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每個幼兒老師都知道,幼兒園最難開展的工作其實就是家長工作。對于幼兒園老師來說,與家長和諧溝通,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主要任務,從而提高教育質量,讓幼兒得到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和家長溝通,使他們愿意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各項工作,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呢?
一、真實反映孩子在園情況
老師在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情況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摻雜一些個人偏見和情緒。說話的態度和語氣要委婉平和,能把每個孩子在園的一些細節和可愛表現具體地講述給家長,讓家長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并讓他覺得你對孩子的關愛和重視。比如:對某某媽媽說:“咱孩子在幼兒園不論是上課還是吃飯表現都挺好的,尤其是今天,我們在上戶外活動的時候,孩子的表現更為突出,在攀爬的時候,孩子一開始沒有爬上去,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反復多次終于成功了。為此老師和小朋友都為他鼓掌加油。孩子的自信心頓時增長了不少。我們真為寶貝這樣迎難而上的意志品質驕傲。希望你們回去也好好表揚一下孩子,讓孩子繼續發揚,繼續保持這種品質,這樣會對他的一生都有益處的。”家長聽了心里肯定會有種暖暖的感覺,覺得孩子交給老師更放心。
其實,老師和家長溝通最根本的是要雙方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原則上。而這種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于老師的態度與行為,對孩子的關愛,對工作的敬業,對家長的理解和尊重。當家長能夠感知到這些的時候,我們的家長工作自然水到渠成,家長和老師關系也會十分融洽。
二、對待家長要有一顆平等的心
老師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要對家長保持平等尊重的態度,不要有居高臨下的感覺。還要注意保護一些特殊家庭的隱私,家長把孩子送到老師手上,都是賦予了一份信任和期待。對于有些家長事無巨細地詢問孩子的在園情況,我們應當抽出時間單獨和他們溝通,耐心給他們講解孩子的在園表現,多報喜、少報憂。不要讓他們感覺到老師有不耐煩的情緒。即使有的孩子在幼兒園犯了錯,我們也要耐心和家長交流,不能訓斥和諷刺家長。也不要當眾說孩子和家長的短處,否則會讓家長覺得很難堪。對于一些比較難纏和無理取鬧的家長,我們應該以理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和他們溝通,給他們多講一些孩子的在園表現和我們的教育理念,這樣可以緩解他們的情緒。相信只要我們用愛對待每一個孩子,用心理解每一位家長,時間長了,會有所改變的。只要我們把每位家長都作為朋友,達到心靈的溝通,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和配合我們的工作。
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或者不善言談,接送孩子都是來去匆匆,對于這類家長,教師應該主動出擊,和他們回饋孩子的在園情況,或者把孩子在幼兒的一些精彩瞬間用照片和小視頻的形式反映給家長。這樣讓家長覺得老師更貼心,在以后的家長配合中也會更積極。
三、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
大部分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不知道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應有的發展。如:有的家長會問,同樣學了的東西,我家孩子就掌握得不怎么好,是不是老師沒有關注到他家孩子。諸如此類問題,老師應該運用《指南》相關內容,向家長介紹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應該達到的水平,切忌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幼兒的發展。讓家長知道,每個孩子都會達到目標,只是時間上會有差異。有的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什么都包辦代替,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告訴他們,是他們阻礙了孩子正常的發展水平,低估了自己孩子的能力。讓他們知道適當的放手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讓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不僅能及時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同時也讓老師更加了解這個孩子,也能更好地進行家園共育。
四、老師和家長應有多種方式溝通
老師可以在班里成立家長委員會,讓他們了解其他家長的心聲,再把問題反映給老師,對于一些共性的意見,老師就可以虛心接受,從而更好地促進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信任。我們還可以通過微信群、家園練習冊、家訪等形式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這樣就可以把一些平時不好意思說的話轉換成文字形式來表達,這樣有利于老師和家長心靈的溝通和碰撞。家訪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生活環境,看看孩子在家的表現,這樣更有利于我們為孩子設計教育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教育孩子,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五、溝通時要話語要婉轉
老師在和家長交流時,一般應該先說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的缺點。即使孩子在幼兒園闖了禍,老師也要以委婉的口吻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把孩子的缺點從積極的角度轉化為優點。比如一個孩子老是愛打小朋友,老師可以用積極的態度轉化,咱家孩子太好動了,老想引起別的小朋友注意,想和小朋友玩兒,所以就推推人家、拉拉人家,但是讓孩子在以后和小朋友接觸的時候要輕點,別把小朋友弄疼。這樣小朋友就更愿意和孩子玩了。這樣一說,家長就會更愿意接受,還能感到你在關注他家孩子。因為同樣一件事情,我們可以有多種解決的方式和看法,所以我們要選擇最自然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這樣才會恰到好處,事半功倍。
幼兒老師和家長的正確溝通,不僅拉近了幼兒園和家長的距離,讓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更有助于自己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相信孩子們也會在這樣一個和諧、友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