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孟強
公路建設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與提升
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孟強
近年來,旅游公路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潮”。但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均會表現出兩面性,旅游公路“熱”的同時,諸如頂層設計缺位、標準缺失、名稱分歧、建設與保護的矛盾等制約旅游公路發展的因素也逐漸凸顯,其中“建設與保護”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建設與保護是旅游公路發展中所面臨的既矛盾又統一的兩個方面,處理得好能達到“雙贏”的效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兩敗俱傷”。那么,在旅游公路的建設中為什么要保護、保護什么、又如何保護?
隨著旅游的內涵和旅游方式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旅游公路所蘊含的考古、文化、休憩、審美價值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旅游公路自身就是旅游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部分公路本身已經成為新的獨立的旅游資源,實現了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的轉變。這種價值功能的新屬性決定了旅游公路的建設必須考慮對有旅游價值的自身要素和環境資源予以保護,使這種屬性保值甚至升值,才能使旅游公路的功能最大化,如云南思小高速公路依托良好的工程建設條件和環境資源條件,將旅游公路作為建設目標,加大對沿線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力度,項目建成后成功申報了國家2A級旅游景區,成為我國首條申報景區的公路,開創了我國旅游公路發展的新模式。
《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宏觀政策層面對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創新性提出了建設“快進慢游”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目標,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在構建“快進慢游”旅游交通基礎網絡中的分工和作用不同。旅游公路具有更加靈活、更自由的優越性,是“慢游”的承載主體和旅游拓展的潛在資源?!奥巍钡膶崿F途徑或結果也決定了旅游公路建設必須采取更大的保護力度才能實現“體驗真山真水、原汁原味的旅游體驗”。如湖北神宜旅游公路在建設之初面臨高速公路還是二級公路的技術選擇,通過論證最終選擇了破壞程度較小的二級路標準,公路建成后充分體現了“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慢游要求。
面對旅游公路建設中的保護問題,從業人員應該保持冷靜頭腦、理性思考、積極應對,把旅游公路的發展引入“規范、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軌道上來。
旅游公路建設主要涉及工程和環境兩個因素,因此建設過程中的保護也應針對工程和環境兩個方面開展工作。
工程角度的保護可分為建設工程的保護和與建設工程相關的交通遺產的保護。安全要求高是旅游公路區別于普通公路的一大特點,因此建設工程環節的保護主要是指通過一定的工程和技術措施,使旅游公路滿足最基本的安全要求,提供完善的安全防護設施,保障工程安全和交通安全。
狹義的交通遺產是指在人類交往與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集沿線自然與文化景觀于一體的線性遺存。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我國勞動人民發揮聰明和智慧,為后人創造了諸如秦直道、蜀道、茶馬古道等一大批聞名于世的交通遺產,這些交通遺產內涵豐富具有極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它們與旅游存在天然的內在聯系,給交通遺產旅游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因此在旅游公路建設中應該高度重視沿線交通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使古代交通設施與現代化的交通設施融合共處,相得益彰,為交通遺產注入新的生命,使其煥發新的活力。北京京石高速南崗洼古橋的發現與保護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該古橋1991年在京石高速公路施工中發掘出土,橋長40.5米,寬9.4米,為五孔石砌聯拱橋,橋面為石塊砌成,橋墩與盧溝橋相似,據專家考證是一座不晚于明代的石橋,由于永定河水泛濫,該橋被淤泥覆蓋在兩米多深的地下,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采取了嚴格措施保護該古橋,臨時改變設計,使高速公路僅僅是擦邊而過,將古橋完整保留下來,古老的石橋、高速公路和附近鐵路橋等不同年代、不同方式的交通基礎設施在這里穿越般交匯,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同時,我國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早已進入“高速”時代,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等級公路被新建和低等級公路被改擴建,高等級公路在改善交通條件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取代傳統公路基礎設施,一些越嶺線、濱河線等原有低等級公路基礎設施逐漸被整體或局部廢棄,而這些整體或局部被廢棄的公路卻因當初的建設條件限制,與自然環境的契合度高,自駕游和徒步旅游的價值極高,形成新的廣義上的交通遺產,旅游公路建設同樣應對這類交通遺產的保護予以重視,使新建公路與老路做好銜接,局部廢棄的原有公路可以開辟成旅游公路的觀景臺、服務驛站,整段廢棄的原有公路可以開發成新建旅游公路的支線,發揮其特有的旅游價值。
旅游公路的存在及個性特點依賴于其所處的環境,不同的環境特點賦予旅游公路不同的旅游價值,因此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旅游公路,就目前我國旅游公路看主要包括自然型、人文型和復合型三大類,在其之下又派生出不同特點的旅游公路形式,如極具中國特色的紅色旅游公路等,因此從旅游公路作用發揮和價值提升角度看,對其建設過程進行保護的重點就是其所依存的環境。
首先,應該重視對沿線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表土資源、植被、動物棲息環境等均需高度重視,最大限度給予保護,規劃設計階段對這些有價值的自然環境因子進行識別,確定保護的范圍和方法,施工階段加強對沿線自然河流、湖泊、濕地的保護,加強植被砍伐、動物棲息環境的保護的要求,使公路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其次,應該重視對沿線人文環境的保護,人文環境包括旅游公路沿線的各種城堡、民居、村寨、寺廟、道觀及民俗、文化等,這些人文環境對旅游公路可識別性和趣味性的塑造作用極大,因此,通過對公路沿途歷史文化等人文景觀的發掘與展現,可以豐富旅游公路的景觀類型,實現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展示的融合,打造特色鮮明的旅游公路。
旅游公路建設過程的保護離不開標準規范的支持和保障,為實現旅游公路的交通、美學、文化和游憩等復合功能要求,應充分體現“靈活、創作、協調、寬容”等理念,開展更加靈活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養管,傳統的公路建設標準存在“統一有余、靈活不足”的問題,對于指導旅游公路建設尤其是保護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應從行業和地方等不同層面上針對旅游公路建設制定、完善相應標準、指南,并在標準中突出保護的要求。如在《旅游公路等級評定標準》《旅游公路評價指南》中明確保護的指標因子并加大其權重,在《旅游公路規劃編制指南》《旅游公路設計指南》《旅游公路施工指南》中突出標準的靈活性,把旅游公路的技術指標降下來,技術等級上做到“寧低勿高”、設計車速上做到“寧慢勿快”、平縱指標上做到“寧曲勿直”,景觀綠化上做到“寧少勿多”、工程建設上做到“寧慢勿快”等。
科學、前瞻的規劃既是促進旅游公路健康發展的龍頭和關鍵,也是開展好保護的前提和基礎。應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在旅游公路規劃中做好對沿線自然、人文資源及交通遺產等旅游資源的調研,既要使旅游公路服務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更要注意對敏感資源的避繞,尤其是涉及世界自然及文化遺產、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等敏感資源時,應按有關要求做好環境的影響分析和專項的景觀評價工作,做到從源頭上保護。
旅游公路的建設中的保護對于我國而言是一個新事物,雖然有國外發達國家類似經驗可資借鑒,但要結合我國交通運輸與旅游業發展實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公路建設與保護體系還需突破一系列技術、管理方面的難題,創新驅動是突破旅游公路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加大對制約旅游公路資源保護的關鍵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在野生動物保護技術、濕地保護及補償技術、公路景觀鄉土化技術、生態敏感地區植被保護技術、交通遺產保護技術等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發支持,盡早形成有我國特色的旅游公路保護體系。
旅游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會對沿線生態環境和景觀資源產生破壞和影響,在采取全面保護措施的同時也應該加強生態及景觀恢復的力度,應遵循生態恢復與景觀修復的旅游公路設計思路,通過精心規劃設計、植物篩選、野生動物通道設置和適宜恢復技術的選擇,最大限度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和景觀資源,營造出與原有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景觀。
目前,我國旅游公路主要包括自然型、人文型和復合型三大類,其中,人文環境包括旅游公路沿線的各種城堡、民居、村寨、寺廟、道觀及民俗、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