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旻薈
摘 要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自媒體的興起,為粉絲文化乃至粉絲經濟提供了豐厚的發展土壤。本文在介紹粉絲經濟的內涵和形成原因的基礎上,結合《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這兩檔今年的現象級綜藝節目,對粉絲經濟的模式演變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研究。
關鍵詞 粉絲經濟;偶像產業;情緒資本;自媒體;非理性消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5-0041-02
粉絲經濟是隨著粉絲人群的擴大、粉絲文化的興起,而催生出的新經濟形式。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自媒體也逐漸興起,各行的人都能夠有展示或表達自己的機會,獲得大量的粉絲。由此,粉絲群體的擴大帶動著粉絲文化蓬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粉絲經濟逐年發展的過程中,其衍化出了更深的內涵和運營模式。近期有兩檔非常火爆的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粉絲經濟的模式變遷以及發展趨勢。本文立足于這兩個案例,對粉絲經濟的發展趨勢展開討論。
1 粉絲經濟是什么
1.1 粉絲經濟的內涵
粉絲經濟是以情緒為核心,粉絲社區為營銷手段的經濟性創收行為。從定義中即可以看出該經濟模式的三大要素:情緒資本、營銷模式、增值。首先,品牌生產者利用粉絲的持續關注和人“分裂”特性,積累情緒資本。其次,自媒體時代的興起,很容易使消費者主動參與營銷活動。之后,再誘導粉絲進行非理性消費,完成品牌增值。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品牌生產者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影視明星,還可以是自身擁有忠誠粉絲的個人或企業。
1.2 粉絲經濟的形成原因
隨著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手中的資產在滿足物質消費層面后還綽綽有余。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不難看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終將向更高級的情感類需求演變。而粉絲經濟正是基于情感的消費模式。商家努力嘗試把握此種更為細致的消費心理,利用自身知名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并與消費者進行一些規模有限的互動,以此增加核心消費者對自身的忠誠,使普通消費者向粉絲轉變。而這就是所謂粉絲經濟的經營模式。
1.3 粉絲經濟的發展歷程
傳統商業時代,影視歌星最早擁有忠誠的粉絲群體,經紀公司利用明星效應,不斷推出周邊產品,從海報、明信片等實物到演唱會等服務項目,刺激粉絲為情感買單。這是粉絲經濟的萌芽。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粉絲又基于網絡社交平臺追星,此時的粉絲經濟呈現互聯網化的趨勢。而目前是互聯網2.0階段,對應的是自媒體的興起和繁榮,此時的被關注者不局限于明星群體,而向各行各業擴散。它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公司,還可以是某個特定的產品。如喬布斯培養的一大批果粉,都為iPhone而瘋狂,大力支持該品牌的周邊產品,并義務為其宣傳,致使蘋果公司從粉絲經濟中贏取巨額利潤。而這又鼓勵商家對粉絲經濟的模式進行深挖,推動粉絲經濟的轉型升級。
2 從具體選秀節目出發分析粉絲經濟
2.1 《偶像練習生》
有人稱2018年為偶像元年。《偶像練習生》作為2018開年的現象級綜藝,大量新藝人涌現,不斷刷新粉絲們為偶像買單的記錄,并將粉絲經濟推向一個新臺階。比如,其決賽門票被炒到了10 000元。在決定偶像出道權的投票中,第一名蔡徐坤得票近5 000萬,第二名陳立農也有2 000萬左右的票數,這些票數背后則是粉絲巨額的經濟投入。此外,蔡徐坤一條微博獲4 000萬轉發,潛藏著極大的廣告價值。
《偶像練習生》早已不是傳統的將選手生殺大權交給評委的選秀模式,而是以全民制作人的方式,將偶像的出道權交給粉絲。
據爆料,王思聰公司旗下的林彥俊選手,盡管個人業務能力并不出彩,但因綜藝感強而深受粉絲喜愛,最終成功出道。當然,《偶像練習生》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曾長期擔任李冰冰經紀人的紀翔早在2016年便創辦了偶像廠牌:麥銳娛樂。公司為偶像們提供專業培訓,其實就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周期難以估計,加上維持公司的硬成本與環環相扣的產業鏈,使得此經濟模式存在極大風險。因而,公司所培養的偶像必須有能力經得住全方位的曝光。
粉絲經濟發展至今,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微妙。
一方面,偶像要想獲得人氣,不僅需要個人魅力,還需團隊協作。例如與粉絲間的互動,對輿論的處理,都需要由專業人士負責,而偶像廠牌的出現使偶像對人氣的硬性需求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偶像廠牌的運營機制還不成熟。與韓國、日本不同,中國的偶像人才儲備還不足以滿足粉絲們多方位的偶像需求。而粉絲,作為粉絲經濟的主體,是偶像及其公司的收益來源。其所做的一切,歸根結底就是要讓粉絲買單。同時,粉絲在粉絲經濟中擁有的巨大特權,也讓他們義務承擔著輿論戰爭的責任。
2.2 《創造101》
《創造101》是另一爆款節目,首期前臺點擊量就高達3.07億。微信朋友圈天天被高顏值小姐姐刷爆,可謂吸引了大量粉絲。101名選手,背后有騰訊、樂華娛樂等40多家經紀公司。各大公司都利用同一檔節目為自己開拓市場,爭相在偶像產業中分一杯羹。無論自家選手是否成功出道,經紀公司都將穩賺不賠。話題熱度上升、粉絲增長、藝人價值提升,足以讓各家公司搶破了頭。
國內人均GDP增長迅速,預計2020年便可突破10 000美元。這意味著人們將有更多的經濟能力為自己的情感沖動而消費,《創造101》作為時機得當的催化劑讓偶像產業再添活力。她能在眾多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除了把握時機外,自然有更多值得挖掘。
例如,《創造101》與音樂市場有機結合,利用音樂市場的基礎衍生出更多獲取關注度的渠道,帶來豐富的衍生品,提高流量的同時也提高了變現能力。由此,極大地減少了資本在市場上的探索投資,使得偶像產業的變現效率是其他任何一個行業所無法比擬的。這也體現粉絲經濟呈現出與各個行業融合發展的趨勢。
3 粉絲經濟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毋庸置疑,粉絲經濟將在偶像元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結合上述兩例可知,粉絲經濟即將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偶像或明星本身,成為一種產品。與此同時,粉絲們的心理也在變化。粉絲經濟里的消費并非如大家所想,是過度的、非理性的,而是用于情感宣泄,反映的是現代社會人們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
此外,偶像周邊產品不斷豐富,如小米之家,便是小米基于消費者對自身品牌的信任和依賴,擴大產品鏈,發展B2C模式。自媒體下,C2C這樣簡單的終端消費者之間的二手交易很難再見,小米之家這樣B2C的模式成為主流。B2C模式意味著商家開始引導消費者消費,而這與粉絲經濟的內核相契合。
《偶像練習生》的火爆就是產業各個參與方心照不宣地引爆消費點的過程。幾年后,類似于《偶像練習生》的模式熱度減退,商家便會尋找新的模式:B2B,這與上文《創造101》案例中與音樂市場的結合比較類似。
商家之間的競爭一直都存在,但真正進入B2B模式,粉絲經濟將變得更加明朗化,競爭雙方都有足夠的資金培養自己的偶像,但并不會一味將資金花在培訓上,而是想盡辦法提高粉絲對于偶像的關注度。那時,粉絲將會是明碼標價的商品,粉絲經濟也最終走向成熟。
4 結論
與傳統盈利投資不同,粉絲經濟在帶來高收益的同時還能帶來名氣等非實體化收入。偶像年少成名,獲得高關注度和巨額收入,偶像背后的經紀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由此,粉絲經濟是一種多方共贏的經濟模式,這也是其備受矚目的根本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資本的操縱下,兩個選秀節目都以一種極為公正公平的視角展現在公眾面前。無論粉絲是理性還是不理性,都是被利用的對象,一旦你粉上了某個人物,公司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總之,粉絲經濟的內涵不斷衍化,相應的經濟模式也越來越復雜,未來或有變數,但只要粉絲群體存在,其一定會保持蓬勃發展的態勢。
參考文獻
[1]蔡騏.社會化網絡時代的粉絲經濟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5(11):5-11.
[2]李娟.論互聯網時代粉絲經濟模式[J].河北企業,2015(3):28-29.
[3]林小楨.淺析粉絲經濟的發展[J].時代金融,2015(3):8-9.
[4]李文明,呂福玉.“粉絲經濟”的發展趨勢與應對策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3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