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莉
小學數學概念,始終是個抽象的東西.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弱,如果教師不善用巧妙方法講解,學生是很難掌握的.教師教法不當,學生體會不深,很快會忘,這不是真正的掌握.教師教法巧妙,通俗易懂,學生感悟深刻,終身受益,那才是真正的掌握.近日,筆者聽了5堂精品課,有幸與大家分享幾種教會學生們掌握小學數學概念的巧妙方法.
一、巧用語言,讓學生們直觀掌握小學數學概念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善用之,有趣而奇妙,效高而深刻,過耳不忘,終身受用.一位教師在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等式”時,讓學生觀察“38=55-17,8×3=24,S=ab”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點,善用了“觀察共同點”,不是“觀察特點”.學生一聽“共同點”,很快一齊答出“有等號”.教師激情高漲,說:“對,有等號.”揭示等式的含義:“像這樣38=55-17,8×3=24,S=ab……用等號連接,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就是等式.”教師在教材上等式的定義中添加了“用等號連接”語言,很直觀地讓班上最差學生也會懂得,看見有等號連接的式子就是等式,為以后進一步學習等式鋪墊了基礎.巧用語言,照顧了全班不同學情的學生學到知識,激趣高效,皆大歡喜.
二、巧用關系,讓學生們主觀掌握小學數學概念
關系,微妙深邃.善用關系,降低難度,加快進度.課堂上巧用關系,思路清晰,氛圍活躍,能讓學生們主觀掌握小學數學概念.一位教師在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除數是一位數除法”時,首先讓學生觀察“12.8÷1.6、128÷16的除數有什么不同?”全班學生很主動地說出不同:“前一個除數是小數,后一個除數是整數”.教師順勢揭示課題:前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概念“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接著讓學生們判斷:“1.6與16有什么關系?”在教師適當點撥1.6與16的小數點位置時,學生們運用前面所學整數與小數互化知識,找到了“1.6與16有10倍的關系.”教師由淺入深,繼續讓學生判斷:“12.8÷1.6變成128÷16,被除數與除數同時發生了什么關系?”學生們一口答出:“被除數與除數有同時擴大到了原來的10倍的關系.”教師順水推舟,說:“今天我們就用這種‘被除數與除數同時擴大相同倍數的關系來學習除數是小數的除法.”通過運用“關系”計算“12.8÷1.6=128÷16=8;14.4÷0.9=144÷9=16;23.4÷0.3=234÷3=78……”教師與學生一起又總結出新的數學關系:“整數除法同樣適用小數除法”.層層關系的深入和應用,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除數是多位小數的除法鋪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培養學生自學數學的能力增強了信心.
三、巧用操作,讓學生們客觀掌握小學數學概念
操作,即實踐,實踐出真知,客觀而現實.從心理學角度講,小學生分散注意力強于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弱,不利于學習.
如何增強小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有效學習呢?巧用操作,確屬一種好辦法.一位教師在教學西師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巧用了幾處學生們操作活動,使學生們輕松愉快地掌握了分數意義概念.首先,教師發給學生們一捆小棒和一盤紙圓片,讓學生們分一分.然后,要求學生們把1個圓片分成相等的4份,其中1份用分數14表示,問:“是怎樣分的?”“對折、再對折.”“為什么對折?”教師要求學生重復感受“對折”,講解“只有對折才能同樣多”,認識概念“平均分”.最后,要求學生們把一盤8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后,問:“其中的1份用分數怎樣表示?”“14.”“1份里有幾個圓片?”“2個圓片.”教師提高問題難度:“兩次都平均分得14,表示的數量一樣多嗎?為什么?”“后一個14表示的多,因為前個14表示分得1個圓片中一小片,后個14表示分得8個圓片中的2個.”教師進一步引導認識概念“單位1”:“我們把同樣被分得14的1個或1盤8個圓片,想成一個或多個物體,都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叫作‘單位1.如,把一捆10根小棒分一分,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2份用分數25表示,捆在一起的10根小棒就是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本案例中操作的“巧”,體現在“把紙圓片代替教材中的蘋果”,用“一盤、一捆”代表“一整體”,好準備、易操作,方便比較、總結,客觀實在.
四、巧推邏輯,讓學生們客觀掌握小學數學概念
邏輯推理,是數學學習中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是教會學生理性思考問題的一種好辦法.巧用邏輯推理,不但能教會學生掌握數學概念,還能教會學生“說得出來,收得回去”的做人道理.一位教師在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中,教會學生用字母表示數后,拓展延伸用字母表示算式,并讓學生切合實際創編用字母表示算式,教師點擊“一體機”屏,屏幕展示了一則數學信息:一個長方形鐵板的長是5米,寬是3米,請問面積是多少?學生們很快口答出:這個長方形鐵板的面積是5×3=15平方米.教師改變方式,問:“如果這個鐵板的長是a米,寬是b米,面積用S表示,那這個長方形鐵板的面積又該怎樣表示?”學生思考,很快答出:這個長方形鐵板的面積可以表示為S=a×b.教師順勢提問,怎么表示它的長、寬?教師適時點撥:運用“乘法與除法的轉化關系”作為推理方法,學生很快得到長和寬分別用a=S÷b,b=S÷a表示.教師繼續點擊“一體機”出示深化提高練習:小明用15元錢買了3個筆記本,每個筆記本a元,5支鋼筆,每支鋼筆b元,怎樣表示3個筆記本和5支鋼筆分別用去的錢?學生們首先獨立思考,把想好的寫在作業本上,然后舉手展示,并說出是怎樣想的.學生們一邊思考,教師一邊耐心等待,幾分鐘后學生展示出自己的答案:3個筆記本用去3a=15-5b(元),因為筆記本的錢數等于總錢數減去鋼筆的錢數,5支鋼筆用去5b=15-3a(元).“你是用的什么方法來推理?”“我是用加法與減法的轉化方法來推理”“你是怎么想到的?”“我是根據前面老師教給我們的乘法與除法的轉化關系想到的.”“同學們真棒!不但掌握了用字母表示算式,還學到了轉化思想和邏輯推理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