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健康領域中明確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健康概念所做的這一闡釋,體現出健康觀念的基本內涵。而以上兩方面又與教師在一日活動中的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孩子良好的發展離不開教師有效的引導和深層的挖掘,從而促使幼兒對生活的向往及自我創新能力的發揮。
關鍵詞:幼兒教師;創造力;創新能力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流傳至今,也是通過無數事例與現象加以證明而總結出的經驗。專家指出在0~6歲學齡段是幼兒腦部和認知發展最迅速、最重要的奠基時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想象力與創造力等,都是非智力品質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有效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施才是培養孩子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有更突出的表現與提高。
一、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善于發現善于質疑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所以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也是一段重要的經歷過程,更是接受新鮮事物的必經之路。
孩子在玩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時老師就應善于抓住孩子這種好奇心,鼓勵孩子大膽發言,大膽懷疑,暢所欲言。例如在上課時,老師拿出新的教玩具或者講述新的故事的時候,孩子們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如果老師此時沒有發現這些幼稚問題背后蘊藏的寶貴的求知欲望,而是一味追求課堂秩序或者為了老師的威嚴,對孩子進行呵斥,這正是對孩子質疑能力生生地扼殺。或許在你的眼里是簡單的教玩具或者很簡單的故事,而對于天生好奇的孩子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旅行與發現。而孩子每一次的發現與收獲,也都會給他們的成長之路鋪上一塊堅實的墊腳石。因此,教師的善于觀察、發現、引領與尊重,是促使孩子探索與發現的源泉。
二、注重孩子的創造力,善于引導善于挖掘
孩子的創造力是孩子創造性思維發展結果的一種表現,而這種思維方式的形成,可以在遇見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它的形成可以不受自身知識接受程度的限制,也可以不受傳統觀念及方法的束縛,思維路線是開放的、擴散的。這種能力在孩子以后的生活學習中尤為重要。雖然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是很局限的,但如果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對孩子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結合平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經驗,我經常采用情景模擬和提問相結合來引導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和挖掘孩子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例如在中班的一次餐前活動,我便根據孩子平時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們講了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十分的專注與投入,當聽到“狼真的來了,小孩兒又開始了第三次求救的時候”,我便拋出了問題“你們猜猜看,山下面的叔叔阿姨們這一次會再來嗎?”“為什么?”便把話題傳遞給了孩子們,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想象展開故事的創編。當然最后的猜測結果是五花八門的,但聽著孩子們天馬行空編造的故事情景,我依然給孩子豎起了大拇指,給予了孩子贊賞的眼光與肯定,因為我知道,這樣可以給孩子增強自信,從而挖掘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自我潛能。
三、注重保護孩子的個性,善于支持善于呈現
因材施教出于《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在教學活動中應求同存異,在追求共性中保護孩子的個性,根據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自身的素質,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揚長避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而作為孩子引導者的教師,我們應該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做一名善于觀察、思考、引領、支持與創新的智能教師。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去保護與支持有個性的孩子自我發展。
例如我班的一個小男孩兒,他活潑好動、聰明開朗,但同時也是一位典型的自控能力還有待提高的小朋友。不免有些家長和老師把他納入“不乖”孩子的隊伍中,但我有些自己的看法,因為我發現,他除了愛動、管不住自己外,其他的各項發展與同齡孩子相比較都是相對突出的,他善于發現、善于探索、善于提問、善于求知,使得他的腦部信息儲存量大于平常孩子。像這樣的孩子,我能說他是一個表現不好的同學嗎?因為我知道,這樣的孩子,他更需要我的支持與引導。因為只有這樣,孩子的創新精神才能得以更好的延伸與發展,才能更好地為祖國添磚加瓦。
總之,孩子的創新能力建立在教師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是當下教育者必不可少的先行意識,更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發現與培養的先行條件,融于教學活動的一切過程中,使得孩子能充分發揮自我。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努力去觀察、探索、發現,并能結合實踐把孩子培養成富有創新精神的人,為今后的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楊運智.淺談幼師化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