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隨芬
摘 要:民間游戲本身所特有的游戲性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再加上游戲道具基本上都是自己動手制作,與平時玩具差別很大,在綜合了游戲性、趣味性、創造性等一系列能激發孩子參與的因素后,生動有趣、形象多變,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和喜愛。
關鍵詞:民間游戲;隨意;娛樂
想起小時候,最難忘、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跳皮筋、丟手帕、跳房子等游戲。不管是細雨綿綿的春季,還是落葉紛紛的秋天,也阻擋不了孩子們玩游戲,被太陽曬得紅了臉、夜幕降臨才在家人的多次催促中回家,那也是很快吃完飯,又一起呼朋引伴地繼續玩耍。玩具雖然很簡單,但大家的心情是飛揚、愉快的。
反觀現在的孩子,玩具雖然很多,但多是電子類的,只想待在家里自己玩。他們很少在陽光普照、空氣清新的戶外進行游戲和鍛煉。即使家人拉著他們出去,他們也惦記著回家。他們對外面的環境適應力比較差,對自身的保護能力和意識較為薄弱,一點點的不如意,都會打擊到他們稚嫩的心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健康教育應使幼兒“情緒安定、愉快”“喜歡參加各項游戲”以“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協調性、靈活性”。顯然,幼兒教育的重心從發展動作,增強體質轉向培養興趣,形成習慣。
民間游戲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民間游戲的限制少,材料易得,開展民間游戲,一般不受時間、空間等條件約束,也不苛求場地的大小。只要有興趣、愿意玩,就可以三五成群結伴玩耍。材料一般都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或自然材料等。其次,在游戲中,可以敞開心胸,丟開煩惱,盡情嬉戲、歡笑。這種完全放松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同時,民間游戲還具有娛樂性。民間游戲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我們常見的賽馬、斗雞、踢毽子……
民間游戲有很多種,對于孩子們的各項能力也有很大影響,不同的游戲能鍛煉不同的能力。例如,體力類游戲:拔河、掰手腕、摔跤等,可以鍛煉幼兒的身體;棋藝、智力游戲:下五子棋,猜謎語,拼七巧板等,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助興類游戲:擊鼓傳花、捉曹操等,幫助提高孩子們的靈活度;雜藝類游戲:跳皮筋、老鷹捉小雞、跳竹竿等,可以鍛煉孩子們相互合作的能力。
在幼兒園的民間游戲中,教師往往就地取材,發揮資源優勢,比如紙箱、鐵圈、繩子等。只要是安全并且適合孩子玩耍的,幼兒教師都會加以利用,充分體現了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經濟性原則。
幼兒教師在孩子們展開民間游戲活動時要注意放手,讓孩子們自由玩耍,減少過多的參與。在孩子們遇到問題并且他們解決不了時,再幫助他們尋找根源,解決問題,增加孩子們參加游戲的興趣,再引導孩子們發現游戲中所蘊含的體育價值。只有放手讓孩子們去參與,才能引起孩子們的關注和對游戲全身心投入。
幼兒教師在民間游戲中要懂得創新,幫助孩子們積累相關的游戲經驗和玩法,并且對新游戲加以調整,再進行有效推廣。多元化的游戲活動,更有利于孩子們在活動中發揮主動性。
民間游戲的材料由于取材問題,牢固性和安全度不高,需要老師在每次活動前認真仔細地檢查玩具,確保玩具的安全性,排除隱患,讓孩子們在一個安全的氛圍中愉快地進行游戲活動。民間游戲中孩子們是主體,主導活動的是幼兒教師,沒有教師的間接或者直接主導,孩子們難以發現游戲的真正作用。
每次游戲結束后,教師和孩子們一起總結在游戲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為以后做準備,以防在下次游戲中出現問題。結束整理玩具時,完全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按類別放置玩具,幫助孩子們養成整理環境的良好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理論中要求應該以幼兒為主體,使幼兒主動學習。民間游戲中孩子們在各種各樣多變的游戲中動手動腦,看一看,說一說親自實踐,體驗游戲活動的快樂。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從孩子們的角度考察游戲活動的途徑,強調了游戲活動在孩子們一日活動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情感建構狀態,肯定了游戲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發展價值。而皮亞杰的這些理論對于我們開展民間游戲活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民間游戲最根本的功能是娛樂,是人類進行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中玩耍,有利于他們之間直接的交流,情感的互動。例如跳房子,跳房子是一種流傳很廣,歷史也很悠久的游戲之一,受到世界各地孩子們的喜愛。不同的地方因為地區本身所具有的建筑特色,讓游戲各具特色。如,香港稱跳房子為跳飛機,山東稱為跳房,而在我們江蘇又被稱為踢瓦。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在游戲活動中獲得的快樂是一樣的。在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下午,約上幾個好朋友,一玩就是一個下午,這也是屬于我們最深的童年記憶。
參考文獻:
[1]陳鶴琴.陳鶴琴論幼兒教育[M].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1984.
[2]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商務印書館,199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