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以后,在社會分層日益明顯以及社區行政化背景下,居民參與呈現出參與率總體偏低、參與明顯不均衡、參與效能不高等問題。基于此,以杭州市小營巷社區居民參與為實例做實證研究,透視其在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的優勢,總結其在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的特色經驗,同時分析產生相關問題的原因。從而切實提升居民參與途徑和實效。
【關鍵詞】 社會分層;社區治理;居民參與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總的趨勢是社會分層越來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城市居民參與作為城市社區自治的中心環節,如何將不同階層,不同收入群體,不同年齡階層的居民的社區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帶動社區居民共同投入到社區建設中,成為目前社區自治的重中之重。
二、文獻綜述
社區的建設需要探索相應的契合發展的治理模式,關于中國社區的治理模式,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行政型、政府推動和社區自治結合的合作型、政府支持和社區扮演主導地位的自治型(魏娜,2003)。學者一方面強調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另一方面分析城市社區來提供依據與范例,但并未將兩者很好的結合,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以社會分層為視角相對來說較為新穎,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三、小營巷社區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的實證研究
小營巷社區位于杭州市上城區小營街道,占地面積0.3平方公里,現有居民住戶3661戶,常住人口10750人,流動人口4550人。新辟(或修建、擴建)“五室、二站、一校、一場所”,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
四、社區參與情況分析
居民參與具有一定流程性,得知社區事務的信息,選擇是否到場參與,到場后交流溝通,協商討論,得到結果,總結起來就是告知、出席、表達、討論、決策、倡議與自我管理。
(一)告知
社區信息傳遞的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狀態,社區的精神領袖、活躍分子、普通居民等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出明顯的分層趨勢。年輕住戶對于社區微博的開通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樓長面對面跟居民交流會更讓他們體會到尊重。
(二)出席
小營巷社區作為一個成立時間很久的老社區,一直以來將服務“老弱病殘少”作為重要任務在推進,老齡化趨勢明顯,青年人參與積極性不高,參與主體結構失衡。社區活動參與者大部分是“社區人”,而不是“單位人”;是“中老年”,而不是“青壯年”。
(三)表達
小營巷社區 “夢想菜單”的制定開放了居民自由表達意愿,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在利益驅動理論的指導下居民更愿意打破“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正向激勵他們日后的社區參與行為,但仍然能有近三成的居民表達意愿不高,參與意識淡漠。
(四)討論
社區居民對于所在社區的歸屬感,源于自己社區的事務通過自己的方式參與討論,并且在保障自己利益的同時圓滿得到了解決。雖然這治堵事件中我們看到居民的廣泛熱情,但是居民的參與意識仍需要進一步強化,社區居民的參與能力也還需要提升。
(五)決策
社區居民決策權的缺失,是居民喪失社區事物參與熱情的一大重要的原因。但近幾年,社區為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不斷拓寬居民參與范圍并表現出強大的后發優勢,充分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
(六)倡議與自我管理
小營巷社區居民有極高的自我管理與社區榮譽感,實行了好幾年的“垃圾不落地”制度對于社區各項事務保有很大的積極性,通過志愿者組織作為橋梁,構建居民自我管理體系。
五、反思與討論
(一)多元化溝通渠道,創新溝通模式
1、利用新媒體拓寬社區聯系網
結合新媒體日益增長的趨勢,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實則是為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打破了傳統的政府與社區之間不可窺探的信息溝通狀態,開辟了居民參與場地。
2、利用社區精神領袖的力量傳播新型溝通方式。
在城市居民社區中,類似于有“精神領袖”影響力的群體以及社區中一些比較有影響力又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普通“明星居民”。利用“精神領袖”在社區的廣泛影響,將社區新型的溝通方式進行傳播。
(二)提升居民參與意識
1、培養中青年階層的參與意識
結合青年人工作繁忙的特點,在平時提供針對青年住戶的溫馨服務,讓青年用戶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對社區產生歸屬感。
2.培養社區居民對社區事務的熱情,實行參與獎勵機制
社區可以設立獎勵機制來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如設立居民義務積分制,對于居民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和積極處理社區事務進行積分存檔。
(三)提升居民的參與能力,優化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1. 提高居民的參與能力
通過講座等的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文化素養,使居民感到社區參與是有價值的,引導居民在不斷的參與社區活動的實踐中總結經驗以便于更好的進行日后的參與。
2. 優化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社區可以多舉辦一些較為有影響力的社區活動,居民的榮譽感也會隨之增加,對于社區會更有信心和共同建設的欲望。另外也可以辦一些送溫暖的小活動,讓居民在細微之處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和關懷。
(四)下放決策權,增加居民參與社區“決策性”事務的機會
1. 政府應明確職能并逐步下放權力
政府應當加快轉變其職能,簡政放權,提高服務意識,逐步擴大居民社會參與的自主權,從而為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提供更民主、靈活、機動、科學化的指導。
2.加強組織能力謀求轉型
社區應該對自我的職能進行明確的認知和定位,以便為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活動搭建良好的平臺,協調各方,維護社區的公共和諧。
(五)加強社區自我管理
1.通過公益組織的影響力擴大社區的影響力。
利用黨和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大眾傳媒、學校 或工作單位等載體大力宣傳參與社區自治活動的良好效果和積極意義,樹立榜樣,建立典型,起到潛移默化地提高居民參與的作用。
2.建立社區居民參與場所提供盡可能多的參與的機會。
紅巷生活廣場就是一個社區居民參與的場所,里面不僅有供居民表演的大舞臺,還有親子樂園,圖書館,課堂,健身房等多功能,多元化的活動場所。
作者簡介:王靜 1995,女 漢,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