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才是學生應當采用的主要學習方式。那么,如何培養學生才能使其愿意而且有能力主動地采用這些方式去學習和研究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三角形三邊關系”片段教學為載體,進行了一些研究與思考,僅供同仁參考。
一、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下三角形三邊關系。
課題研究目標:
開展自主探究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能更多地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法,掌握科學探索的過程,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地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理論去認識、發現、改變和創造世界。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初步的從事探究活動的數學經驗,體會研究數學問題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認識到一個結論的得出是需要科學的研究步驟及大量數據的分析和驗證的。
相關背景資料:
隨著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或多或少會安排一些學生自主探索的活動,那么是不是只要探究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教學目標就能夠得到更好的實現呢?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很多教師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我們所面對的小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都還處在初級階段,在活動中他們需要教師為其提供必要的研究素材、簡單的研究方法及步驟,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開展探究活動。
二、案例研究
【案例1】
教師出示小棒,長度如課本所示。
談話:前面我們初步認識了三角形,那么你能用老師為你準備的這些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嗎?想一想,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一定可以圍成三角形,如果有圍不成三角形的情況思考原因是什么?
每位學生嘗試活動一次并自己填寫活動記錄,指名匯報。
教師小結,三角形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方案進行初步的試講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每位學生都來圍三角形,四根不同的小棒,有的學生由于思維已經有了一定的導向,出現總是能圍成的情況,沒有圍不成的情況,而有的學生則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圍法和結論,四人小組的同學只管自己圍,對同伴的結論并未給予太多的關注,也并未與組里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思考,思維活動的深度不足。第二,圍的活動用了很長時間,而得出的結論卻五花八門什么樣的都有,還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甄別。考慮到以上因素教師決定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一邊圍一邊觀察思考進行小組探究,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斷被激發、被碰撞,學習積極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調動,從而激發組內成員更多的思考。結合教案中出現的問題,特將方案修改如下:
【案例2】
教師出示小棒,長度為3厘米、5厘米、8厘米、2厘米、4厘米。(增加小棒的數量,使活動更豐富,便于觀察。)
談話:前面我們初步地認識了三角形,那么你能用老師為你準備的這些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嗎?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圍三角形的游戲。
請四人小組的同學每人任選三根小棒圍三角形,其他同學幫助他填寫活動記錄單,并且觀察他圍的對不對。活動結束后小組觀察活動記錄單,說一說,什么情況可以圍成三角形,什么情況圍不成三角形?
學生嘗試活動并填寫活動記錄,指名匯報。
教師小結,三角形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
由于小棒數量的補充,出現了很多類似的情況,學生在分析數據時,教師把記錄單分成了較短的兩根和最長的小棒兩項,便于學生觀察和發現問題。大量的活動記錄匯報集中之后,出現錯誤的結論,其他小組的同學就能對其進行解釋。例如,有的學生認為3厘米、5厘米、8厘米可以圍成三角形,先由學生進行分析,再讓學生上臺展示問題的根源,最后教師小結課件演示。在結論得出的這個環節,增加一個辨析練習的設計,讓學生思考,既然兩條短邊長度之和大于最長邊,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說三角形具有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性呢?從而得出結論。
三、啟示與思考
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在設計時才能真正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數學研究是一項非常嚴謹且具有科學性的研究。首先,當對某一個數學問題存在一定的猜想時,就應當思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研究與驗證。其次,在實驗的過程中,應當采用大量的事實和案例從正反兩方面去研究。最后,通過對不同實驗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和大量的事實驗證,方能得出結論。這些都是學生通過數學探究活動必須了解的研究模式。
在探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有爭議的結論,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通過緊扣知識點的分析和擺事實講道理的過程,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考慮接納別人的建議在活動中同樣重要。
總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更離不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的能力培養。為了學生終身學習力的長遠發展,讓我們慎思慎行,礪學堅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