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茂國
摘要:法學實踐教學具有強化形象教學模式、檢驗學習效果、錘煉司法實踐技能、進一步明確學習內容等功能,但現行法學實踐教學存在以實踐代替實踐教學、人文教育重視不夠、實踐教學形式大于實質等問題,需要重新審視實踐教學的功能,真正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學體系,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法學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實踐教學效果
一、法學實踐教學的功能
法學實踐教學功能的定位應當以法學教育的功能定位為指引,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法學教育是我國高層次法學和法律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而所謂高層次法學和法律人才,首先是高素質的優秀公民,同時是具有高水平法律素質和嫻熟法律技能的法律職業人才。”實際而言,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與功能可以大致概括為兩個:一是培養優秀的公民;二是培養高素質的法律職業人才。圍繞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法學實踐教學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強化形象教學模式、檢驗學習效果、錘煉司法實踐技能、明確學習內容。
(一)強化形象教學模式
法學專業傾向于理性思維的培養,其教學內容難免存在高度概括、抽象的特點,由此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容易理解、把握所學內容。法學實踐教學則通過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及實習、見習等方式,將抽象、概括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內容。
(二)檢驗學習效果
法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所學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其中諸如程序法等部分內容則直接與司法實踐密切聯系在一起。通過法學實踐教學,一方面加深對相關法學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種印證和檢驗,尤其是在實習和見習環節,則表現得更為突出和明顯。
(三)錘煉司法實踐技能
理論與實踐結合產生技能,司法實踐技能是具體處理、解決矛盾的方法和能力。通過法學實踐教學,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處理司法實踐問題的技能,比如通過法律診所教學,錘煉學生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進一步明確學習內容
法學實踐教學不只是一個學習、檢驗知識及錘煉司法實踐技能的過程,還是一個了解、把握社會的過程。通過對社會的接觸,把握社會的實際需求,在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進而進一步明確學習的方向和內容。
二、法學實踐教學功能的錯位
法學實踐教學理應成為法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法學實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無論形式和內容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而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對法學實踐教學的定位不準所導致的。
(一)以實踐代替實踐教學
司法實踐只是法學實踐教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既不是實踐教學的全部,也不是實踐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當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實踐教學產生了理解上的誤區,把實踐等同于實踐教學,由此導致對法學基礎教學重視不夠。法學教育的關鍵還是基礎教育,尤其是在校期間,本科法學教育的核心還是夯實基礎的過程,其目標并不是為未來的職業提供所有的答案,而只是為未來職業奠定一個基礎。因此,本科法學教育仍應以基礎教育為主,實踐教學只是為了夯實基礎教育的輔助。但諸多教師及學生對法學實踐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入,認為法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大多學生今后都將從事法律實踐工作,早接觸比晚接觸強,多接觸比少接觸好。對實踐教學的錯誤定位,導致對基礎教學忽視,好多法學專業同學一提到理論學習、基礎教育就顯得耐心不夠,把基礎的理論教育當成是空洞的說教,這某種意義上既是對法學教育理解膚淺、學習韌勁不足的體現,也是對實踐教學定位不準,以實踐代替實踐教學的一種外在表現。
(二)人文教育重視不夠
法學教育的目標已經表明,培養法律職業者只是法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更為基礎的則是培養優秀的公民。而塑造優秀的公民,法學專業知識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一直以來,我國法學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重視不夠,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最終都要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事實情況并非如此。對此,樊卓華認為:“基于以前陳舊的法律概念及篇幅的原因,也由于歷史上刻意突出法的階級性,人性成了敏感詞匯。法學知識中缺乏人文知識的介紹、討論,人文精神的缺乏在法學教育中體現得十分明顯。法律制度變成了冷冰冰的專政工具。在法治建設過程及實踐中,法治的追求一度成了以法的名義淡漠人性和缺失道德的形式主義法治。人文知識的缺乏導致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忽視。人文關懷在中國政治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政治空間的擴大給了法學教育一個挑戰,也就給我們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實踐教學形式大于實質
現有法學實踐教學環節中,由于實踐教學的目的性不強,結果導致形式大于實質,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現有的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及實習等幾種實踐教學模式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問題。模擬法庭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庭模仿與表演,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計劃,要把握法庭審判的實質和精髓。但現有模擬法庭教學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一種表演和展示,對舉證、質證環節重視不夠,往往限于泛泛的口舌之爭。法律診所情況也是如此,許多法學院校雖設有法律診所,但往往徒有虛名,并無實質意義。要么只是一個設備的擺設,無任何實際教學活動與內容;要么開展的活動帶有隨意性,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實習雖然較前者情況要好一些,但依然存在目的性不強的問題,無論是教學部門還是司法實習單位,都缺乏行之有效的實習計劃和要求。教學部門對實習并無系統規劃和要求,只是要求學生實習并提交實習報告,而對于實習效果如何則缺乏具體評價標準。實習單位也往往把實習學生當成是臨時工,并沒有為實習學生制定系統的實習計劃,從而導致實習教學環節流于形式。
三、法學實踐教學功能的再定位
隨著法學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法學教育的認識也逐步深化,法學教育目標也在不斷地調整。韓大元教授強調:“由于法治觀念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養成需要長期的積累與過程,法學教育不僅培養法律職業者,而且要肩負培育全體公民法律信仰以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使命,這對法學教育的體制、教育目標和知識結構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對此,冀祥德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必須重新調整對中國法學教育從通識教育向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功能定位的轉化,把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從單一的法律知識型人才培養轉變為法學應用人才、法學研究人才和社會管理人才的共同培養。在未來的法治國家建設中,要求法律職業必須走上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軌道,法學教育肩負著為法律職業部門和全社會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的歷史使命。”法學教育目標的調整促使對法學實踐教學功能的重新審視和定位。endprint
(一)法學實踐教學是教學的一種方式
不管對法學實踐教學進行怎樣的定位,都不能改變其系屬教學的性質,既然是教學,那就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根本。法學本科教學總體上傾向于基礎性教學,基礎性教學就意味著法學本科教育雖然以培養法律職業者為目標之一,但并不表明法學教學就是要圍繞著法律職業者的實踐工作進行。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學教育只是為未來的法律職業奠定一個基礎,這個基礎不單純指法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包括人文素養及職業道德素養等等。可以說,法學教學并不是為未來法律職業工作提供具體答案的活動,而只是為未來職業工作奠定基礎的過程。因此,法學實踐教學既然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必然要服從法學教育的總體要求和目標,其功能仍然是以夯實基礎為價值取向的。
(二)法學實踐教學應有明確的規劃和要求
針對法學實踐教學計劃性不強、要求不明確的現狀,應同理論教學一樣,首先將實踐教學納入課程體系當中,設置明確的學分及學時,安排專門導師指導。其次是嚴格規范實踐教學流程,要有明確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要求,尤其是實習環節,要科學設計實習內容,明確每一項實習內容的意義和目的,合理安排好每項實習內容的期限,規范實習導師的教學行為,建立嚴密的檢查督促機制。
(三)法學實踐教學應注重形式與實質的結合
法學實踐教學歸根結底還是以基礎知識夯實、職業技能提高、人文素養提升為目標的活動,因此,不管如何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最終都要圍繞上述目標進行。為了提高實踐教學效果,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與標準。就實習教學環節而言,可考慮將實習報告提升到畢業論文層次,如果實習報告符合畢業論文要求,可直接以實習報告作為畢業論文,這樣不僅提高了實習效果與質量,而且還避免了畢業論文空對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樊卓華.法學基礎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識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理論導報,2013(11):54.
[3]韓大元.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J].法學雜志,2011(3):17.
[4]冀祥德.對中國法學教育全面反思與展望[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4):54.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