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萱
摘 要:語文學習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例如,幾何知識不僅要心里明白還要能將每個步驟表達清楚,這都與語言文字的運用有關系,這種能力需要從“娃娃”時期養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就有這樣一項內容——“字詞句運用”,教師利用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用好語言文字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用好語言文字;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字詞句運用”
“字詞句運用”是每一單元后語文園地中的內容,這一內容并不多,并且都比較短小,但其在教學中運用得當對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起到較好效果,筆者以一年級“字詞句運用”展開分析。
一、生活基礎提升表達能力
良好表達能力是小學生所缺乏的,許多一年級小學生在表達上都不夠清晰,很難將自己的思想表達清楚,甚至能發現一些學生寫一段話都寫不全,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予以引導。“字詞句運用”這個版塊中,有這樣的訓練內容,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訓練,不斷對學生進行深化,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下面是一年級上冊中的內容。
這一部分內容的宗旨大致在于讓學生了解四個季節相對應的景物,并能將其表達出來,那么教師就可以抓住這個契機進行教學,四季是學生在生活中能親自去體驗的。因此,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不讓學生按照教材去說,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說四季的風景等內容,因為學生比較熟悉,所以表達起來比較容易,但會發現許多學生只會說一些詞語例如有小草、有小河,大多數學生不會將其串連成一句完整的語言。那么這時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了,而教材內容就起到了作用,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男孩女孩都說了什么,當觀察左邊小男孩時,學生自然會聯想到季節,這時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表達。教師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要注意,不要整段地讓學生去說,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是有限的,教師可以選擇在黑板上寫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表達,也可以在學生表達時逐步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比較輕松,對其表達能力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二、突破障礙有效理解使用文字
成人們在不經意間看到什么文字也比較容易將文字弄混,更別說一年級剛剛接觸文字的學生了,有時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就使學生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上出現了錯誤。部編教材的編輯者或許也意識到小學生的這一問題,因此在教材中編輯了這樣的內容,當學生學習完這些內容后,能有對其區分的意識,并能在學習、生活中將這些問題規避,那么就能有有效地理解語言文字的真實意義,并能進行合理的使用,減少錯誤的出現。如下:
圖中的三組字比較相似,剛剛接觸漢字的小學生容易弄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注意。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不要先帶領學生讀,讓學生自己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去觀察是否有學生將其弄混了,這時再去糾正,學生記憶的比較深,再完成了讀的環節,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己將這些漢字組詞、組成句子。這樣學生就能區分得更清楚,學生分成小組后能集思廣益,學生們能了解更多這些漢字的應用,并且分小組后,學生們互相探討能減少許多運用錯誤的問題,教師還要看看學生們的運用情況,將錯誤運用及時指出,還可以請學生說一些形近字來進行練習,這樣的內容在課堂上有時間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去進行練習,逐漸學生就能學會自己去比較運用,有助于學生能有效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
三、三位一體拓展思維
識、組、說這三項內容不是單一的,他們是相互依存的,識字了才能去組詞,再繼續深化才能將想要表達的內容通過說話表達出來,那么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將這三個部分進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字詞句運用”這個版塊中也體現了這個內容,如下:
這個版塊從表面上看就是給車這個字組詞,但其實不然,它其中有三條分支,每一條代表的內容都不一樣,例如馬車代表種類,上車代表動作,車廂代表與車相關的物件,這樣學生在組詞時就可以想到多個分支,不被限制在一個思維上,那么組詞思維靈活后,說話時思維也能更靈活,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觀察說說這個內容是什么?然后再讓學生看看這三個分支的特點,之后再讓學生按照分支內容再組幾個詞語,最后請學生自己想一個漢字來組詞,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被打開了。
總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能從簡單的語言文字內容逐漸向較難的過渡,并且我們也知道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實現的,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時運用好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的能力提升得更快。
參考文獻:
陳美芳.小學語文字詞句教學方法探討[J].考試周刊,2015(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