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影
摘要: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南洋理工大學自2006年正式成為自主大學后,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國際化重構。通過比較南洋理工大學與黑龍江大學歷史學專業課程設置、學時、學位制度的異同,從而借鑒學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做法和經驗。
關鍵詞:新加坡;歷史學;課程體系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急需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為此,從2006年開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了國際化重構,提倡通識教育和跨學科學習方式,增設大量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課程。本文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中國黑龍江大學歷史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為例以比較兩國高校的異同。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歷史學專業課程體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生大學四年需要修讀總計至少126個學分的課程,包括通識選修課程57學分和專業課程69學分兩大類。因此,它的人才培養,從課程設置方面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
南洋理工大學為本科生提供的通識選修課程共有160多門,包括通識核心課程、通識限定選修課程、通識自由選修課程三類。“通識核心課程”是全體本科學生必修課程,由“溝通與交際能力”(6學分)、“新加坡研究”(3學分)、“環境可持續發展”(1學分)、“倫理學”(1學分)、“創新創業教育”(1學分)五類課程組成,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備人際交往能力、環境保護意識與能力和全球國際化的視野,以及對新加坡國家問題、政府決策的理解力和對新加坡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等核心素養。“通識限定選修課程”包括“商業與管理”“人文科學”和“科學、技術與社會”三類課程。學生在第2、3學年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在每一領域至少選擇一門課程,共需選修5門課程,15學分。如“人文科學”類提供了多達113門課程;“科學、技術與社會”類提供了59門課程;“商業與管理”類提供了24門課程等。“通識自由選修課程”幾乎涵蓋校內各學院所有課程領域,不僅包括通識限定選修課三大領域的課程,也可選擇現代語言、企業家精神、音樂與戲劇等課程,還可以是一些諸如國際合作項目,如國際學生交流計劃、全球教育計劃、海外實習計劃、全球暑期學習計劃等。學生至少要選修5~10門課程,共需15~30學分。
南洋理工大學通識教育的組織管理主要由“學術服務部”負責。從學科整合的層面而言,通識課程并非依據某一個或某一些具體專業進行設置,往往需要某幾個學院聯合負責。如“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模塊需由文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人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傳播與信息學院五個學院共同承擔。這種“學校行政部門兼管”與“各學院共同承擔”的通識課程管理模式既可保障通識教育在綜合性組織機構管理下規范合理地運行,又可在各個學院的指導下保證課程的專業水平。
南洋理工大學歷史學專業課程的69學分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歷史核心課程(21學分)、歷史規定性選修課(40學分)、畢業設計(8學分)。歷史核心課程是歷史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包括歷史是什么、亞太地區在全球歷史:pre-1800年、亞太地區在全球歷史:從1800年、科技歷史觀點、新加坡:一個國際性城市國際的建立、史學理論和方法、科學技術和醫學在現代東亞等7門共21學分。歷史規定性選修課共分全球亞洲、跨學科歷史、世界歷史三大類。學生必須從每一類中選擇至少1門課程,并且必須完成12學分規定的選修課。這些課程的設計都非常新穎,如全球亞洲開設了現代東南亞的出現、東亞傳統與現代、中國從革命到改革等24門課程;跨學科歷史中開設了健康和疾病史、食品和飲料史、生物政治學和東亞歷史等23門課程;世界歷史包括文明的產生、全球死亡歷史等21門課程。
畢業設計主要訓練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但只有學生平均績點為3.90及以上的學生才可以正常進行畢業設計;對于那些學分績點在3.75~3.90的學生,學院有權對其是否可以進行畢業設計做出裁決;而低于3.75學分績點的學生是不允許進行畢業設計的,但可以修讀兩門課程獲得8學分來代替畢業設計。只有完成畢業設計的學生,才能獲得榮譽學位。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學習,修完必要的學分,獲得規定的學分績點,以取得畢業設計的資格,最終獲得榮譽學位。
二、黑龍江大學歷史學專業課程體系
黑龍江大學在2015年完成了新版本科生培養方案的修訂,按照規定,每個專業都要制訂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歷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基于“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專業特色,培養具有扎實歷史學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理論思維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以及文博等部門從事行政管理、策劃公關、文化交流、宣傳教育、編輯出版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培養規格是:采取“前期趨同、后期分流”的培養模式。
課程設置了通識必修課、通識選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五種主要的類型,共153.5學分。其中通識必修課(34學分)主要包括大學體育、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軍事理論與訓練及系列思政課程六大類;通識選修課(15學分)主要包括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價值觀念、世界文化與國際視野、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類、技術進步與科學精神、藝術鑒賞與審美情操、國學教育與立德修身、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共八大類,目前學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資源庫共有488門課程。這兩類由學校來統一設置。
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三類則由歷史學專業設置。學科基礎課共10門,35.5學分,要求全部修完;專業必修課16門,39學分,要求全部修完;專業選修課要求完整修讀“中國史專題”模塊或“世界史專題”模塊,14學分。“通用模塊”中須選修16學分,其中“創業實踐(專業)”(2學分)、“口述史學與影像史學”(2學分)和“歷史學入門導論”(2學分)為指導性選修課。endprint
黑龍江大學歷史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模式。通過壓縮必修課、擴展選修課、豐富課程內容,優化知識結構等方式而構建的合理課程結構體系。
三、南洋理工大學與黑龍江大學歷史學專業異同分析
在課程設置方面,南洋理工大學和黑龍江大學都設有通識課程,但新加坡更加注重學生的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對社會的關注等方面的培養。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環境保護意識與能力、全球視野以及對國家問題、政府決策的理解力和對本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等核心素養。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南洋理工大學和黑龍江大學均以模塊的形式來進行,但南洋理工大學課程設置更為靈活、新穎,符合現實需求。在課程分配及學時方面,南洋理工大學所采取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它們是按學期開課,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調整,更具有自主性。
在學時方面,南洋理工大學每年2個學期,8月份開學第一周為迎新周,全校學生都沒課,第2到第8周為教學周,第9周為休息周,因為新加坡人認為干滿8周后,所有的人都需要休假,包括大學里的老師和學生,休息之后他們才更有精力進行隨后的工作與學習,第10周到第15周為教學周,第16到18周為復習與考試周。然后有5周假期。同比黑龍江大學也是每年2個學期,一學期為18教學周,3周為考試周。另外,南洋理工大學每門課平均為3學分,1學分要上12小時課,126學分相當于1512小時,1512/(4 年 x 2)= 189小時,也就是說,學生每學期只須上滿189小時的課程就可以順利畢業。黑龍江大學的學生需要修完2654學時,1學時50分鐘,共需要2212小時,2212/(4 年 x 2)= 276小時,也就是說,黑龍江大學的學生每學期須要上滿276小時的課程才可以順利畢業。兩相比較,我們的學生學習壓力要大很多,教師的教學壓力也大。
分級學位制度方面,黑龍江大學歷史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學位證書的授予要求,采取的是學分制。只要不存在掛科情況,無論成績如何學生們都可以順利拿到學位證書,且沒有區別。而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生則根據學習成績、在校表現等被分為不同等級,相應的,獲得的學位證書也將有所不同。所以,要拿到更好等級的學位證書,學生就需要在學習、實踐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風,這對于學生乃至學校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我們更應當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做法和經驗,用國際視野來審視和評價中國的高等教育。
參考文獻:
[1]邱錫光,林鑾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化辦學經驗與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15(01):6-9.
[2]馬早明,陳曉菲.東南亞國家科技大學通識課程模式探析——以南洋理工大學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4(11):74-78.
[3]李友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加坡經驗——以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理工大學為例[J].嘉應學院學報,2012(01):87-91.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