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傳播途徑原本主要是現場,于科技進步早期的磁帶、廣播、CD等媒介發展到如今的網絡下載,非現場聽賞占據很大市場。近年來,音樂傳播的側重點又轉向音樂節目和現場表演,如演唱會、現場直播等。反觀唱片和網絡下載的可復制性,現場模式的節目獨有的不可復制性使其得以迅速流行,因此該領域的就業人群對音樂引用人形成壓力和競爭相對較小。此外,現在的音樂傳播媒介和電視節目仍然有所關聯,許多歌曲除現場表演外,同時也會在網上進行傳播,形成互動的新狀態。
一、電視節目的當下和過去
1.何為“2.0時代”
業內將過去的電視音樂節目稱為“1.0時代”,主要指十幾年前的第二季“超級女生”這樣通過短信投票與觀眾互動的選秀類節目。
電視音樂節目的“2.0時代”主要指自2012年燦星制作的第一屆“中國好聲音”引發廣泛影響關注以來的一系列音樂電視節目,包括2012年東方衛視的“聲動亞洲”、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2013年東方衛視的“中國夢之聲”、湖南衛視2013重啟“快樂男聲”、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CCTV3的“中國好歌曲”,包括近兩年的“天籟之戰”“蒙面歌王”“我想和你唱”等節目。
2.2.0時代和1.0時代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音樂形態、音樂節目技術、專業音樂評論參與以及制作規模投入程度四方面。
(1)音樂形態
相對1.0時代形態較單一的電視音樂節目,2.0時代的音樂形態更豐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選秀型,如“超女”“快男”“中國好聲音”“新歌聲”“中國夢之聲”等;明星競技類如“我是歌手”“中國之星”“不朽之名曲”“全能星戰”等;民間音樂人和明星對戰交流類,如“天籟之戰”“我想和你唱”“夢想的聲音”等;原創作品類,如《中國好歌曲》《High歌》等。除此之外,還有偶像養成類、中國方言類、電音類等。這些節目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觀眾,更將重心放在了建立更大的平臺上,給民間音樂人更多的機會與音樂界專業人士接觸,進一步提升專業水平,全方位立體展現音樂的各個專業層面。
(2)音樂節目技術
相對1.0時代下以基于演唱結合伴奏的帶現場直播或小規模電聲樂隊伴奏或全回放為主的音樂電視節目技術,2.0時代下的節目技術更加多樣,在更傾向于現場直播的同時,也增加了現場樂隊的規模和比重。其中有以“我是歌手”“天籟之戰”“蒙面歌王”“中國之星”為代表的專業類的頂級音樂節目,采用管弦樂混合電聲樂隊的大型豪華編制;也有“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中國好歌曲”為代表的素人類節目,前期幾段采用配置伴唱的中小型流行電聲樂隊編制,且此類節目多根據比賽的階段進行樂隊規模會逐漸升級。
(3)專業音樂評論參與深度
2012年至今在音樂節目品質提高的同時,音樂評論也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這些評論對于大眾也有很好的引導和導賞作用。但真正從事一線制作的音樂專業人士很少參與評論,導致樂評內容缺乏對于專業音樂技能的客觀分析。筆者作為電視音樂節目的音樂總監,堅持從音樂專業性的角度出發,在學習并了解節目模式的前提下,保持其與眾不同的獨有特性和節目模式。
(4)資金投入程度
相較于1.0時代的電視節目,2.0時代對歌手陣容更重視,對音樂音響的投入呈幾何倍數上漲,在音樂音響的專業性方面達到或超過了華語一線巨星音樂現場演唱會的頂級水準。這些電視音樂節目中,華語一線樂手、音響、編曲、制作人幾乎都參與其中,這在1.0時代是難以想象的。各節目在后期、陣容、團隊上的互相競爭,使得其整體音樂水準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
二、2.0時代下的電視節目的歌唱技能特征
電視音樂節目的核心是歌唱表演者本體,歌唱者的演繹和呈現是音樂節目的關鍵因素,除了一些基本的演唱技能之外,電視音樂節目也有很多的綜合因素的考量,綜上所述,電視音樂節目在演唱方面,由6個要素構成,各要素均有其側重面,當歌手具有某項優勢時,則其才藝才能可得以展現并被發掘。
1.聲音
類似于人臉識別,人的聲音同樣可以具有可識別性。但這更多的取決于天賦,獨特的嗓音可以并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對于歌手來說,無論是在一首歌曲還是在一個音樂節目中,聲音都是一個重要的要素,擁有與眾不同的聲音可以為自己加分。這方面最具特征性的是“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因為導師和選手之間存在視覺的阻斷,所以歌手聲音的特色被更加的聚焦和放大。除了嗓音特色之外,歌手的天然聲音能力、音域、力度等也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2.演唱技巧
聲音和演唱技巧有一定的聯系,演唱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迅速感化觀眾。當歌手具有優秀具有魅力的演唱水平時,甚至可以不需要編曲以及很先進的設備。如果歌手演唱水平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如節奏或音準不佳時,則需要采用其他手段來輔助解決:如將歌曲改編為適合其演唱的版本、用高端設備來彌補音樂方面的缺陷、調整音樂編排和文藝創作的比例等。如畫面剪輯節奏或故事節奏,這與音樂編排的高潮呈現點有很大聯系。從音樂專業角度來解釋,這種手法可以理解為合理運用文藝創作的“黃金分割點”,從而合理安排“高潮到來前的預備”“高潮出現的方式”“改變高潮到來的時間”等,使作品結構比例更完美。而優秀的音樂編排常常可以展示演唱水平不足的缺點。因此,當演唱技術和音樂技能達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更專業的業內人士來給予更客觀合理的評價。
3.作品
選擇作品時應自我定位清晰,選擇適合自身演唱的作品。一般來說,民間音樂人的演唱水平和對音樂的感悟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常常憑借質樸來打動觀眾,比如“中國好歌曲”戴荃的《悟空》,周三的《一個歌手的情書》,趙照的《當你老了》等等。而明星比民間音樂人往往更清楚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因此民間音樂人類節目中常常會讓選手演唱各種類型的歌曲,幫助其更清楚地自我評價,從而培養挑選適合自身演唱作品的能力。
4.表演
表演、現場掌控力往往與歌手的個人氣質密不可分。有些歌手雖然唱功及外貌各方未必很出色,但卻仍然能打動人心,這主要是由于其個人氣質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比如第一季“中國好歌曲”的最后兩首歌曲《卷珠簾》和《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在最后兩輪投票前,《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相對領先,不過最終《卷珠簾》以微弱優勢奪冠。霍尊的《卷珠簾》所體現的“從容之美”不用撕心裂肺地大聲喊唱,仍然深深打動觀眾,這主要是因為霍尊的不做作的個人氣質,歌唱時情緒純凈動人,給一種人“夢回唐朝”的感覺。此外,有些節目適當的舞臺秀的編排,伴舞、燈光舞美的設計等元素也能夠給表演以很好的襯托作用。
5.綜合能力
即以上聲音、演唱水平、作品、表演4點的融合度。歌手選擇作品的時候,要考慮到自己音色或是音域的駕馭能力,同時作品的內容和自己的藝術呈現目標的關聯度以及表演上的設計,自己個人的定位,甚至是同場節目的競技預判等,是全方位的綜合設計。“我是歌手”這類的職業歌手競唱類節目,也將歌手的綜合能力發揮淋漓盡致。有的歌手每場都求新求變,努力呈現一個全能的自我。有些歌手立足于呈現中國元素,堅持以世界音樂風格為其核心音樂形象。有些歌手立足于高音的技巧展示和高難度的聲音技術。有些歌手反其道而行之,立足于細膩走心,塑造自己人文的音樂形象等等。
6.音樂專業之外的因素
親身經歷、真人秀、人物性格、對話談吐,對歌手選拔的影響及作用也往往不容忽視。比如,有些選手臺風極佳,談話環節講述的內容精煉真是且有價值,這往往能受到評委和觀眾的額外關注。
此外,歌曲傳播的其中一種媒介是電視媒體,有些歌曲的現場形式感很強,但并不能流傳廣泛,因為這最終還是取決于大眾對歌曲的接受度與認可度。舉例來講,第二季“中國好聲音”總決賽有兩部作品,分別為《杭蓋》和《野子》。從目前市場反饋的結果來看《野子》很成功,但在比賽現場《杭蓋》更受歡迎,因為其氣勢宏大,形式主義的氣場很強,在此類比賽中占優勢,它用外延的方式震懾了現場觀眾,所以當時的打分會相對較高。
目前的電視音樂節目都是現場觀眾投票,由于現場無法修音,故可以更真實地反應歌手的各方面能力。在筆者看來,不同的音樂節目存在不同的音樂訴求,歌手在考慮迎合觀眾前首先要感動自己。音樂表現不是絕對的量化,需要注意音樂的風格區分和合理分配,使得每位歌手具有自己獨有的標簽。音樂中不能存在虛偽的東西,一部作品或一位歌手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吸引并感動觀眾,令觀眾感受到其閃光點,從而引起共鳴,為其整體加分。
三、目前華語音樂節目的瓶頸
目前華語音樂節目雖繁榮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作品風格較為單一
相對于歐美和日韓,華語音樂整體作品庫的風格較為單一,即使將一首歌曲進行改編或串接形成多種不同風格,但這首歌曲最初版本的風格仍然存在。相比而言歐美音樂市場作品風格非常豐富又極具特色,如搖滾、重金屬、R&B、慢搖滾、爵士樂、華爾茲、桑巴、恰恰、倫巴、探戈、迪斯科等等。
2.節奏和律動不足
目前華語音樂作品普遍存在節奏和律動不足的問題,有些歌曲甚至沒有節奏,這對電視節目會產生一定影響。因為,當歌曲的律動不盡人意時,現場氣氛的高漲會顯得不自然,電視節目觀眾會感覺是特意營造的氣氛,這甚至會影響電視節目的質量。
3.缺乏原創作品
以改編作品為主,缺乏原創作品是目前華語音樂節目的最大問題。從觀眾角度來看,他們未必愿意在一年內聽到某首歌的十幾個版本,因為有時新版本表現不如原版。這主要是因為歌手在節目中更在乎競技得失,導致選曲更加功利,相比冒險地選取原創作參賽,改編曲目更能與觀眾引起共鳴。
四、2.0世代下的電視音樂節目
對華語樂壇的影響
1.電視音樂節目對音樂人的影響
電視音樂節目對音樂人的正面影響是容易引起話題關注,同時也提升了歌手現場演唱的技能。目前的電視音樂節目仍然以真唱為主同時結合相關舞臺表演,這可以提升歌手的知名度,使其商業市場價值能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同時,電視音樂節目也可以提高歌手現場演唱的技能,從而改變早期錄音棚歌手獨占市場的局面。如今新生代的歌手,基本都接受過電視選秀節目的磨練,“選秀”已逐漸成為新人出道的試金石和傳播渠道。
2.電視音樂節目對觀眾的影響
電視音樂節目雖然難以提升整個中國社會的音樂欣賞水平,但是仍然可以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專業音樂人和電視音樂節目制作人來說,若能保證高水準高要求的音樂質量,那么觀眾就會被慢慢吸引并被逐漸影響。筆者認為,電視音樂節目藝術總監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種使命,應通過制作人的音樂技能和專業知識,使節目達到一定的水準,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觀眾的音樂欣賞水平。
總的來說,2.0時代下的電視音樂節目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和生態,但其僅僅是音樂的一部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承載振興華語音樂的全部使命。
3.電視音樂節目終端技術的局限性
從傳播途徑上,受到電視終端播放設備的音質影響,很難復原演唱會的現場感和震撼度,相信此缺憾將伴隨科技進步,家庭收視設備終端的改進而得以補償。
安棟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音樂工程系副主任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