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娜
摘 要:通過分析教學實踐中一個問題學生轉變歷程的真實案例,總結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關愛學生,要用真誠的愛感化學生,讓學生從心靈深處因受到教師正能量的啟發而不斷進步,奮發圖強,積極向上,從而健康茁壯、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關愛;感化;進步
案例背景
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經常遇到一些性格特殊的學生,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獨立意識強,不易傾聽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凡事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得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得少,在面對老師的教育時,他們很容易沖動,往往會發生正面的沖突。在這些同學身上,即使教育起了作用也很容易發生反復。這樣的學生會讓班主任感到非常頭痛,處理不好也會在班級管理中產生很強的負面作用。
案例陳述
我班有個男生叫小林,他性格粗暴,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別人的意見輕易不接受,與同學的關系極差。接手這個班的第二個星期的一天,一個女學生跟我說小林把鄰桌同學的書包丟在地上,并用腳踩。結果,小林知道了,把這個女同學打了一頓。得知這一情況,一開始,我很生氣,就把他叫到辦公室,責問他為什么這樣做,沒想到他當即把手中的書本摔在地上,還用粗話罵這位女同學。見他這樣子,我氣得好一會兒說不出話來,本想狠狠地罵他,但看他囂張的樣子,我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適宜再批評他。我決定用冷處理的辦法,讓他好好反思反思。于是,我聯系其家長,跟他們說明情況,讓他們配合教育,讓小林停學兩天,在家好好反思。兩天后,小林回校了,先主動跟我道歉,態度明顯好轉,較為誠懇。此時,我覺得是個教育契機,就先肯定他這兩天能接受教育,是一個好的轉變,并借機教育他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好好與同學相處,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小林答應了。此后,我發現他與同學說話不那么沖了,我也好好表揚了他。慢慢地,我發現他能與同學和睦相處,紀律上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正當我在為小林的進步感到高興時,又發生了一件讓我意想不到的事。那天,我到電教室上課,當時有一些老師去聽課。下課時有一位老師把手機放在課桌下忘了拿,小林看見了,就順手牽羊——偷偷地把手機拿走了。一開始,我并不知道是小林拿的,只是在班里反復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企圖讓學生主動把手機交出來。但沒有一個學生承認拿了手機。很快,小林進入了我的視線。那幾天,我發現小林總是心神不寧,覺得很可疑,于是,我就試探了小林,但他否認拿手機。不過我發現小林跟我說話時有點心虛的樣子。那幾天,他始終不敢面對我。而我刻意在班里進行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也有意無意地盯著小林看,但他始終不敢正視我。因此,我斷定手機十有八九是小林拿的。但我知道,要讓小林承認手機是他拿的,不能操之過急,首先要消除他的心理障礙。于是,我總利用放學的時間找他談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事發的第三天下午,小林終于承認手機是他拿的。當拿到小林交上來的手機時,我的心情很復雜,既高興小林能主動承認錯誤,但我同時明白我肩上的重擔,對小林這樣的學生,對他的教育是長期又艱巨的。事后,我出于保護小林,對全班同學撒了謊,說老師的手機并沒有丟失,是忘在自家的抽屜里了。當時,我發現小林看我的眼神也是充滿了感激之情。此后,小林像變了一個人,能遵守紀律,上課認真聽講,作業也認真完成,班里的工作也搶著干。
通過一年的潛心努力、精心轉化,終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小林同學由原來讓老師頭疼的“問題生”轉變成為一個遵守紀律、熱愛班集體的陽光少年!他無論在哪里見到我,都會親切叫上一聲:“老師,您好!”我總是報之一笑,并說上一聲:“你好。”
案例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不愛孩子,那么一開始,你的教育就失敗了。”愛是動力,愛是源泉,愛是火花。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作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那就必須用“愛”溫暖學生,用“情”感化學生,用“理”說服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大多個性較強。特別是那些性格較為偏激的后進生,這些孩子大多很難輕易接受別人的意見,說輕了不當一回事,說重了他們又接受不了,教育起來困難重重。因此,教師教育時要把握教學契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師愛去溫暖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用理去說服他們,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地認識并改正錯誤。對于小林這樣特殊的后進生,我放下架子親近他,使他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最終使他完美轉化。
總之,俗話說得好:真情所至,頑石為開!學生都是有思想、不斷發展的個體,沒有誰是一塊天生的頑石,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塊最柔軟的地方,只要我們班主任的工作做到家,我們定能觸摸到這塊地方,要知道,這就是學生心靈的窗戶,打開它,你就能看到一顆顆鮮活的心。天道酬勤,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參考文獻:
[1]王鑫.強化學生自主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
[2]羅輝體.愛與責任[J].中國校外教育,201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