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慧
摘 要:預見能力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部分。主要從預見能力的概念、發生發展機制、研究范式以及主要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論述。
關鍵詞:幼兒;預見能力;發展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幼兒預見能力的發展,但是相對來說,研究還較為零散,本文對國內外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對未來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預見的概念
《新編現代漢語詞典》對預見的定義是:根據客觀規律預先料到未來。劉巖等認為,預見是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情況并根據情況考慮需要什么樣的能力。Suddendorf等認為,預見是個人對未來事件進行模擬的過程。預見能力是心理時間之旅的一部分,心理時間之旅是個體主觀地將自我定位到過去或未來提前體驗某個事件的過程。其中前瞻的成分就是預見過程。
二、幼兒預見能力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畢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個體預見能力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近些年來,國內外研究者試圖揭示幼兒預見能力發生的年齡問題,取得了一些成果。Atance的研究表明,幼兒在4歲左右時很可能出現預見能力,即4歲是幼兒預見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但由于文化差異,上述結果可能不適合我國的幼兒。因此,王美芳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也表明:4歲是幼兒預見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似。他們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如果幼兒的預見能力高,那么在遇到相似的消極事件時,幼兒就能夠預料到傷害性,采取一些保護性措施。劉巖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4歲的兒童能夠根據未來的問題在當前做出合適的選擇。他們的研究結果與國外的同類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劉巖的研究表明,3歲組兒童的選擇與隨機水平沒有顯著差異,而4、5歲組兒童則顯示出了顯著的差異性。而在Atance的研究中,3、4、5歲幼兒在預見任務中都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可能源于中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差異:西方兒童可能有更多機會對未來事件進行想象和計劃,因此預見任務的表現要更好一些。但這種推測還需要更多研究加以佐證。
三、幼兒預見能力的研究范式
國內外研究者不斷嘗試設計實驗范式來探索幼兒預見能力的發展特點。Busby最初采用訪談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只有4歲左右的兒童才能準確回答“明天會發生什么”的問題。這里涉及幼兒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為了避免偏差,這組研究者同時采用非言語范式,結果發現4歲以上的兒童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后來,他們又設計了新的實驗方法,即房間任務,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結果類似,4、5歲的幼兒才能夠作出適應性的選擇。Russell設計了吹球游戲,研究結果也表明4歲以上的兒童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些實驗設計均考察了幼兒能否在當前選擇合適的物品去解決未來的問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為兒童提供了現實場景。其中,房間任務采用的拼圖材料是兒童所熟知的,無法排除已有學習經驗的影響。而吹小球游戲需要特殊的游戲桌,這就使得此實驗范式在推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Meltzoff的實驗范式則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通過直觀地呈現故事和圖片場景來考察幼兒能否預測出未來會發生什么,以及需要提前準備什么。
四、幼兒預見能力的影響因素
幼兒預見能力的發展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目前,對當前愿望、事件的可控性等影響因素的研究居多。Atance的研究表明,當前愿望會對兒童未來的判斷產生誤導。實驗組的兒童一邊聽故事,一邊吃會導致口渴。一段時間后讓兒童在水和餅干之間做出選擇。控制組的幼兒不吃餅干,其余程序相同。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組幼兒大都選擇餅干,而實驗組幼兒都會選擇水。劉巖的研究表明,事件的可控性,即幼兒的自主性,對于幼兒預見未來有重要的影響。幼兒對可控性高的事件決定權較多,所以當他們在想象未來時,能充分感受當時事件發生的情境,提供更多的具體反應。因此成人應該多為幼兒提供可控程度高的情境,同時積極鼓勵幼兒,讓幼兒主動參與,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
綜上所述,關于幼兒預見能力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些成果對于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啟發和借鑒意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巖,楊麗珠,鄧晨曦.幼兒預見能力的發展及與抑制控制、心理理論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28(1):1-8.
[2]Suddendorf,T.,Corballis,M.C.The evolution of foresight: What is mental time travel,and is it unique to humans[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7(30):299-313.
[3]白文,王美芳,閆秀梅.兒童心理時間之旅的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983-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