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活動目標是活動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設計活動時,要綜合考慮目標與過程之間的關系,把目標與過程融合在一起看待,活動設計中的目標與過程是一個交融、滲透、依存、促進的整體。
關鍵詞:活動目標;追隨幼兒;師幼互動
集體教學活動,不僅要有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而且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活動過程。目標的制定決定著集體活動的價值取向,過程的匹配影響著目標的達成情況,兩者都是集體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
一、追隨幼兒,定位目標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境地:挑戰太低造成幼兒不滿足于此;挑戰太高幼兒無法達到而放棄。因此,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客觀分析幼兒年齡特點,然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地制訂目標。
【案例1】各族人民心連心
“少數民族”題材的集體活動,本身就是一塊“硬石頭”,容易陷入“傳授式”的教學“雷區”。面對這樣的情況,挑戰“高度”要略高于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而并非讓幼兒“遙不可及”。怎么做?以“服飾、民居、特色”作為三段體的教學環節,讓幼兒將每個民族都割裂開來,無形之間增加了難度,幼兒更加適宜一口口地“啃骨頭”,即先將某個民族的服飾、民居、特色弄清楚,再逐步轉移到其他少數民族。
【我的思考】在定位活動目標時,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教師要學會追隨幼兒的發展軌跡,確定活動的挑戰高度,才能讓挑戰有支撐、讓難點有考證、讓目標有依據。
二、師幼互動,推進目標
“師幼互動”如今已成為幼教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在評價教學活動時,更注重孩子在活動中與老師的回應、互動,這也是證明活動過程的有效性、適宜性。“師幼互動”更能將集體活動推向高潮,推進目標的實現。
【案例2】名字的秘密
在“我是中國人”主題背景下,開展“名字的秘密”集體活動,環節依次為:尋找自己的名字、比較姓氏的異同、說說自己名字的含義、寫寫名字。每一個步驟都為達成目標所服務,推循“將名字進行到底”的活動意圖。活動中幼兒的回應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為何活動中實現了有效的師生互動?”
師:“剛才你們都說了自己名字的含義,其實在黑板上,還有一個大人的名字,誰能把它找出來。”
A:“第二排第三個。”
師:“對,是我的名字,浦霞暉。你們想知道我名字的意思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想知道。”
師:“我姓浦是跟我爸爸姓,‘霞暉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出生的時候是早晨,二是爸爸媽媽希望我長大后像陽光一樣漂亮。”
B:“老師,你已經很漂亮了。”
C:“對呀,老師你的愿望已經實現了。”
瞬間,孩子們紛紛議論起來……我被孩子們的回應給弄得手足無措,可孩子們的議論聲仍然此起彼伏。
【我的思考】活動能夠實現有效互動的關鍵,是我把自己名字含義的細節穿插在活動中,也許這只是一個很小的策略,但是卻激起了漣漪,活躍了課堂氣氛,孩子們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反應,也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一種和諧、平等的關系。由此可見,一些引發幼兒共鳴、激發幼兒興趣的教學手段,會凸現活動的目標,更是實現師幼互動的捷徑。
三、濃縮目標,環環相扣
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教師往往為了讓幼兒能在一次集體教學活動中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就將目標制定得面面俱到,目標范圍涉及太廣。看似孩子學得充實,實則“蜻蜓點水”,沒有深度探究和啟發引導。所以目標的制定不在于廣而寬,更注重的是少而精。
【案例3】樹真好
活動分成以下幾個環節:說說樹—認認樹—比較常綠樹、落葉樹—討論樹的好處—如何保護樹。活動中交流“樹的好處”時,幼兒的經驗較少,只知道樹可以做紙、家具、乘涼等。進一步涉及樹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孩子們并未作答。在討論“樹很有用,我們該怎樣保護樹呢”時幼兒只寥寥地說了幾句,如:澆水、植樹、不破壞,至于要借此萌發幼兒護綠的情感,就可謂差之千里了。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環節多,但每一個知識點都是膚淺地討論,挖得不深,說得不透,給孩子們認知上的沖擊不夠。所以,在活動設計時要考慮細致,要挖掘一些實質性的東西,要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我的思考】一次集體活動不在于要將知識點“遍地開花”,而是要讓孩子獲得親身感受。在制定目標時切口要有所取舍,目標要盡量具體;環節也不在于多,而應力求環環相扣,緊湊有效。
在一次次的實踐與摸索中我發現,目標的制定與策略的選擇是相互牽引、相互聯系著的,目標為策略指明抵達的航向,策略給目標提供航行的途徑,顯然,教學策略是否運用得當、是否起到理想的效果,都將決定著目標的落實度。所以,目標的制定與策略的選擇就成為活動設計的先決條件,目標與策略的匹配情況也成為衡量一次活動的重要標準。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走近“新教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學前教育課程指南解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浦霞暉,女,本科學歷,就職單位:古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