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1月7日報道,原題:“我也是”運動將蔓延至中國?中國終于迎來“我也是”時刻。北航女博士羅茜茜通過微博實名舉報,稱12年前她在該校就讀期間曾遭一名教授性騷擾。一天內該帖被閱讀300萬次并引發有關性騷擾的激烈爭論。北航隨后宣布展開調查。
如今在美國生活的羅女士表示,全球數百萬人參與“我也是”運動,公開遭受性騷擾的經歷。但直到現在,該運動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并未像國外那樣引人注目。即便羅舉報后,仍沒太多其他女性站出來。
分析人士指出,羅在公布遭遇前已精心安排行動。她與其他遭該教授性騷擾的女性聯絡并收集大量證據,然后才舉報。這種做法并不易被其他女性效仿。中國沒有關于性騷擾的全國性法律,學校和職場也缺乏應對該問題的適當機制。若不像羅這樣精心計劃,檢舉行為或將石沉大海。
許多性騷擾受害者都擔心沒人相信自己的遭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性騷擾常被稱為“潛規則”。該說法表明許多人普遍接受一種觀念:相關女性是為獲取未來好處而樂意順從。女權觀察家表示,“潛規則”含有指責受害者的意味,忽視受害者遭到權勢人物擺布的現實。這令許多受害者更擔心自己的發聲會被置若罔聞。
在西方,“我也是”運動始于娛樂業,然后蔓延至體育、政治等其他領域。而在中國是始于大學,因為許多年輕網民是大學生或受過高等教育。羅站出來前,其他大學一些畢業生已在社交媒體上公布自己的遭遇,但與羅不同,她們大都匿名。
廣州性別教育中心的調查發現,近七成大學生表示受過不同形式的性騷擾,但半數以上人選擇沉默,大多數表示檢舉對自身沒任何好處。專家表示,在中國,教授和學生之間的權利嚴重不對等。“激怒”教授或將危及自己的學術生涯。▲
(作者格溫妮絲·何等,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