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喆斌
摘要:借鑒德國“雙元制”應用碩士培養模式,探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從招生改革、教學模式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平臺構建等方面闡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方向,為進一步完善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模式。
關鍵詞:雙元制應用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教育改革
專業學位教育是在我國經濟文化新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教育培養模式。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應用型人才,有利于進一步滿足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由于辦學理念、經驗的欠缺,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一是社會認同度不高;二是培養質量不容樂觀;三是后續發展能力不足。如何實現與學術型研究生的差異化培養,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是擺在相關學校和領域面前的重大課題。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方式是國際公認成熟有效的職教模式,被譽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雙元制”也在進化和革新。為滿足高端產業對頂端設計和創新應用人才的需求,在德國政府的推動下,部分高級專業學校(HoereFachschule)和工程師學院(Ingenieurakademie)重組、合并、升格形成了新的應用科學大學體制(Fachhochschule (FH),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此類大學有授予國際承認的“學士(Bachelor)”和“碩士(Master)”學位文憑的資格。雖然中德兩國在文化氛圍、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異,但是“雙元制”應用碩士教育體系和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兩大共通點:一是教育時代背景具有相似性。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概念,中國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兩國均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局面;二是培養目標和教育層次相似。德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對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新的要求,“雙元制”模式的發展方向和教學地位需要改革和提升。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順應產業升級轉型需求,培養高端應用人才。參照德國“雙元制”應用型碩士培養機制進行深入解析,可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鑒。
一、德國“雙元制”應用碩士人才培養特征分析
(一)專業設置: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媒介,跨越傳統學科界限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前身是具有悠久傳統的工程及經濟類中等學校。不同于綜合性大學,應用科學大學的專業設置偏重于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應用性較強的專業。涉及的專業領域包括企業管理、工程科學和社會服務類專業。課程設置和內容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著重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媒介開闊化,安排了較多的項目實踐和課外實習。
除了應用性較強之外,應用科學大學的專業設置還打破學科壁壘,通常為量身定制的跨學科專業,不同的學科根據各自特點和優勢整合:經濟法學、企業經濟學、經濟心理學、化學與生物技術、航天工程、電氣工程與信息技術、物理工程、能源科學等。現代產業技術廣泛滲透、相互交融,很多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和思考,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在專業大類下,每個“雙元制”應用型碩士專業都與相應的研究項目綁定,在項目規定和發展模式下,進行相應的實踐和學習。具體項目框架下,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有多種專業方向可供選擇。專業方向之間也拘泥于某一個學科,而是根據項目的實際需求,開設相關學科的多種方向供選擇,更加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更偏重于跨學科應用和實踐開發。這種以項目為主體,混合多元的專業設置一方面可以拓展研究生知識儲備,增強跨學科的研究背景;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解決項目進展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和項目的優化構筑互為深化、彼此促進的良性循環態勢。
(二)課程設置:保證核心課程,拓展外延課程,強化實踐模塊,契合職業能力需求
因為雙元制應用型碩士培養體系結合了項目框架,所以各個學校會針對項目的研究方向和自身的辦學特點開設具體課程。除了要求學習本專業的核心課程之外,還針對性地開設相關外延和拓展課程。以亞琛應用科學大學開設的機電一體化碩士課程為例,除了專業核心課程:計算機基礎、機械設計基礎、機電傳動與控制等,還開設了種類繁多的專業選修課,主要涵蓋了電子控制、汽車制造、流體力學、營銷管理學等相關課程。在實際的教學和操作過程中,這些課程都是核心課程的協同和補充,能夠挖掘學生的發展潛能。
在課堂教學中,德國應用科學大學采取的方式靈活,形式多樣。除了教師課堂講授之外,還規定相當時長的練習課和研討課。學生一般自己找搭檔合作,對要求的題目以作業報告或者小論文的形式進行探討,然后課堂上要向大家匯報結果。練習課和研討課會得到大學教授的指導和監督,只有完成對應的任務之后,才能得到相應的學分。摒棄課堂上填鴨式教學,引導學生觸類旁通,獨立思考,團隊協作,有助于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綜合職業能力是一種跨職業的能力,不僅是掌握專業技能,受教者的行業認知水平、工程把控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技巧等也是綜合職業能力的體現,對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三)師資隊伍:重視實踐經驗和行業工作經歷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教學的整體指導思想偏重于實際應用,根據行業前沿的成果進展來制訂教學的方向,其應用性也體現在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上。德國政府通過立法規定:應用科學大學聘用的教師除了要具備博士學位,還須有較強的教學才能。更為嚴苛的是,他們需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或開發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職業實踐經驗,其中至少3年是在高校以外的行業工作。通過篩選的教師學術能力和實踐經驗皆備,且熟悉行業前沿發展動態。擁有企業工作經驗的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把真實的工作環境融進來,按照行動邏輯組織課程,還原整個生產的全過程。從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師資結構來看,除了全職教授之外還有許多來自經濟界、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的校外特聘講師。
(四)生源結構:注重專業背景的同時強調實踐能力的考核endprint
德國雙元制應用型碩士研究項目的招生對象是本科畢業生,但是入學程序和要求卻有別于普通學術型碩士。入讀工程科學應用碩士的具體資格要求是:從本學科或者相關學科獲取至少210個學分和考試總成績2.5及以上;或在同領域同批次的本校畢業同學中成績排名前35%。若申請者申請時不足210學分,而達到180學分的,可附帶參加過渡準備課程的結業證書或相關專業的職業實操證書等;學生還需要與相關企業(與申請高校合作)進行雙向溝通,最終確定自身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只有同時滿足企業及學校的相應入學要求和資格審核后,學生才能正式被學校錄取。從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德國“雙元制”應用碩士除了專業核心素養之外,對應用型、職業性、技能性的考核尤為嚴格,從入學之初就已經確定了未來學生的職業導向和發展目標。
二、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加強招生宣傳,落實國家政策,著力實現“高校分類、人才分流、差異化錄取”的招生考試模式
1.順應國家研究生培養轉型改革的思路,凸顯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優勢,多方位、多途徑宣傳。從招生錄取政策、培養過程優化、考生獎助政策、職業生涯規劃等各方面對考生進行詳細解讀、宣傳。真正讓社會和考生理解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提高全社會的認可度,從源頭提高考生報考的積極性。
2.在招生選拔過程中,體現差異化,側重實踐性。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創新思維、實踐技能的要求,在招生計劃、錄取標準、考試內容上和學術型研究生要有所區分。根據培養要求和生源特點確定考試內容,考察考生基礎知識和專業素養的同時,重點甄別其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二)創新教學模式:以項目為主體,多方聯動,全過程革新課程體系
1.以項目為主導,打破學科壁壘,加強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最終需要和產業發展對接,在設置創新的人才培養環節和考評體系過程中,應該以研究的項目為主導,在項目的框架規定和預期目標下,進行相應的學習和實踐。
2.課程設計凸顯“需求導向”,強化核心課程的同時,加大實踐教學和項目實訓的比重。在專業學位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學校應該充分考慮企業實際需求、學生專業背景和職業規劃相結合,重點實施“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雙模塊化”改革,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要能融為一體。
3.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加強學科間和校際間的交流。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考慮采取協同發展戰略,擁有相近學科和研究方向的不同學校,可以共享自身的優質學科和教學資源,共同開發精品課程。
(三)突破傳統導師制,團隊協同,校企協作,多元化打造師資隊伍
1.采用專家領銜、導師負責、團隊培養新方式。由領銜專家、責任導師、企業導師和協作導師組成團隊進行指導,構建以探究為導向的教學體系。領銜專家可以由知名教授或企業知名專家擔任,主要負責研究內容與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審核,定期組織開展重要的學術研討,傳遞行業前沿的最新動態等;責任導師全面負責學生培養進程中的具體工作,全面把控學生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校內實踐,篩選確定研究方向和論文相關開題工作;企業導師主要負責學生的企業實踐、工程訓練和學位論文的指導;協作導師可以由相關學科和實驗教師擔任,研討確定重要環節的培養方案,對論文工作進行階段性指導和評議,協助責任導師和企業導師把關學生整體的研究進程和論文工作。
2.破除傳統導師選聘的瓶頸,加快“雙師雙能型”導師的建設步伐。選聘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的標準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首先,要構建多元開放式的培養模式,鼓勵師資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走出去”。積極引導校內教師跟緊行業發展趨勢,參與校企合作,提高實踐認知,積累項目經驗。聘請行業權威專家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為“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其次,不拘一格引進合適的“雙師雙能型”人才,注重其在行業、企業的工作經歷,酌情降低學歷、年齡、職稱、論文等方面的限制;最后,建立“雙師雙能型”教師的評價激勵機制。
(四)深度融合,全方位構建校內外實踐平臺,積極推動企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
“工程實踐”是貫穿于整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環節。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除了教學團隊、教學環節設置、課程優化等軟件的配置,還需要硬件條件的配合,必須依托結構完整、銜接緊密、運行流暢的實踐平臺作為支撐。培養單位須不斷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與企業行業緊密聯系,形成多元主體投入、多方參與、多方受益的開放式新型培養系統,為學生搭建校內外實踐基地,實現了三個不斷線——工程實踐不斷線、企業合作不斷線、創新教育不斷線。
(五)構建多元考核機制,強化專業實踐考核,引導創新實踐
首先,論文選題要有實際應用價值,源于生產實踐過程中須探究的技術難題,最好與實施的項目直接掛鉤。論文不但要有理論深度,還須對生產實踐有指導性。其次,在研究生的質量把控上,不但要有學校的教授把關,還應該有行業專家參與評審,體現“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行業需求緊密結合”這一核心理念。在學位授予考核中,應突破傳統的“唯文章論”,結合專業學位的特征,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過程的側重點,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郭蕾.探索開放式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碩士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9):50-54.
[2]HansBorch,Peter Wordelmann.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Educational Training-stratiges and demands[J].Vocational Training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1(4):27.
[3]史秋衡,陳志偉.德國雙元制應用型碩士培養機制探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5):3-11.
[4]賀艷芳,徐國慶.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興起、特征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6(2):17-26.
[5]Studieninhalte:Mechatronics Master ofScience(M.Sc.)[EB/OL]https://www.fh-aachen.de/en/course-of-study/mechatronics-msc/curriculum/.
[6]張婕,陳光磊.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對我國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 87-90.
編輯/王君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