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忠 楊惠 劉笑
國內外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對比分析
文/蔡忠 楊惠 劉笑
我國在個體防護裝備管理和標準建設上雖取得了很大進步,卻依然滯后于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也遠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特別是在配備管理方面,差距尤為明顯。
企業個體防護裝備現場研討會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安全生產工作得到進一步推進發展。其中,個體防護裝備作為防護職業危害和保護勞動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安全生產工作改革發展必不可少的安全基礎保障建設之一,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建設已列入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標準制修訂重點領域。
目前,我國的個體防護裝備管理和標準建設雖取得了很大進步,卻依然滯后于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也遠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特別是在配備管理方面,差距尤為明顯。
美國非常重視勞動者的個人防護,并對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進行詳細的規定,這一重視來源于慘痛的教訓:根據1970年美國國會的幾項年度統計,1970年以前,每年因工傷事故死亡職工達1萬4 000人;每年喪失勞動能力的職工近250萬人;每年造成的職業病患者達30多萬人;每年工傷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80億美元;每年因工傷事故導致250萬個工作日損失,比全國所有罷工造成的停產損失高得多,這一狀況引起了美國社會公眾和政府的廣泛重視,從而促進和加強了職業安全與健康方面的立法。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于1970年頒布了著名的《職業安全衛生法》(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of 1970, 2004年修訂)。該法加強了聯邦對職業安全與健康的統一監管,明確規定雇主應采取措施確保雇員免受作業場所職業安全與健康危害,并規定每個聯邦機構負責人應制定有效的職業安全健康程序來確保雇員能夠得到和保持必要的個體防護裝備。在聯邦法規《雇主對個體防護裝備的費用支出》(Employer Payment fo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Final Rules 72:64341-64430)中,明確規定雇主應無償提供個體防護裝備。
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分別制定了一般工業行業、造船行業、航運碼頭、港口作業、建筑行業的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聯邦標準。
在一般工業行業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聯邦標準中規定:當生產過程或作業環境中存在對雇員可能存在危害(包括物理危害、化學危害、放射性危害等)的場所,應提供對眼部、面部、頭部、四肢等防護的個體防護裝備,以及防護服裝、呼吸防護裝備、防護板(網)等;雇主應確保提供足夠的個體防護裝備,并確保對其進行良好的維護;雇主應進行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評估,確保選擇適宜的個體防護裝備,并對員工進行個體防護裝備使用和維護的培訓;雇主應免費提供個體防護裝備。
為了規范監督人員行為,OSHA還制定了《一般工業中關于個人防護裝備配備的執法指南》(29 CFR Part 1910, Subpart I),在指南中分別闡述了在個人防護裝備配備執法監督的法律依據和執法程序,并對眼面部防護用品、呼吸防護用品、頭部防護用品、手部防護用品、足部防護用品、噪音防護用品的產品分類,依據標準及配備原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歐盟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管理主要通過歐盟指令、協調標準、成員國法律法規、產品認證制度和對作業場所政府監管實現。
個體防護裝備在工作場所配備的具體規定或指南由各國政府制定,針對不同的防護用品如頭部防護、眼面部防護、呼吸防護等產品特點,幫助雇主選擇適宜的防護用品,并確保能正確使用和維護。
歐盟指令是為整個歐盟范圍制定的法律,歐盟成員國有責任在規定的截止日期前將其轉化為本國法律。1989年6月12日,歐盟通過了被稱為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關于職業安全與健康的框架性指令《歐盟關于采取措施促進工人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得以改善的指令》(89/391/EEC),該指令的目的是為保證歐盟作業者擁有必要的職業安全與健康保障,各成員國可照此指令進行職業安全健康立法或推行更嚴格的職業安全健康法規。該法規要求雇主對作業場所的危害因素進行評估,并采取措施提升作業場所工人的防護水平;也要求雇員正確使用個體防護裝備。
同年11月30日,為了促進框架性指令的執行,歐盟發布了《歐盟關于為工人在工作場所配備個體防護裝備以滿足最低健康和安全需求的指令》(Directive 89/656/EEC)。指令中規定:當工作場所中的危害因素無法避免或無法用技術手段降至足夠低時,必須為員工配備個體防護裝備;個體防護裝備應滿足各成員國內部的標準規定等。
歐盟各成員國的政府監管各不相同。以英國為例,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是安全與健康委員會(HSC)和安全與健康執行局(HSE)。HSE既針對雇主和雇員發布個體防護裝備的指南文檔,如《工作場所呼吸防護用品配備應用 指 南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at work-a practical guide,HSG53),也負責工廠及高位企業的監管,具有現場檢查權。這一檢查工作由現場執行處負責,該處由七個地區分布、一個全國建筑分部、中心專家分部和總部組成。以呼吸防護裝備為例,HSE頒布了《呼吸防護裝備監察指南》(Operational Guide-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og-00041),監察員依據該指南及《工作場所呼吸防護用品配備應用指南》等支持性文檔,對作業現場進行檢查。這一檢查主要包括作業現場配備的呼吸防護裝備是否與危害種類相適應;配備的呼吸防護裝備是否滿足現場作業者佩戴需求,作業任務,作業環境需求;雇主是否采取了足夠的呼吸防護裝備管理措施。
我國在立法層面對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的管理起步較晚,2002年我國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四十二條對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有明確的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個體防護裝備,并監督、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佩戴、使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個體防護裝備,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必須采用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為勞動者提供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個人提供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必須符合防治職業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我國先后制定頒布了一系列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國家標準,如《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基本要求》《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頭部防護 安全帽選用規范》《護聽器的選擇指南》《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手部防護手套的選擇、使用和維護指南》《防護服裝 化學防護服的選擇、使用和維護》《墜落防護裝備安全使用規范》,不同程度上規定了各防護部類產品的種類、作業狀況選用標準、使用和保養要求等內容。但這些國家標準均為推薦性質,是通過經濟手段或市場調節而自愿采用的標準,缺乏法律效力。這些標準沒有對具體行業、工種的個體防護裝備配備進行規定,不利于安監人員的監督執法。
在國家立法層面上,我國和歐美國家都非常重視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都要求企業必須為員工配備合格、適宜的個體防護裝備。但是在具體的執行法規和監督管理上還存在較大差距。
第一,缺少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和執法依據。歐美在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管理上有較為完整的體系,包括個體防護裝備產品標準、個體防護裝備選用標準、個體防護裝備行業配備標準等,解決了“如何配”和“如何管”兩方面的問題,并作為法律法規來對企業進行約束。而我國沒有強有力的配備依據規范企業,也沒有執法依據和規范,致使我國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較為混亂。
第二,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監督缺失。歐美國家對個體防護裝備的監督管理較為嚴格。安監部門或工會組織會不定期對企業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進行監督,由于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管理作為法律條文來約束,如果有違法行為,企業負責人將接受法律的制裁。而我國安監部門由于缺乏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執法依據和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監督技術規范,很少對企業的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情況進行監督。
從國外個體防護裝備管理看對我國的借鑒指導,第一,加快推進分行業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標準的制定工作,并作為技術性法規進行實施,為各行業企業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提供法律依據,并為安監執法人員對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監管提供管理依據。同時由于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企業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數量不足,報廢周期不規范,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的實施,在客觀上會大大提高個體防護裝備的需求量,從而起到扶持和引導我國個體防護裝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作用。
第二,制定執法指南,為執法人員提供執法依據。個體防護裝備屬于相對比較復雜的一個門類。首先是產品品種多,既有防護服裝、防護鞋類,還有呼吸防護面具、手套、防護眼鏡、墜落防護用品等,且每種產品之間差別極大,產品性能要求、生產工藝、檢測方法等均不一樣,涉及電學、力學、光學、化學等多種學科。因此,增加了個體防護裝備執法人員的工作難度。在制定配備標準的同時,建議同時制定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監管執法指南,為執法人員提供技術支撐,推進標準落地。
第三,強化使用環節監管,督促各企業落實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的主體責任。對企業個體防護裝備專、兼職管理人員統一組織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知識專項培訓,提高個體防護裝備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并逐步建立起規范的培訓體系,逐步讓企業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個體防護裝備的重要作用,把本企業的個體防護裝備管理工作當作人命關天的大事抓緊抓好,切實落實企業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主體責任。督促各企業根據現行的個體防護裝備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個體防護裝備采購、驗收、保管、發放、使用、檢測、維護、更換、報廢等各項管理制度和個體防護裝備配發標準,并指定專門部門或人員負責相關工作,確保各類在用個體防護裝備安全、有效。
第四,提高勞動者防護意識,指導選擇正確的個體防護用品。提高勞動者防護意識,注重用戶體驗,切實推進標準落地。通過制定分行業各工種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標準,讓勞動者一目了然看到自己所在崗位需要進行哪些防護、需要穿戴什么產品及產品是否符合標準要求等。加強標準在用戶中的宣傳,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安全意識,轉變思想觀念,從“給我穿什么”到“我要穿什么”,互相監督、互相提醒,以點帶面。
另外,我國在“十三五”期間抓緊制定分行業個體防護裝備強制性國家配備標準,加強個體防護裝備管理,是有效減少因個體防護裝備配備不當造成的職業病及人員傷亡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我國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及標準的發展,推進安全生產領域的改革發展。
實習編輯 宋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