種植戶的種植熱情激發出來,促進玉米產量的提升。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大數據、云計算等開始應用于我國玉米種植技術分析,并通過衛星統計和分析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以大數據分析平臺為依托,收集整理新品種玉米種植成效等數據,為玉米種植新技術研制提供依據。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這有效提升了我國農業耕地的利用率,按照因地制宜種植原則,在可持續發展原則引導下,提升玉米產量,推動我國玉米種植“全機械化種植時代”的到來,推動我國玉米種植的發展[1]。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玉米重視技術,技術創新全面開展,并在玉米生產速度、產量、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尋求突破,提升玉米綜合質量,推動我國玉米種植超聲綠色、有機、無化肥方向發展。
2我國玉米種植新技術應用效率
2.1玉米栽植技術優化應用效率
玉米是我國的重要農作物,在山地地區都有廣泛種植,種植面積普遍較大。對于種植者來說,傳統玉米種植需要投入極大勞動力,尤其是山區,產值難以獲得顯著提升,玉米種植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我國開始在玉米種植中使用機械設備,難以使用大型設備的山地丘陵則使用小型、輕便手動機械設備,例如文山市廣泛應用多功能兩行汽油動力播種機、玉米播種機等,其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還大幅提升了種植效率,有利于玉米產量的提升。機械設備種植技術的科學性更強,其能夠依據規劃進行種植,減少人為因素對種植產生的影響,有利于玉米種植效率的提升[2]。與傳統人工種植技術相比,應用機械種植技術后栽培時間大幅縮短,能夠更加科學的規劃玉米種植,保證在相應時間段內玉米幼苗進入初長狀態,使玉米長勢處于相似狀態,保證具有較高的成熟率。玉米長勢統一后,后期噴灑農藥等護理工作可更有效的開展。通過機械種植人工能夠解放出來,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和創新方面投入更多經歷,有效提升大面積玉米種植質量,避免種植有效性降低。
2.2玉米種植的改良技術
實際中影響玉米種植成效的主要因素就是玉米種子,為有效提升玉米種植效率,實際中一直在探索優質玉米種植改良技術,在充分考慮氣候現況、土壤特征、種植技術、溫度、種植地域水文的基礎上,對玉米種植改良技術進行探索,保證在因地制宜的種植原則下玉米種子可獲得更高產值[3]。例如高產玉米種植中路單系列、北玉系列、京滇8號、五谷1790等,都是結合我國玉米種植環境研究的新型玉米種子,保證種植客觀環境和玉米種植具有較高的匹配度,以促進玉米種植效率的提升,為我國玉米種植產生良性發展提供保障。
2.3玉米種植防病蟲害技術
玉米種植和其他農作物一樣,生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病蟲害,實際中若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將會嚴重降低玉米質量和產量,最終對玉米種植產業良性發展產生影響。實際中為降低病蟲害對我國玉米種植的影響、促進產值提升,我國已經研制出無菌依據種子,作為一種抗病蟲害技術,其能夠從培養之初,避免玉米受到細菌及病蟲害的侵擾,最終提升種植成活率[4]。我國玉米種植的病蟲害防治,以勞動者為主,需要種植戶依據種植產地具體環境,對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方法進行有效探索,并針對性應用農藥。同時對玉米種植態勢進行觀察,進而及時發現病蟲害入侵,控制病蟲害的擴散,通過人工、噴灑農藥除病蟲幼崽等。農戶在解決玉米種植病蟲害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減少農藥使用,推動玉米種植的可持續發展[5]。
2.4玉米種植技術的科學創新
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玉米種植技術獲得不斷創新,相關玉米種植經驗也大量積累,這使得我國玉米種植技術創新性明顯提升[6]。例如依據因地制宜種植原則,針對玉米配置生長階段,科學考量當地土壤肥力、光照、種植面積,可續設定植株間距,使其在生長中獲得充分養分,避免相互間產生抑制。當前種植戶主要應用機械化設備播種,種植間距科學性明顯提升,種植控制不當問題大大減少。實際中不合理的播撒間距,會造成土地浪費和玉米減產的后果[7]。
結語:
在玉米種植中應用新技術,可促進玉米產量的提升,并有效防治玉米病蟲害,減少種植中的人工投入,為我國農業整體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本研究對玉米種植現狀和新技術應用進行了研究,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業人員強化研究,強化對新種植技術的研究,充分發揮出其中玉米種植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思琳,楊印生,王海娜.玉米種植農戶對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知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6,37(10):214-220.
[2]李小雁,張瑞玲.旱作農田溝壟微型集雨結合覆蓋玉米種植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5,19(2):45-48,52.
[3]畢彩萍.地膜覆蓋栽培對高寒地區玉米 種植區域的延伸程度及產量影響[J].農業與技術,2016,36(5):107-108.
[4]徐露萍.重慶玉米種植的地理優勢及種植技術應用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6,11(2):99-99.
[5]米春橋,張曉東,彭小寧.基于GIS的玉米種植環境氣象特征信息提取系統[J].安徽農業科學,2014,11(19):6465-6467.
[6]楊慧蓮,王海南,韓旭東.我國玉米種植區域比較優勢及空間分布 ——基于全國18省1996-2015年數據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6):921-929.
[7]劉玲,楊殿林,王生榮.轉Bt基因玉米種植對土壤細菌數量及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27(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