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宋亞欣
應急管理執法主要內容
文·圖/宋亞欣
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副主任王海軍
2017年3月20日,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副主任王海軍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召開的安全生產執法講座中,對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的執法檢查作了介紹。
“有人說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是安全生產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線,其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是安全生產工作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副主任王海軍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召開的安全生產執法講座中如是說。
近年來,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一案三制”為重點,不斷強化應急準備,大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持續推動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水平上臺階。“一案三制”就是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內容,是我國對應急管理工作主要任務的一個高度概括。“案”就是應急預案,“制”就是體制、法制、機制。自2006年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成立以來,我國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形成、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應急法規制度標準不斷健全、事故應急處置機制逐步完善、應急救援成效明顯。
2016年7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專門制發了一個文件,關于加強安全生產應急執法工作的意見,這個文件發布之后,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在2016年年底之前,在全國開展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執法工作。這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成立11年間,在全國首次開展的、大規模的、以應急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專項執法行動。在這次執法行動中,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
王海軍指出,應急管理專項執法行動發現的問題有:第一,地方各級政府沒有全面準確掌握重大安全風險。第二,應急管理機構建設有待加強。第三,應急管理法規標準體系有待完善。國家層面,以《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和部門規章為骨干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形成,應急準備、能力評估、隊伍建設、指揮規則等急需的標準規范尚在制定當中。地方立法優勢在應急管理法制建設中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第四,應急管理執法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第五,應急管理統計工作亟待加強。
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執法講座現場
對應急管理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應急預案管理工作亟待加強,應急演練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現象,應急教育培訓不規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管理問題突出。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執法檢查力度,強力推動企業落實應急管理法規規章和標準制度,全面加強應急準備,優化應急資源配置,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應急準備是為應對事故災難以及為災難后的恢復重建而出的法律制度、體制機制、技術對策等方面安排的總和。應急準備是應急管理全部工作的總和,不是強調了應急處置就沒有應急準備。
檢查企業是否依法設置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是否建立應急管理工作制度;是否建立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責任體系,明確企業主要負責人是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第一責任人;是否配備專職或兼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
檢查企業是否按規定建立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因生產規模較小未建立應急救援隊伍的,是否與鄰近救援隊伍簽訂救援協議;礦山救護隊是否達到質量標準化等級;礦山救護隊建設和人員配備等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檢查企業是否按規定配備了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和物資;是否建立了應急救援器材臺賬;是否建立了應急救援物資儲備臺賬;應急器材臺賬是否與實物相符;應急物資儲備臺賬是否與實物相符;重點崗位各種應急救援器材是否有定期檢測和維護保養記錄;各種報警裝置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是否處于良好狀態,能夠正常運轉;重點崗位工作人員是否會正確使用應急救援器材;針對礦山救護隊是否配備救援車輛及通信、滅火、偵察、氣體分析、個體防護等救援裝備,建有演習訓練等設施。
檢查企業主要負責人是否履行了組織編制和實施本單位的應急預案的職責,各分管負責人是否按照職責分工落實應急預案規定的職責;是否編制應急預案和重點崗位應急處置卡;預案編制前是否開展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預案發布前是否進行論證或評審;應急預案是否按要求向有關部門備案;是否定期開展應急預案評估;應急預案是否及時修訂并備案;應急預案中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是否明確,應急程序和處置措施是否與本企業應急能力相適應,應急保障措施是否滿足本企業應急工作要求,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是否準確;企業、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應急救援隊伍和涉及的其他單位應急預案是否相互銜接;生產經營單位的綜合應急預案是否涵蓋應急組織機構及其職責、應急預案體系、事故風險描述、預警及信息報告、應急響應、保障措施、應急預案管理等內容;生產經營單位現場處置方案是否涵蓋應急工作職責、應急處置措施和注意事項等內容;應急預案是否由本企業主要負責人簽署公布,并發放至本企業相關部門、崗位和相關應急救援隊伍。預案開展先要進行風險評估。
檢查企業是否制定了應急演練計劃;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是否能做到至少每年演練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是否能做到至少每半年演練一次;是否對應急演練進行書面評估總結;演練評估報告是否有對應急預案的改進建議。
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對應急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估。建議大型演練引入第三方評估,建議降低演練成本。
檢查企業主要負責人是否經過培訓,并經考核合格;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是否經過培訓,并經考核合格;是否對從業人員開展安全教育和培訓;是否將應急處置與逃生自救互救知識納入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內容和培訓計劃;生產經營單位是否開展應急預案培訓,并記錄;一線職工是否掌握本崗位現場處置方案和應急處置卡的內容;是否建有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檔案,包含從業人員應急知識培訓與考核等內容;(針對礦山企業)是否按期對有關負責人、救援管理人員、礦山救護隊及兼職礦山救護隊指戰員進行培訓。
教育培訓要達到的目的是: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具備與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應急預案、應急知識、自救互救和避險逃生技能的培訓活動,使有關人員了解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
檢查企業高風險區域逃生通道是否暢通;是否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備設施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標明風險內容、危險程度、安全距離、防控辦法、應急措施等內容;事故風險可能影響周邊其他單位、人員的生產經營單位是否將有關事故風險的性質、影響范圍和應急防范措施告知周邊的其他單位和人員;(查閱有關資料)事故發生后,是否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的規定報告當地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查閱有關資料,在險情或事故發生后是否第一時間做好先期處置,及時采取隔離和疏散措施,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詢問從業人員,是否落實從業人員在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停止作業,或在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后撤離作業場所的權利。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評估工作,對于及時總結和吸取應急處置經驗教訓、不斷提高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持續改進應急準備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安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號)、《生產安全事故應處置評估暫行辦法》(安監總廳應急〔2014〕95號)等文件對應急處置評估提出了明確要求 。
2016年6月,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印發專門通知,組織開展了對全國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間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評估工作開展情況的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是:
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的評估效果不理想、內容簡單、水平不高;交通、火災、危險化學品等事故應急處置評估開展程度不一;有的地方缺乏專業人員參與,有的地方沒有按照要求開展評估工作。
有的地方對開展應急處置評估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地方將精力聚焦于事故后的救援和處置環節,對評估工作重視不夠,尚未達到制度化、規范化要求;有些地方在組織事故調查時,不安排應急管理機構人員參與,無法有效開展應急處置評估工作。
許多企業管理人員和各級安全監管人員普遍不了解不掌握《生產安全事故應處置評估暫行辦法》,不能正確開展評估工作;人員專業性不夠、專家資源儲備不足,影響了評估工作的專業性和實效性。
下一步,通過應急管理執法檢查和政府安全生產考核,推動應急處置評估工作全覆蓋;完善應急處置評估內容、框架、流程和方法,規范不同類型事故應急處置評估工作。
實習編輯 宋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