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慧
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已極不協調。因此,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教育,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去實施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按照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教育的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已是目前教學改革的方向。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以開放式為特征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課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其內容廣泛,是多學科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常識,包括理、化、生、天、地、氣各科知識。如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風霜雨露、日月星辰、鳥獸蟲魚等都是學習的對象,要教好這門學科,教師除有淵博的知識外,還要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對任何事情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學習興趣能使有關器官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誘發并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自強不息地進行學習。在興趣引導下的科學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置疑促思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就應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充分揭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導入中可以做做文章,如,可以采用講故事、猜謎語、放投影等方式導入,通過設置懸念,營造有趣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主動性。如,講“放電現象”時,教師首先放投影,然后提問:“在黑暗的屋子里脫毛衣,為什么會出現電火花?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為什么會聽到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些常見的現象正是放電現象發生時的特征,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學生急于知道的。但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后,并不讓學生立即回答,而是給學生留下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便使學生主動地探究問題的答案。
二、動手實驗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因此,在科學課上,教師可以想辦法動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如,進行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使學生在實驗中掌握知識,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如在教學“水的浮力”時,憑學生的直覺是很難理解相關知識的,教師就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學方法,首先提問置疑,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檢驗結論是否正確,并記好實驗記錄。“凸透鏡”一課旨在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師在課上就不要包辦,要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找出規律。另外,通過學生親自實驗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樣教學,教師一邊啟發引導,學生一邊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分析與思考,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三、適時講解
通過指引學生實驗,學生對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實驗結論有了清晰的印象,而且有一種急于想表達出來的沖動,教師不妨給他們時間,耐心地聽他們說出自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掌握情況,在學生自己感覺實在無法表達清楚時,也就是在“不憤不悱,不啟不發”時,教師適時地給予講解,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會在學生的大腦深處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反之,如果教師在學生動手實驗前進行講解,學生對實驗情況尚不了解,對知識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則會降低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如果學生對本節內容已經有了較深的理解,那么教師的講解則顯得毫無意義。所以教師必須掌握好講解的時間。
四、巧設練習
當學生掌握本課知識點后,讓他們再回到課前設置的疑問中,去分析、解答課前的問題,這樣可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解決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這就要抓好另一個重要環節——練。要讓學生學好科學,必須讓學生有練習的機會,練習的時間太長或練習難度過大,都容易使學生疲勞,從而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消極態度,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精心選擇練習題,多設計一些趣味性強的練習題,使學生在練習中產生樂趣,增強自信。如,學習“照鏡子”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照鏡子的原理,教師可以把課本中的一些實驗設計成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究,解決疑難,學生學得新奇,學得愉快,而且記憶深刻,印象牢固,既解決了問題,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體會到學科學、用科學的重要性,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如果教師一味采用講解的方式,只會使學生機械地、抽象地接受知識,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知識,且學習枯燥乏味,激不起興趣。
此外,為了發散思維,學以致用。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調查、課外興趣小組等活動,或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學具,讓學生充分了解書本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把課本知識向現實生活延伸。
科學課本身是一門趣味性很濃的學科,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并積極指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就一定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被動的接受知識為主動的探究知識,積極進行科學實驗,在觀察討論、動手實驗和解決問題中,懂得學科學、用科學的道理,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起到橋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