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欣琦++宋姍姍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現狀調研,發現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呈現出弱化與分散發展趨勢明顯、“雙軌”整合力度不夠、自主更新的傳承力欠缺等問題,在深入究因基礎上,提出加強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力度與區域交流,建立以“保護”為主體、“傳承”為目標的資源整合體系,打造滿族民俗文化生態為核心的區域經濟產業帶等有效策略,旨在推動滿族民俗文化在保護基礎上得到傳承和創造性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滿族文化;保護措施;有效現狀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踏實開展,各民族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搶救性保護,為繁榮祖國的文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滿族作為中華民族除漢族外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內容豐富生動,尤其是民俗文化精髓極具時代傳承價值。如何將滿族璀璨的民俗文化通過保護的方式進行有效傳承,將民俗文化保護和民俗文化傳承相結合,發揮其最大功效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的現狀描述
通過對遼寧地區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的狀況調查,發現近年來對滿族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領域,以滿族民俗文化生態建構為主體的旅游經濟啟發帶動下,滿族民俗文化得以實現具有時代意義的保護性傳承。但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對滿族民俗文化而言,僅僅是形式上的保護性傳承還遠遠不夠,更需要實質層面保護性傳承的核心思考與發掘推廣。滿族民俗文化自身發展脈絡呈現出很多問題,現將總體發展趨勢描述如下:
(一)弱化與分散趨勢明顯
眾所周知,民俗文化是文化生活化的精華體現,自然生活情境是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的最基本媒介。隨著滿族聚居地人們生活場景及民俗生態系統的變化與漢化,滿族民俗文化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土壤。當然,需要甄別的是滿族民俗文化當中的精髓部分,尤其是以社會學、人類學視角分析,符合人本價值取向與社會發展規律的民俗文化依然存在,其體現出與生活結合極為緊密且具有時代自主更新能力的特點,例如食俗當中的滿族叉子、酸湯子、薩琪瑪、八大碗等地域特色鮮明的內容,由于符合人本與生活需求,其傳承和推廣較好,這些內容雖然得以傳承,卻呈現出“弱化”的趨勢。而那些符合時代背景與需求誕生的且不符合人本的民俗文化,呈現出逐漸被歷史的車輪淹沒的態勢。因此,是否符合人本價值取向與社會發展規律是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點。
此外,由于歷史原因,滿族民俗文化遭遇了嚴重的破壞,20世紀80年代開始啟動保護機制時,滿族民俗文化的生態系統已隨著時間的演進只留存了部分內容,并且由于滿族人口廣泛地分散在各地,即使是聚居地的滿族人口居住也較為分散,民俗文化很難匯聚形成合力,這也是造成滿族民俗文化逐漸弱化的原因之一。近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生態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滿族現有民俗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護,那么,在這個節點上,除了加強保護之外,更重要的是民俗文化的傳承,增加其自主更新與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力。
(二)“雙軌”整合力度不夠
所謂的“雙軌”是指滿族民俗文化保護與滿族民俗文化傳承領域存在著缺乏溝通的現象。保護派以滿族民俗文化的資源發掘、整理與保護策略研究為主;傳承派以既定的滿族民俗文化史實為載體進行傳承脈絡、現狀分析、發展途徑等領域研究為主。“保護”與“傳承”各有側重,在研究領域要么單獨論述,要么以“齊強”的方式并行表述,人為割裂、弱化了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對民俗文化發展極其不利。此外,各民族之間在民俗文化的保護性傳承方面也缺乏有效機制與可行性途徑的溝通交流,特別是人本規律的客觀總結與民族化特色的保持,單一且獨立的發展模式阻礙了進步的腳步。
(三)自主更新的傳承力欠缺
滿族民俗文化包羅萬象,其生動的形式、豐富的內涵和獨具特色的時代價值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與保護發展。當然,文化要想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人類學、社會學視角下的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特別是在民俗文化的保護性傳承領域,如若脫離了“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其后續在時代傳承領域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源泉。
自主更新是指在傳統民族文化精髓與現代文化發展領域缺乏有效融合而言。滿族民俗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實際需求存在差異,若沒有把握住傳統民俗文化精髓并跨時代演進,在傳統與現代的發展中失去了傳承的有效機制與載體,極易產生生機不足的現象。而民俗文化傳承的根本便在于其自主更新能力的提升,在不斷地適應與調整中以更為符合人本取向與時代需求的基礎上,以不失民族特色且極具生命力的狀態得以傳承與發展。
二、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的宣傳力度與區域交流
首先,從“保護”的重要性與“傳承”的必要性入手,以滿族聚居地民俗文化的記憶重拾、教育績效全系統輔助測評、“金頭赤足”之審美風尚追溯、村規民約重建與弘揚、孝文化的禮俗探尋等途徑,以凝練出符合人本的滿族民俗文化精髓為試點,加強滿族聚居地之間、各民族文化保護機構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科研工作者與滿族民俗文化傳承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在科學客觀的基礎上踏實開展實證踐行,三位一體地形成合力,以點帶面地切實提高滿族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的宣傳力度與重視程度。
其次,進一步增強全國各滿族分散聚居地之間的動態聯系和有效聯系,增進滿族同胞自身的團結感和繁榮本民族璀璨文化的使命感,畢竟文化的傳承,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兩代、三代,甚至子子孫孫共同的事情,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繼而共同促進將滿族文化精髓以極具時代適應性、獨特性、發展性的狀態,完成滿族民俗文化生態系統的打造,從根本上促進滿族民俗文化傳承。
(二)建立以“保護”為主體、以“傳承”為目標的資源整合平臺
在民俗文化保護性傳承領域,“保護”是“傳承”的基礎,“傳承”是“保護”的有效動力源,沒有保護就沒有傳承與發展,得不到傳承,保護也會暗淡無光。因此,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密不可分,而保護性傳承恰恰是以“保護”為主體,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有效“傳承”的目標。滿族民俗文化的保護性傳承現急須加強各民族之間在保護、傳承、保護性傳承領域的溝通交流,相互借鑒先進經驗與可行性方法,打破“雙軌”獨立運行的單一模式,建立資源共享與整合平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性傳承,提高民俗文化的傳承效果。
(三)打造以滿族民俗文化生態為核心的區域經濟產業帶
首先,以“滿鄉風韻”為主旨的滿鄉環境打造,可以通過大量搜集、保護散落野外及民間的可移動滿族文物,作為旅游景區的展品,例如滿族發飾、衣裳、鞋子等,在介紹服飾的同時,以故事、說部傳說、婚慶禮儀等具體的活動為載體,介紹滿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百花齊放的繁榮狀態。其次,借助旅游打造滿族民俗文化的宣傳平臺,在滿族民俗文化的歷史重現和時代適應上下功夫,使人們在滿族民俗風情文化的深入體驗中,對滿族民俗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在旅游經濟的帶動下促進滿族聚居地經濟帶的形成,從而實現保護基礎上的滿族民俗文化傳承。
三、延伸思考
滿族民俗文化的保護性傳承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在調查研究與階段性總結過程中,亦存在種種困惑與思考——如何在政治層面建立有效的制度保證;基于時代背景下如何加強滿族民俗文化自主更新能力;各民俗領域如何和各學科深度整合,兼容并蓄地發揮民俗文化的時代傳承價值;如何和經濟發展相結合,促進民族文化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等等,希望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能夠關注滿族民俗文化的保護性傳承問題,共同為祖國的民族文化發展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宏剛、金基浩.滿族民俗文化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編輯/呂秀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