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良
【摘 要】 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共體主權債務飽受爭議,而隨著愛爾蘭退出歐債一體機制,成為首個脫困的歐洲國家,為其他國家債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歐債危機源于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以希臘為首的高赤字國家入不敷出,導致高債務國家經濟整體斷鏈,這一教訓也為東亞貨幣金融合作發展提供一定參考。本文以歐債危機為借鑒,針對東亞貨幣金融合作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其未來發展提出有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 歐債危機 東亞貨幣 金融合作 發展前景
一、引言
過去十年世界經濟整體勢頭是在向上發展。但就發展歷程來看,這一道路卻顯得迂回曲折。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險以及接踵而至的歐債危機,其后續的影響還是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合作。近些年無論是亞投行、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都見證著我國在區域合作中的帶頭作用,而亞洲區域經濟金融合作也在中國一系列倡導中不斷得到深化。但就目前東亞貨幣金融圈發展現狀而言,遠不及歐盟發展規模。本文以史為鑒,在吸取歐債危機的經驗基礎之上,對東亞經濟合作現在進行詳細分析,以期推進東亞各國間的金融合作。
二、歐債危機概況
(一)歐債危機進程
2009年高度赤字的希臘政府屢屢超出約定要求,三大評級機構主動下調希臘信用等級,歐債危機從此爆發,之后陸續影響到了歐洲全境,尤其是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等五國都相繼陷入困境之中。雖然愛爾蘭主動脫離歐盟債務紓困機制,有效緩解本國債務危機。但從歐盟整體發展上看,到如今仍飽受債務影響,尤其是希臘至今還處于經濟下滑邊緣。
(二)歐債危機起因
1、外因
歐債危機爆發的外因主要分為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導致全球經濟的惡化,歐共體毫無例外被卷入其中;第二是全球三大權威信用評級機構對本身就負債累累的國家進行不斷地下調信用評級,導致這些國家債券信用不斷降低,導致無法進行外商融資;第三是希臘高赤字政府入不敷出,整體經濟得到重創甚至于崩潰,大量人口失業,直接引發歐債危機。
2、內因
從貨幣、職權、政策三方面對歐債危機爆發內因進行分析,得出如下三方面觀點:一是歐盟各國經濟發展也存在差距,即便有了統一貨幣也難以有效解決各國發展面臨的實質性問題;二是歐元統一與財權分配不協調,歐盟三大經濟體在歐共體中占有絕對的領導地位,各國政府自從本國利益為著力點,歐共體的團結也是以于大國經濟扶持小國為前提;三是歐盟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主要依托點都存在較大差異性,其相應政策引導均只以本國利益為核心。而陷入困境的五國主要支柱性產業卻靠的是第三產業,這又會造成服務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長效性,同時政府還將面臨高福利、高失業率等諸多補貼,種種因素導致政府最終無力負擔,進而引發債務危機。
三、東亞貨幣金融合作現狀
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受到經濟嚴重影響的東亞各國均意識到加強區域合作、增加整體協調的重要性,在加上區域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性不明顯,可以揚歐盟一體化之所長,壁其所短,推進區域金融合作。而從目前來看,東亞金融圈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到更好,具體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經濟增速較快,市場潛力巨大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亞洲四小龍”作為東亞經濟發展引擎,取得世界矚目的佳績,創造出東亞奇跡。在此期間,新加坡、韓國均步入發達國家水平。而到了八十年代,“亞洲四小虎”也作為新興力量經濟也得到快速提升,其平均增速也達到8%。雖然在上世紀末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但東亞仍在是一個經濟潛力大股,在區域合作進程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經濟互補性強,區域合作加深
古往今來東亞地區都有著經濟上的互補優勢,首先是源于區域地緣遼闊,物產豐富,生活飲食方面都能得到物質上相互交換;其次是地理位置的特殊,不同區域之間的交通便捷,新大陸橋架設雛形已初步形成,更有利于加強區域經貿合作,推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再次是東亞各國經濟差異性雖小,但又有屬于本國的特色,從而各國都能利用東亞平臺實現優勢綜合利用,以此帶動整體經濟的進步。
(三)經濟指標趨同,各國共謀發展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雖然東亞地區絕大部分國家都經歷了經濟的短時間衰退,但在國內體制改革與制度重新修正的基礎之上,近些年來經濟也得到了穩步提升。就原“亞洲四小虎”而言,四國的經濟增速都相差無幾,并且各國失業率都控制在5%以下,物價水平也盡在小范圍內浮動。經過金融危機的警鐘之后,四國對金融制度也更加警惕,并保持匯率水平同其他三國相似,相應的波動幅度也時刻控制不超限。
同時,東亞各國以前車之鑒,為防止赤字過高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均將外債控制在原歐盟規定要求的60%之內。上述的多類經濟指標表明,東亞地區的主體經濟指標逐漸趨于相同,為地區金融合作提供有力支撐,為東亞貨幣統一邁出實質性進步。
四、東亞貨幣金融合作前景
東亞地區選擇多種貨幣互換原則彰顯出各國對貨幣互通的認可性,而東亞貨幣金融合作也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就合作前景而言,東亞貨幣合作是共贏共享發展,在未來期望之下,合作的總體方針應當以嚴格危機管控制度為依托,協調各國貨幣匯率為主要手段,建立聯動反應機制為目的,最終實現東亞貨幣一體化。
(一)實現時效溝通,加強危機管控
針對全球經濟金融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區域協調反應和緊急救援顯得尤為重要。在未來共建東亞金融合作,需要從政策和制度兩方面進行考慮。總體來說,未來救援機制的構建需要從下述幾方面逐層進行:(1)確立信息實時共享機制,實現各國間的時效溝通;(2)加強政策引導,避免各國金融領域政策沖突;(3)擴大區域協調一致性,加快外企融資便捷性;(4)構建突發事件應對機制,設立預先防范方案;(5)加強各國協調合作,共建東亞地區金融一體化。endprint
東亞貨幣基金建立是對區域合作樂觀期望的體現。從未來發展上看,東亞地區具備基金建立的基本條件。首先是區域經濟發展穩定,外匯儲備充足,對外貿易盈余有足;其次是各國合作廣泛,相互合作信任度加深。因此未來發展中,東亞各國能夠通過實現區域協調一致,實現共謀發展藍圖。
(二)推進匯率協調,全面深化合作
從區域金融合作整體上看,東亞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整體相似,保持穩定的貨幣匯率是共贏的選擇。而針對同一貨幣采取的一籃子計劃,目的在于建立公平公開的中心匯率制度,對偏離該匯率的各國需要加以限制,發揮區域協調聯動作用。
另外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等性,未來幾年還要規定靈活的匯率協調機制,防止外來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只有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方針,各國之間全面加強金融經貿合作,才能樹立穩固全局觀,保證區域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從區域金融合作局部出發,未來區域金融合作要以此區域基本匯率為著力點,構建起對外部貨幣在匯率兌換上的統一協調。外部貨幣邊界性的定義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而并非除東亞盟國之外的貨幣都視為外部貨幣。同時在區域防范機制構建過程中,可將匯率政策、物價環境等作為參考指標,做到防范于未然。同時考慮到東亞地區機制的欠缺,還應當建立一個財富基金管理制度,以便整合區域主權債券。
(三)穩定貨幣匯率,共建聯動機制
縱觀全局發展,在區域合作不斷加深的同時要依靠強有力制度的保障。首先要出臺切實可行的一籃子制度為統一貨幣建立打下堅實基礎;然后基于此形成高效匯率聯動機制,將亞洲貨幣單位推到實際進程中來。在地方區域管轄范圍之內,相應的國家應當嚴格遵從匯率制度,并密切注意該地區與亞洲貨幣統一單位的差異,做到即時調整。最后再利用貨幣一體化推動本國金融業的發展,促使整個區域都保證協調進步,最終實現統一的匯率機制。
從長遠上看,在一攬子政策出臺之后,也要逐級建立局部區域的固定匯率制度。緊盯貨幣政策不穩定的特點,密切留意其波動范圍,做到預先策略以及防范措施。要想同時做到匯率的穩定和可持續性,就得用嚴格的管控制度實時緊盯其發展。只有將貨幣區的規模進行精簡量化,才能加快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建設。而做到該過程的最少運營成本,也就最優可能成為最優貨幣區。未來東亞地區的發展只有重點依靠這些貨幣區,才能實現長足有效的經濟效益。
(四)推行統一貨幣,實現貨幣聯合
未來東亞區域的合作不會只停留在匯率協調的表面階段,隨著世界經濟發展,資本流動加快,匯率的調整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作用將變得越來越小。因此在匯率調整與貨幣聯合之間,必然選擇貨幣聯合。統一的貨幣更有利于衡量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權責比例,還能有效遏制金融危機的爆發。總結以往危機爆發的內因,匯率不穩定往往會造成外資企業的資金枯竭,也是導致危機爆發的主要內因。所以東亞區域貨幣的統一是未來發展主要方向。未來東亞地區統一貨幣的選擇方案最大可能性是仿效歐元,建立不屬于任何國家的貨幣體制。
對未來東亞金融合作的展望,最核心、最根本的體制建設在于貨幣單一化。而這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應當在大中華、東盟以及日本建立起三個主要的貨幣區,再一次為依托,帶動周邊國家逐步轉入貨幣一體化。同時經濟端也應一道發力,在各國經濟和信任彼此加深的過程中才能最終真正實現貨幣的一體化。
【參考文獻】
[1] 粟勤,周銀紅,張艷玲.從歐債危機的視角分析歐元的困境[J].國際經濟合作,2012(3):51-54.
[2] 吳昊,劉丹.歐債危機的成因、影響及應對策略——兼論對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啟示[J].社會科學家,2013(7):58-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