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養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
一、低年級之實踐操作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沒操作過學具,很陌生,在操作前先讓學生看看學具,數一數學具盒的小棒、小圓片……這樣可避免學生對學具產生好奇,分散精力。操作時,應說明學具擺放的位置,怎樣取學具,怎樣操作等,還要逐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桌面不放與上課無關的東西,學具放在固定的位置;愛惜學具,操作前聽要求;操作時有條有理;老師講解時,操作暫停認真聽;收學具,迅速分類收齊。
【案例】
一年級《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不退位)》
在本節課中,我有意設計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兩位數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環節。
師:45-30可以怎樣計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有困難可以請小棒來幫忙。
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在小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
【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從而獲得新知,體驗學習的樂趣。】
生1:擺小棒。先擺4捆小棒,再擺5根小棒,從4捆中拿走3捆,還剩1捆和5根,也就是15根,所以45-30=15。
生2:撥計數器。先撥好45,減去30,從十位上撥去3個珠,十位上還剩1個珠,連同個位上的5個珠,就得15。所以45-30=15。
生3:直接口算。先算40-30=10,再算10+5=15,所以45-30=15。
【在這一環節中,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探索算法,再組織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分析】
在這樣的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中,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善聽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對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我在教學中提出一個問題后,都給孩子留一定時間,讓他們想一想,在心中組織好語言,然后再發表意見。這樣,留給孩子們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們都會靜靜想一想,在交流中才能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實效。
對于善聽習慣的培養,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培養一年級學生傾聽的習慣,因為聽是對上課老師和發言人的尊重,是一個人有素養的表現。同時會聽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對于別人的發言,有時我會讓學生復述,有時會讓學生說一說別人的意見是否如你所想?是對還是錯?為什么?經過一學期的訓練,我覺得我們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有了善于聽的好習慣。
對于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我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運用,在操作中解決問題。
我認為,在低年級注重數學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有好的學習習慣,還可以有好的品質、好的能力。
二、高年級之應用意識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數學素養的培養更多在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
五年級《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課前,每個學生都有一張長18 cm、寬12 cm的長方形紙,每4人小組里有一份材料袋,材料袋內裝有邊長為1 cm~6 cm的小正方形若干個。
師:地面的長是18 dm,寬是12 dm。如果用邊長整分米的地磚來鋪地,所用地磚都是整塊的,正方形地磚的邊長可以是幾分米的?
生:邊長6 dm的正方形地磚。
生:邊長2 dm或3 dm的正方形地磚都可以。
師:正方形地磚的邊長是7 dm或8 dm行嗎?
生:不行。
師:用什么辦法來解釋你的想法和觀點?你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用材料來證明。
學生同桌交流后全班討論。
師: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用邊長6 cm的小正方形在長方形里剛好擺滿。
生2:在大長方形紙中可以畫6個邊長6 cm的正方形。
生3:算式:18÷6=3,長可以擺3塊地磚;12÷6=2,寬可以擺2塊。
師:邊長是3 dm的地磚為什么也可以剛好鋪滿整個地面呢?
……
師:那1、2、3、6與18和12有什么關系呢?
生1:18和12分別除以1、2、3、6都沒有余數。
生2:1、2、3、6是18和12的公因數。
【分析】
在這個案例中,創設了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情境,用正方形地磚鋪設房間的地面,而且所用地磚都是整塊的,讓學生思考地磚的邊長可以是幾dm。學生面對新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一部分學生很快有了答案,教師并不急著肯定或否定,而是提出探究要求:“用什么辦法來解釋你的想法和觀點?你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用材料來證明。”
本節課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活動經驗,讓學生選擇方法進行探究或驗證。探究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旁觀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正是由于教師獨特而開放的教學理念,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豐富多彩。從反饋的情況看,不同的方法折射出學生思維水平的差異,這恰好是課堂生成的有效資源。
通過交流,引發了學生思維的有效碰撞,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變得鮮活而靈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對“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的最好詮釋。
我在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能。每個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持續的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