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慧萍
2015年我參加了安徽省高中數學優秀課大賽,參賽的課題是人教A版高二數學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在專家的指導和我的努力下獲得了省一等獎.就本節概念課,我進行了有效的整理與反思以共勉.
一、教學實錄
(一)課堂引入
探討命題“若教室里的學生是高二(1)班的,則教室里的學生是高二的.”
[設計意圖]這節課是內容不多,但概念較難理解,又是借班上課,故直接利用班號引入課題,巧妙地與學生拉近距離,讓課堂氣氛自然有序.
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① 若兩個三角形全等,則這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
② 若a>b,則ac2>bc2;
③ 若α=45°,則tanα=1.
[設計意圖]復習相關知識點,并用三個例題練習,承前啟后.
(二)新知探究
1.閱讀教材第九頁,并找出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定義:
一般地,“若p,則q”為真命題,記作pq,稱p是q的充分條件,q是p的必要條件.
單刀直入,切入主題.回看①③兩題,用符號改寫,并告知學生,數學特點之一是將冗長的文字用簡潔的數學符號表示出來.接著讓學生繼續探討例題中條件與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
題①:
師:要使“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兩個三角形全等”這個條件夠不夠?
生:夠,“兩個三角形全等”足夠使“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有這個條件就行.
師:要使“兩個三角形全等”,“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這個條件夠不夠?
生:不夠,但面積相等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缺它不行.
題③:學生自主分析.
(板書)(1)充分條件的含義是指“有它就行”,必要條件的含義是指“缺它不行”;
(2)“pq”,“p是q的充分條件”,“q是p的必要條件”是同一邏輯關系的三種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號表示,后兩者是文字表示.
2.如何判斷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步驟
(1)認清條件與結論;(2)考查pq的真假;(3)下結論.
[設計意圖]解釋概念是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在解釋定義時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是“條件到結論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
(三)例題分析
例1下列“若p,則q”形式的命題中,哪些命題中的p是q的充分條件?
(1)若x=1,則x2-4x+3=0;
(2)若f(x)=x,則f(x)在(-∞,+∞)上為增函數.
說明若“若p,則q”為假命題,記作pq,則稱p不是q的充分條件,q不是p的必要條件.
變式上題“若p,則q”形式的命題中,哪些命題中的q是p的必要條件?
例2下列“若p,則q”形式的命題中,p是q的充分條件嗎?
(1)若x>3,則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