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萍
摘 要:智障兒童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生活能力不能夠正常發展,教師必須把智障兒童生活能力的提高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要以游戲教育為契機,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把握智障兒童的游戲教育需要,利用分層教學,找到適合每一個智障兒童的游戲方式,讓智障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知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關鍵詞:生活能力;智障兒童;游戲教學;特殊教育
每個人的成長、發展都離不開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每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最根本的能力。智障兒童由于自身智力和身體發育、動作及語言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加之社會、家庭的種種不利環境的限制,使他們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生活自理。因此,游戲化教學是培養智障兒童生活能力的關鍵。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好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在生活能力的培養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要想使每個智障兒童在生活能力的各個方面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智障兒童將來在不同程度上能夠盡快地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教師必須重視其生活能力的培養,應該把游戲教學作為培養智障兒童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一、游戲可以調節智障兒童的情緒
游戲有助于智障兒童基本情感需要的滿足。智障兒童由于注意力極易分散,而且又是有意注意時間非常短暫,利用游戲這一環節可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可讓他們在愉悅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培養他們有意注意的潛能,并使他們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比如早上老師熱情地帶著學生來到教室,學生自己掃地、拖地、擺放物品、給花澆水,有鼻涕了自己拿面巾紙去擦……所有環節和活動在這種模擬“家”的情景中展開,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使他們釋放內在的緊張、不安、慌亂等情緒,從而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
二、游戲教會智障兒童親近和信任
智障兒童由于自身的缺陷,他們對人的親近感和信任感就大大降低。如何使每個智障兒童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得到最好的發展,將來能夠盡快地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特教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必須把游戲教學作為發展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例如,我們在組織孩子上生活適應課的過程中,給動物寶寶喂食,給布娃娃穿衣和扣紐扣等,這類游戲主要是用來增強和鞏固孩子們的自理能力。讓這些孩子們在游戲中學到吃飯、穿衣等基本技能,從而能夠幫助孩子們遷移到他們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游戲方法使孩子們學會了親近他人和信任他人。
三、游戲讓智障兒童能夠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
成功的快樂,可以激發兒童游戲的興趣,也可以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愿望。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智障兒童更多的是嘗到失敗的痛苦。因此,為了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的洗手興趣出發,組織“小手變干凈”“手指寶寶做運動”等游戲,在游戲結束后找出一雙最干凈的小手進行獎勵,這樣學生洗手的興趣漸漸被調動起來了。然后再教給學生正確的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七步洗手法”等),讓學生親自練習。教師適當、適時地鼓勵與表揚孩子,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學會洗手的滿足。在游戲進行中,兒童的自信心與日俱增,并在不斷體驗成功的同時,獲得了自我實現的滿足。
四、游戲滿足智障兒童的安全需要
智障兒童由于智力和身體存在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健全兒童更多的安全威脅,所以他們就會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進一步導致生活適應行為障礙。而教師在組織游戲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讓智障兒童根據自己的進度和行為事項行動,按自己的興趣、能力,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方式,大膽地探索,勇敢地實踐,不再受外部力量的阻攔。沒有了成人的建議、命令、指責等一系列的干擾,智障兒童可以隨心所欲地“犯錯誤”,不會擔心犯錯誤會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惡果,這就給了他們安全感,克服了焦慮、恐懼的心理,從而滿足了他們的安全需要。
綜上所述,對智障兒童生活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中反復地練習和實踐。教師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游戲教育為契機,充分把握智障兒童的游戲教育需要,利用分層教學,找到適合每一個智障兒童的游戲方式,讓智障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知識,培養其生活能力。為了讓智障兒童將來能適應社會,我們特殊教育工作者不只需要有科學的方法來教學,更需要有特別的愛心和耐心,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付出艱辛的勞動,使智障兒童在能力上的不足、人格上的欠缺得以補償,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過上有尊嚴而獨立的生活,最終達到為智障兒童生活社會化而進行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M].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
[2]銀春鳴.智障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華夏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