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黃芽保
【摘 要】 分/共享經濟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現如今我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受其影響,它正改變并豐富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大眾對這個新鮮事物出現并沒有一個完全理性的認識。本文以此為研究背景,從經濟學角度闡釋了分享經濟并不等于共享經濟,應該是共享經濟包含分享經濟。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本文總結分析了分/共享經濟興起的原因,并探討其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支持鼓勵分/共享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加強監管、政策支持,完善征信體系,加快信息共享,同時普及分/共享經濟價值觀念等措施。
【關鍵詞】 分/共享經濟監管征信制度
前言
近年來,隨著優步(Uber)、愛彼迎(Airbnb)、共享單車、共享雨傘等產品和服務的快速興起,分享經濟尤其是共享經濟成為非常時髦的詞語和話題,并以百變之姿進入我們的視野,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和消費。
分/共享經濟最早起源于美國。在英語中“Sharing”一詞有“分享”和“共享”兩層含義,故許多人就把“Sharing Economy”翻譯成共享經濟或分享經濟,認為二者沒有什么特別區別。而漢語情景下,“分享”是先分后享,而“共享”則是不分而享,與此相對應,“分享經濟”顯然不等于“共享經濟”。我國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出了分享經濟,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招待會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許多新業態,像共享經濟、分享經濟、互聯網等等,可以說層出不窮。這些新業態有的是新舊動能轉換過程當中產生的,新舊嫁接,有的是老樹開新花。”顯然,高層也并未把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視作同一個概念。為此筆者往深處挖掘,以期從經濟學角度深刻闡釋,厘清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邊界,深入分析分/共享經濟發展壯大的原因及其尚存在的問題等。豐富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指導意義。
一、“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是不同的經濟模式
“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字面上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有著不小的區別。從經濟模式或商業模式角度看,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都是物品或服務在產權上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業態屬性,而其區別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分享經濟下的使用權具有排他性,即任何經濟主體不能同時擁有同一使用權,例如同一輛摩拜單車不能同時被不同的人使用,因而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產品和共享經濟模式,只是分享產品和分享經濟模式。與之對應的共享經濟則其使用權不具有排他性,不同經濟主體可以同時使用物品或服務,典型代表是BAT等互聯網平臺企業提供的那些產品和服務。
第二,分享經濟實質上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租賃經濟模式,本質上還是通過讓渡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權而收取一定的費用,其雖然簡化了租賃經營流程,改變了租金收付方式等,使消費者使用更便捷,但還是屬于租賃業的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同時,它還存在著經營場所、產品性質、政策法規、公共利益與安全等方面的限制,例如此前報道的共享單車非法占道、惡意破壞等問題。反觀共享經濟則具有不同的盈利模式,供給主體大多通過其他方式獲取收入,而消費者可以無償或有償取得物品或服務使用權。比如百度、Google等提供的是互聯網搜索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而在其他途徑賺到了錢。除國家法律法規外,這種模式徹底擺脫了時空等許多因素的制約。這兩者在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上的不同之處也是分享經濟與共享經濟區別的最大特征。
第三,分享經濟的本質是為了提高社會閑置資源的使用率,打破消費者和物品服務生產者、擁有者的信息不對稱,以更快的交易速度、更低的運營交易成本及適當的價格有效滿足供求雙方的需求。所以,分享經濟會以同樣性質的產品和服務對同行業產生擠出效應。金融危機后出現的Uber、Airbnb等就隨著其發展給傳統的出租車和酒店市場帶來了深刻沖擊,相對削弱了傳統行業的盈利能力和經營利潤。與局限于提高社會閑置資源利用率的分享經濟不同,共享經濟模式不僅能夠把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大量分散、零碎、閑置過剩的資產和人力、智慧等要素充分利用或重新組合起來,提高所有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夠通過創新新的商業模式,對相同行業和不同行業產生擠出效應乃至顛覆效應。
由此可見,分享經濟不等于共享經濟,而共享經濟包含分享經濟。如嘀嘀打車、Uber、Airbnb 作為提供交通車輛、民宿租賃預訂服務的平臺是共享經濟產品或服務,但這些平臺提供的私家車、民宿則是分享經濟產品或服務。“共享經濟”可以被定義為:依靠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建立的共享平臺,對國內外社會資源進行分享、利用和整合的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目前顯得有些混亂的“共享產品”和“共享經濟”,需在概念和理論上正名,促其回歸本意。
二、“分/共享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厘清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相互關系后,我們不難看出,其兩者的興起、發展的原因也有著共同之處。分/共享經濟發展的原因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第一是技術支持。互聯網平臺因具開放、共享、使用費用極低等優勢而成了發展分/共享經濟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尤其是現在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大數據技術、定位系統、用戶評價系統等等技術的發展,更是促使分/共享經濟得到極大充分的發展,這才使摩拜單車、小豬短租、阿姨幫等等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移動互聯網大大便利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聯系,便利了社會閑置資源的重新整合和利,也使得經濟、商業創新具有更多操作性。在這些技術支持下,消費者不用受制于太多限制而盡情享受產品和服務,企業和生產者也通過最低成本交易實現收入,從而達成雙贏局面。
第二是資源的過剩和閑置以及居民購買力下降引發的供求。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收入增速都下降、經濟增速下滑,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從而造成了大量閑置資源。而降低消費成本,提高收入成為了每個人的迫切需求。有的人為了增加收入愿意出借閑置的房間、汽車等生活用品,有的人則為了節約開支而愿意共享別人的房間、汽車等生活用品。這樣供求狀況下自然出現了分/共享經濟。endprint
第三是居民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的變化。隨著生活需求狀況的逐漸改善,人們環境保護、低碳生活等意識的增強,資源節約型消費方式被人們普遍接受。此外,人們也越來越注重體驗互動式消費,追求個性化消費,這種主動參與式消費觀念下使得分/共享經濟得以生根發芽。在分/共享經濟中,消費者不再把取得所有權看做是獲得產品和服務的最佳方式,”使用而不占有”的消費觀深深植入他們的思維方式中。
分/共享經濟的發展如火如荼,從2014年的爆發到現在的快速擴張、高速發展,其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它的發展不僅能夠助力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提高資源利用率,還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已然成為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但也正因為其年輕化的生命使其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監管不足問題。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分/共享經濟與法律監管層面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效應,容易誘發市場參與者鉆法律空子獲取不當利益的行為。同時,消費者權益在一定程度上也無法獲得完全保障。當發生消費糾結時監管空白便凸顯出來,例如我們使用的滴滴出行等出行工具出現安全問題歸責于誰,一些租房軟件代理交易法律風險問題等,還有分/共享經濟從業人員實際就業保障、勞動保護問題,企業的稅收漏洞等等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對傳統經濟造成沖擊問題。新業態和商業模式的出現必然會革新舊有模式,問題是其造成沖擊的程度和是否有適當解決方案。在具有排他性的壟斷市場中,分/共享經濟的出現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其快速擴張的發展態勢沖擊著原有的商業模式和經濟秩序,引發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傳統企業有著很好的基礎和成熟的的體系,只是缺乏互聯網思維和反應靈活性,在沖擊面前容易潰決不振,必然為此死死阻撓。智能出行的普及就對傳統的交通出行方式,如公交車、出租車等造成嚴重沖擊,甚至于發生了出租車集體罷工事件。
信用體系及網絡安全問題。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大平臺的分/共享經濟本身也是種信用經濟,在我們享受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滲入了個人身份、錢財等信息,而平臺企業審核產品和服務提供方時也沒有統一的信用審核標準。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平等情況下容易產生失信問題,造成嚴重后果。近期討論紛紛的正是由于小藍單車、酷騎單車等企業破產倒閉,共享單車難以走出押金難退泥沼。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網絡安全隱患,信息泄露風險也是阻礙分/共享經濟的重要因素。
城市治理及社會道德問題。最顯著的便是愈來愈火熱的共享單車不斷遭到惡意損壞,在馬路街頭等地方隨處可見違規停放以及順手牽羊問題。由于單車丟失率較高,卡拉單車在今年2月份發布了撤回命令。類似的,投放在東莞市的3萬把共享雨傘不到一個星期就丟失了,在其他分/共享經濟領域也發生著各種各樣的社會道德問題。
三、中國發展分/共享經濟的建議
分/共享經濟發展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提供強力支撐,龐大的社會公眾有待發掘消費潛力,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提供大好空間。據悉,截止2017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54.3%,網民數量7.51億,占全球規模第一。我國的分/共享經濟也正朝著全球化和可持續方向發展,為促使其健康良好發展,我們應從各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在政府監管、政策支持上,市場”看不見的手“主導企業發展大勢時,政府也要做好“守夜人”角色,必須加強監管和調控,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證經濟平穩運行。政府管理部門要打破固有的管理思維和模式,構建新型監管模式,要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管理氛圍以鼓勵分/共享經濟的發展和創新。針對已出現的問題,需找具體解決措施。例如城市治理方面,管理部門應重新配置資源,考慮城市容量與共享單車規模的匹配,引導車輛有序停放,可以和企業合作,降低管理成本。針對潛在隱藏問題,加快政策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實行彈性監管,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同時加快信息共享,完善征信制度,嚴厲打擊信息泄露行為。分/共享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各方參與度高,無論用戶與用戶之間,還是用戶與生產者或者平臺商相互之間都有高度互動性,而目前的各方信息評估存在不少盲區。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政府可以向有資質的企業開發個人信用記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方信用評級市場,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信用信息系統,制定失信懲戒制度,從而保障市場規范和安全。
積極普及價值觀念。分/共享經濟做為一個新起的經濟業態,還沒有為所有人知,更多人只是在表面上認識它。為推動其更好的發展,針對社會公眾我們可以通過知識講座論壇等方式加強宣傳和普及;尤其針對一些傳統企業,我們應促使他們更新價值觀念,鼓勵企業合作。
【參考文獻】
[1] 張鑫. 分享與共享,一字之差大不同[N]. 解放日報,2017-08-15(009).
[2] 張鑫.“共享”“分享”有待辨析清楚[N].上海證券報,2017-08-14(6).
[3] 張鑫.一字之差,玄妙之大—“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有點不一樣[N].上海觀察網站,2017-08-10.
[4] 柳悅豐,張鑫. 中國發展分享經濟的機遇與建議[J]. 經濟論壇,2015,(12):82-84.
[5] 鄭志來. 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2016,(03):32-36.
[6] 彭文生,張文朗,孫穩存. 共享經濟是新的增長點[J]. 銀行家,2015,(10):64-67+7.
[7] 張新紅,于鳳霞,高太山等.中國分享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J]. 電子政務,2017,(03):2-15.
[8] 張影強. 促進我國分享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J]. 高科技與產業化,2016,(09):44-47.
[9] 曾玲. 互聯網+背景下共享經濟發展路徑探討[J]. 中國商論,2017,(10):169-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