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進軍
建議修訂《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文/陳進軍
2017年2月18日,湖南省婁底市政府新聞辦發布信息,據調查核實,在2月14日發生的祖保煤礦瓦斯爆炸事故中,存在瞞報遇難人數問題。目前確認的實際遇難人數為10人,而非此前公布的9人。瞞報事故當然違法,但為何瞞報事故現象屢禁不絕,是否有關法規與事故調查制度設計不嚴謹有漏洞?值得深思。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下稱《條例》)規定,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為較大事故,而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就為重大事故。由于不同級別的事故,調查主體、追責程度、罰款數額等都大為不同,為逃避處罰、保住“烏紗帽”,一些涉事企業、單位及地方政府相關責任人試圖通過謊報數字,瞞天過海,逃避處罰。(《條例》所稱的“以上”包括本數,所稱的“以下”不包括本數)。
不同級別的事故,調查主體、罰款數額等都大為不同,這一點我認同。但同樣條件下,死亡人數只差別1人,為什么存在“追責程度”也大不同呢?我反對。
依據《條例》第四條:“……事故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及時、準確地查清事故經過、事故原因和事故損失,查明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并對事故責任者依法追究責任。”
事故級別不應也不能影響追責區別,這涉及司法公正基本原則。但為什么瞞報后有可能會逃避處罰、保住烏紗帽?
原因是按照《條例》第十九條:“……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別由事故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查。”
本案死亡9人還是10人,其主要不同:一是是否上報國務院;二是決定省、市哪級政府負責調查。這就推理出,相關人員冒險把死亡10人的事故瞞報到9人,就能讓事故不驚動國務院,并由市級政府負責調查才能逃避處罰保住烏紗帽。也就是說,現《條例》有關條款及事故調查制度,給某些人規避事故追責留下可乘之機。我認為:由于事故調查組組長由本級政府指定,成員基本也是本級政府轄區內相關人員,因此,或多或少將影響調查結果。換句話說,本級政府管理的事故調查組,直接對本級政府或涉及本級政府的安全生產官員提出處理意見,難度很大。
綜上所述,我認為,行政干預事故調查處理(無論直接還是間接的客觀存在),是“瞞報”的真正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條例》與事故調查制度設計存在缺陷。
據此我建議,應修訂《條例》有關條款:一是規定事故調查獨立,涉案地方政府應回避,因為政府自身就是涉案方,以減少事故調查所涉及政府的干預。二是加強事故調查獨立復核,建立并完善復核與審計制度,誰主管,出了問題追責誰。三是重新考慮事故分級制度,2006年全國事故總量62萬余起,2016年6萬多起,10年間銳減一個數量級。《條例》歷經近10年,安全生產管理與技術環境均進步了,《條例》有關條款也應隨之修訂,要求應更為嚴格。四是事故調查制度應進一步明確規定政府及其人員的監管職責與范圍,出了問題不要“家長制”式的盲目追責。考核地方政府安全生產政績,要看其是否建立并完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看其是否腳踏實地抓落實的工作細節。應慎用地方政府安全生產“一票否決”,要客觀科學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杜絕“沒出事故什么都好,出了事故什么都錯”,消滅瞞報的“土壤”。
陳進軍
中石油大連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安環部高工 注安師
編輯 邊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