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包冬冬
北京推進高質量安全社區創建
文/本刊記者 包冬冬
2016年,《北京市安全社區建設五年規劃(2016—2020)》正式公布,2017年,北京市將安全社區建設情況納入到對各區政府的安全生產績效考核之中。自此,北京市的安全社區建設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
在北京市順義區旺泉街道召開的北京市安全社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 包冬冬/攝
“社區內的小學生放學后都可以在這里學習,這就是旺泉街道西辛一社區搞的‘碎片時間——課后伴讀圈’青少年安全促進項目(以下簡稱‘課后伴讀圈’項目),幫助年輕家長解決無法及時看管孩子等問題,既節約費用,又解決兒童課后安全問題。”這是5月25日,在北京市順義區旺泉街道召開的北京市安全社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北京市安全監管局局長張樹森向與會的全市各區、鄉鎮、街道安全社區創建負責人介紹一個安全社區創建項目。
除了上述的課后伴讀圈項目,作為此次會議的承辦街道——順義區旺泉街道,還創建了多種多樣的安全促進項目,包括老舊小區配電設施檢修維護項目、交通安全保障設施項目等。用張樹森的話說,“都是為老百姓安居樂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2016年,在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北京市舉行了第一次安全社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此次在順義區旺泉街道是第二次現場會,由北京市安全文化促進會承辦,是對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的再部署、再推進、再培訓。尤其是繼201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安全社區建設五年規劃(2016-2020)》后,《北京市市級安全社區管理辦法》《北京市市級安全社區評定標準》重新修訂完成并實施。張樹森說,利用此次現場會的機會,要向各參會人員進一步闡述上述管理辦法和評定標準,希望參會人員認真學習、抓好落實。
張樹森說,目前,北京市已經創建成功的全國安全社區共39個,其中24個已經創建成為國際安全社區。全市安全社區建設取得了新的成效。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要求,不少的區域鄉鎮街道都成立了四級組織領導體系。從2017年開始,北京市財政每年專門安排200萬資金支持全市的安全社區建設。在創建安全社區的實踐中,有些安全社區外延不斷拓展,從主要關注生產安全向囊括居家安全、防災減災和社會治安的“大安全”拓展。各單位將專職安全員隊伍建設、標準化創建等安全生產階段性中心工作、重點任務,納入安全促進項目協調推動,齊頭并進。北京市安全監管局、市民政局、市衛計委、市消防局、市交管局、市質監局等9部門組成的市安全社區建設促進委員會,負責全市工作的統籌推進和協調督促。依托北京市安全文化促進會整合燃氣協會、消防協會、交通科研院、特種設備檢測所等專業領域專家、基層建設單位骨干,組建專家組,深入一線指導創建工作,保障安全社區建設的技術性和專業性。
西辛一社區多彩假期 快樂生活之烘焙學習(西辛一社區供圖)
西辛一社區微型消防站 包冬冬/攝
在會上,張樹森指出,北京市的安全社區建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對于安全社區建設是否歸屬于安全監管部門,還存在思想上不統一的問題。為此,他肯定地說,“安全社區建設是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系統基層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要通過安全社區的建設培育公民的安全意識,從而使傷害事故盡可能少發生,這就是我們的目的?!?/p>
第二,質量把控不到位。部分創建單位過度看中結果,存在突擊應對檢查的僥幸心理,忽視建設周期和建設程序,僅僅重視檢查評審,造成安全社區創建往往是倉促上陣,臨陣磨槍,部分工作還流于表面。另外有的地區存在攀比心理照搬照抄,缺乏前期診斷、傷害數據分析和問題發現的重要過程。創建項目低質,同質化嚴重,亮點創意不足,針對性不強,喪失了安全社區創建的初衷。
第三,培訓指導不到位。部分地區對培訓工作重視不夠,建設單位領導干部不參加全市的統一培訓,僅僅滿足于聽取參會人的簡單匯報,造成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對安全社區建設工作缺乏全面認識和深入了解,直接導致建設單位后續工作乏力。多數基層建設單位具體負責人員,大多身兼數職,而且流動性較大。往往剛接受培訓就調換工作崗位,影響了創建工作的連續性。各區大多沒有自己的專家隊伍,專項培訓、業務指導不能及時到位,以至于具體負責人不知如何開展工作的情況還是相當嚴重。
面對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張樹森提出了幾項工作要求。他說,要站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來認識安全社區創建工作,建立領導負責、多員參與聯合的共建機制。要著力培育一批安全社區示范單位和優秀示范單位促進項目,堅持每個區至少打造一個示范安全社區,每個建設單位至少在資源整合、社區診斷、傷害監測、宣傳培訓、應急調研、全員參與促進項目等7個方面打造一個示范亮點,北京市宣教中心和北京市安全文化促進會要繼續對安全社區調查研究,挑選優秀項目和建設案例,為各單位建設安全社區提供參考。
張樹森還強調,今年北京市修訂完善了評定管理辦法,不搞“大而全”,在評審材料上簡化程序、減少檔案,引導建設單位真正把精力用在做實事上。安全社區建設的評審組織單位和評審員要堅持數量服從質量的原則,嚴格組織劃庫、現場評定和復評,做到不符合標準的不推薦、評定發現的問題未整改完成的不推薦,成熟一個命名一個,不搞“一窩哄”,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不予通過。
在提及安全社區工作中補齊短板的要求時,張樹森說,創建過程中,要充分統籌利用轄區資源,避免安監部門的單打獨斗;要深入實地做好安全診斷,通過走訪、逐項逐戶的排查、認真具體的交流,摸清社區安全隱患底數,聽取民眾需求,建立隱患排查機制,讓廣大社區群眾積極參加到安全社區建設項目中;要把安全社區建設與平安社區、智慧社區、文明社區、農村社區建設、道路交通整治、微型消防站、平安校園、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文化、職業病防治、生態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統一規劃、協調推進、提高實效;要用好技術支持單位,充分利用社會組織的資源力量,解決安全社區建設過程中的人手不足和專業技術問題。
此次現場會,在順義區旺泉街道舉行,與會人員也實地參觀了轄區內的西辛社區、西辛一社區、來來酒店等。
據旺泉街道工委書記黃學英介紹,旺泉街道成立于2007年10月,區域面積12.81 km2,常住人口3萬0 798人,目前街道轄區內已成立社區居委會9個。街道的地域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融合”。一是產業和居住的融合,二是新老社區的融合,三是外國居民、國有企業安置的職工、產業工人、流動人口和回遷社區的農民不同人群的融合。
街道自2013年9月開始啟動安全社區創建工作,于2016年8月順利通過全國安全社區預評審,在今年,已經全面啟動了國際安全社區建設工作。在安全社區創建及持續改進的過程中,旺泉街道通過培養骨干力量、運用新媒體等宣傳手段、找準有亮點的安全項目等,將安全社區建設搞活、搞準。如張樹森提到的“碎片時間——課后伴讀圈”青少年安全促進項目,就是隸屬于旺泉街道的西辛一社區促進項目中的亮點。
與會人員一行來到了西辛一社區辦公室,看到的是一座屬于社區居民的文化四合院,其中分為聚心堂、平安閣等8個房間。據介紹,原來社區辦公用房及活動用房只有450 m2,面積狹小且分布不勻。2013年,在旺泉街道工委的支持下,西辛一社區與西辛社區的辦公和活動用房進行了合并、擴建,面積達820 m2。西辛一社區居委會借此進行了整體裝修改造,將其打造成了獨具老北京韻味的文化四合院,并設置了文化長廊,繪制了家居安全科普、防溺水小常識、在火災中自救逃生等知識,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安全知識進行了完美融合。
同時,在8個房間中開辟出微型消防站和課后伴讀圈項目活動的場所。寒暑假時,社區內的孩子們可以在社區里參與干冰科學實驗、天文科普知識講座、烘焙學習手工課等活動,還聘請了專業老師給孩子們講解交通安全知識等,既解決了孩子們無人看管的問題,也豐富了課余及假期生活。
編輯 包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