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同錫
【摘要】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寫作能力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的形成也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課外閱讀 不同年齡 興趣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逐漸增強,以及現代科學與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出現了新的交流媒介,對語言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充實自己去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呢?閱讀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在現代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閱讀教學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語文教學系統的一部分。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說,課外閱讀在形成學生語文能力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特別是作為我們每個人的語文素養水平是要靠長期的大量的積累才能形成的。要想讓學生有較高的語文底蘊,就必須讓學生廣泛的閱讀,因此,我們不能只滿足于課內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閱讀內容。而更要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廣泛地閱讀,在此過程中作為一名教師就必須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學習興趣。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開發智商,提高閱讀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必須創造條件以滿足各個學生不同的閱讀需要。
一、根據不同年齡認知特點,為學生提供其所喜歡的課外讀物
第一學段的兒童,也就是他們剛入小學的這一階段,剛入學的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及其渴望汲取知識的甘汁,以便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甘汁”的獲得,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授外,更需要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去采集,在這一階段小學生的社會交往比學前兒童廣泛,語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能有條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聽來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在這一時期,盡管小學生對故事的內容,只能以自己的觀點去理解,不能十分正確的把握和分析故事所蘊含的真正意義,但是小學生在這個階段卻是想象力發展的頂峰時期。他們開始分辨現實與幻想的不同,對是非善惡也有自己粗淺的認識,他們喜歡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樣子進行一些社會活動。這期間,小學生對模擬社會生活的動物世界的故事書、童話、寓言、卡通等圖文并茂、篇幅較短、趣味性強、通俗易懂的書籍十分感興趣,教師便應及時為小學生推薦,提供讀物,以滿足其閱讀的欲望。第二學段的兒童已經認識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漢字,已能讀懂短篇和中篇童話故事,注意力也比第一學段時更持久,可以獨自閱讀較長的一段時間。然而,由于在這個時期的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思想容易開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擾。因此,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作為教師應多向學生推薦和提供節奏感強,富有變化和趣味的讀物。選擇那些展現真善美的詩歌、普及科學知識,以及展現社會美的科幻小說,反映人文歷史,自然風情美的游記及有關深化課文學習的書籍,進行廣泛性的閱讀。第三學段的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廣泛,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發育、長相、異性等感到好奇,開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朦朧的相信自己的未來。這一階段的孩子開始懂得關心別人,同情弱者,能舍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逐漸脫離絕對的我為中心,有了較明確的時空概念,能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因此,這時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多看電視新聞、多讀書,通過網絡學習,為學生提供或推薦表現神秘、玄奧、超自然的科幻讀物、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或人物傳記等,并讓學生閱讀部分經典的傳統著作。
二、根據不同年齡的身心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
第一學段的孩子識字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自主閱讀能力較差,這時候,教師可采用為學生讀故事,再讓學生復述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尤其要強調的是,教師在為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應讓學生盡可能地看文本,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盡多的認識漢字,從而刺激其閱讀的欲望。第二學段的學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多,閱讀能力有了提高,他們會逐漸發現閱讀是自己的一種享受,喜歡一個人靜靜的閱讀,然后與別人交流、討論。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個體閱讀為主,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并組織各種讀書比賽或故事演講等,保持學生旺盛的課外閱讀興趣。第三學段的學生已開始學著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待社會和人生,開始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作為教師這時要關注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成就感的生成。實踐證明,當一個人的行為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同時又得到他人肯定時,他的人格就能正常的發展。同樣,在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適時組織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通過課外閱讀所獲得的新信息,并給予其積極的評價,學生就能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快感,從而激發自己再去廣泛閱讀,使自己的認知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期間,要組織多種活動,通過合作閱讀、相互交流、分組討論、正反爭辯等形式,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積累,展示自己的收獲,感受到課外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閱讀氛圍。同時,在合作、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思想的火花,獲得新的信息,充實自己的積累,使自己躍上新的高度。再者,要有一定的檢測方法,使學生產生相應的壓力。平時,每周給學生規定一定的課外閱讀量,使之有任務感。對課外閱讀的檢測方法很多,如檢查讀書筆記、故事會、演講比賽等,還可以采用辦小報、自制知識卡片、辯論會、讀書沙龍等形式,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三、根據不同年齡的個性需求,重視學生在課外閱讀主體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也注意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但是,在指導過程中,往往是以教師的喜好為主,老師認為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文章值得閱讀,便布置學生去閱讀,而且采用統一的方式進行指導、寫讀后感、寫讀書筆記,并未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沒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自主體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兒童的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如果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形式與學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學生產生共鳴,激發起閱讀的動機。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各不相同,其閱讀的需求、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課外閱讀指導中必須創造條件以滿足各個學生不同的閱讀需要。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我們的生活也被各類信息包圍著,學生也不例外。所以,課外閱讀的選擇也不能僅限于書本。除了書本之外,作為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通過借助網絡等渠道嘗試進行新的閱讀探究,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與閱讀面。
未來的小學語文學科,更注重智慧教育,更重視語文素養。所以當今語文教學閱讀教學,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滿足不了時代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這就迫切地要求教師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課外閱讀觀,激發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關注小學生的閱讀動機的生成。只有開展好語文課外閱讀,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教育,才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這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