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姿
摘 要:當下,國家大力提倡教育教學改革,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即“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呼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素質教育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要因材施教就必須對學生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家訪就是聯系家庭與學校的一條紐帶。
關鍵詞:家訪;家校同心;教育管理
20年的小學教學生涯,使我覺得家訪工作非常重要,通過家訪,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環境和表現等,家長也可以提出對學校工作的良好建議,積極參與到班級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因此,我把家訪工作作為密切家校聯系,提高家長對教育滿意度的有效載體來抓,家訪工作已經被納入班級工作的常規管理,并形成了制度。經驗告訴我只有家校同心,才能合力振興教育。
一、家訪,拉近了教師與家長的距離
記得那天下了班,和同事家訪走到李××家時,因為他家開的是麻將館,人很多沒散牌。有一位看官對我們說:“原以為你們當老師的挺清閑的,沒想到下了班還要家訪啊,真不容易!”我微微一笑,從包里拿出紙和筆一邊遞給李××的母親,一邊說:“我們老師每天的工作時間不止8小時,而是從清晨到日暮,甚至到學生安然入睡。家長們如能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孩子們在我們的教育下能健康成長,學有進步,那我們所有的付出就是值得的,也很感欣慰。”
誠然,家長們對我們工作的認可,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家長、老師和學校的距離。家庭對教師工作的理解會化為另一種教育行為,它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只會推進教育的發展,學生的發展。
二、家訪,可以助力教育教學
侯××家是三代同屋,雖生活拮據但家庭和睦,其樂融融。在和家長們的聊天中,我匯報的多數是學生的長處、閃光點,然后客觀地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與家長們一同找原因,想對策。這種直接的面談容易使家長對老師、對學校產生信任感和好感。我相信,我對學生的責任心能夠喚起家長對子女的責任心。
班里有個叫劉×的學生,以前不能接受任何老師對她的批評,在學校里也從不與別人交流,班上同學都不敢惹她,還認定她是啞巴。我接手這個班時,其他老師和同學都向我反映了這個情況。我的原則是要教育好學生,只有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從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于是我利用課余和她溝通,三番五次地跟她講一些做人的道理,耐心地教育她。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的劉×不僅能言善辯,連寫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同事們都說我創造了神話!
三、家訪,能融洽師生的感情
樊×是班上的一個膽大心細的女孩,平時作業工整,但學習缺乏自覺性,在班里沉默寡言。家長對我們的到訪笑臉相迎,甚是熱情。我注意到她家比較簡陋,屋內擺設陳舊。她的母親原是代課教師,后跑客運去了,父親是電排站的一名普通職員。生活條件盡管不富足,但很重視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我入座后,和家長交談,聊著孩子的方方面面,這給了我非常多的啟迪和思考。我深刻體會到,家校的緊密聯系是教育諸多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教師,我們要更多地聆聽家長的心聲,多和家長們進行交流,與他們共同探討教育問題,彼此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結成一個家庭學校的教育同盟,這樣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家訪的次數多了,心與心的障礙就少了。不久后,這孩子比以前活躍些了,課堂上能主動回答問題了,聽班上同學說,她很高興,老師去她家走訪!
四、家訪,能增強教師的使命感
在家訪中,我了解到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學生個體。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指導,這些家長的孩子往往已經養成良好的習慣,有較強的自覺性。有的家長對子女出現的一些不良傾向只會念叨,還有的家長本身文化程度低,對自己的子女從小又過于溺愛;有些家庭已出現了不會管、管不了的局面。所以針對有問題的學生,我們有必要和家長促膝談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剖析學生,同時把握實際,靈活調節,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探討教育措施,使家長也欣然配合。
總之,教師及時進行家訪,有利無害。教育全靠用心,用心就能把事情辦好。教師的家訪工作任重道遠,要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們仍需努力,勵志前行!
參考文獻:
[1]馬莉.要用好家訪這把“鑰匙”[J].教育科學論壇,2008(5).
[2]桂賢娣.學生進步,教師家訪[J].人民教育,200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