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華
摘 要:“追問”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進行“二度提問”。據形式不同,“追問”可分為“重復追問”和“逐層追問”。兩者的有機結合,能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延展學生的思維。結合一線教學課例,淺探“重復追問”和“逐層追問”有機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重復追問;逐層追問;策略
“追問”是指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承接學生的回答再次提問。據形式的不同,追問可以分為“重復追問”和“逐層追問”。“重復追問”就是對該生或對其他學生再次提出當前的問題,給予其時間讓其再次思考。“逐層追問”是將現有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逐層引導追問。兩者適用于不同情況,本文將結合具體課例進行探析。
【案例】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我不是最弱小的》
師:爸爸媽媽和托利亞,都是在自覺地保護他們認為弱小的薩沙,那么薩沙聽了媽媽的話,她是怎么說的呢?她高興嗎?承認嗎?誰來讀讀薩沙的話?
生:“這么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薩沙反問道。
師:你覺得薩沙是用怎樣的語氣說得?
生:生氣。
師:是生氣嗎?再想一想。
生:是不開心的語氣。
師:誰有不同的想法?
生:(沉默)
師:再讀一讀,想一想薩沙是用怎樣的語氣說得?
(生讀)
生:薩沙有點不甘心。
師:我覺得薩沙應該是用“不服氣”的口氣說得,我們一起來試試看。
執教本課的是剛工作一年的新教師,教師首次提問未得到預設答案,又進行了3次重復追問而未進一步引導,因此學生思考方向不明,耗時較多,最終也未能達到預設。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比起重復追問,逐層追問的教學效果更好。教師可以將目標問題分解為幾個啟發式問題,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回憶知識和思考問題的線索。[1]在本課例中,教師可以將原問題進行分解,引導學生關注人物語言的提示語“反問”,以及標點符號“?”,通過逐層追問來引導學生,效果或許會更好。
【案例】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天游峰的掃路人》
師:老人每天都要掃,每年都要掃,真是幾十年如一日。想到這里,“我”不禁——
生:“倒抽了一口氣。”
師:抽一下給我看看,怎樣是倒抽了一口氣?
生:(做動作)
師:這表現了作者心里怎樣的想法?(候答8秒)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十分地驚訝,他驚訝于這樣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都要把天游峰的石階掃上去又掃下來。
師:還有嗎?
生:我還感受到了作者對掃路人的敬佩,因為這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都能掃上去又掃下來,而游客們卻氣喘吁吁、大汗淋漓。
師(追問):是呀,這里暗含了作者對老人的訝異與敬佩,那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我太敬佩他了!”而只寫了自己的一個小動作呢?(候答17秒)
生:作者寫這樣一個小動作,我覺得是留給讀者自己去揣摩,揣摩作者對老人心里是一種怎樣的想法,而直接寫就禁錮在那一個點了,不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了。
師:是的,有時候語言表達是不需要那么直接的,通過非常形象、具體的描述有時候會表達得更準確、生動。比如,特別緊張時可以寫“我捏緊的拳頭里都是汗”。
這一案例的教師是富有二十余年工作經驗的優秀教師,教師圍繞“倒抽了一口氣”進行教學,提出了3個問題:“倒抽了一口氣”是怎樣一個動作?這表現了作者心里怎樣的想法?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我太敬佩他了!”而只寫了自己的一個小動作呢?從問題層次來看,這3個問題呈梯度向上,且環環相扣。第1個問題屬于理解性問題,是低水平問題;第2、3個問題屬于綜合分析性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屬高水平問題。教師逐層追問,使學生由“字面”到“動作”,由“動作”及“內心情感”,最后還走向了寫作方法的揣摩,將學生引向了思維的深處。這樣的逐層追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整體性,提升其思維水平。
在此案例中,教師對第2、3個問題,分別給了8秒、17秒候答時間,并分別進行了一次重復追問。充分的候答,給學生留足了思考時間。而這里的重復追問,能讓學生在明確提問內涵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對于具有開放性的高水平問題的充足候答和重復追問,也是對學生個性化思考的尊重。
筆者綜合分析兩個案例發現:對于低水平問題,學生產生困擾的主要原因是對題意的誤解,或者陷入思維死角。學生對低水平問題回答錯誤時,重復追問只能讓學生原地踏步,而逐層追問能幫助學生回憶起學過的知識,在教師提供的線索下找到答案。而對于高水平問題,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明題意,讀文本,深入思考,因此簡單的重復追問和充足候答,取得的效果更佳。新手型教師更應提高分層追問的能力,學會將問題分解為不同層次的啟發式問題,逐步深入地進行提問。對于高水平問題,學生更需要的是靜心思考的時間,故充分候答和重復追問會更有效。
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情況、不同水平的問題,將“重復追問”和“逐層追問”有機結合,落實“有效追問”,延展學生思維。
參考文獻:
[1]李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研究:以某小學四年級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蔡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