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琳琳
上海市路政局 王少時 董文婷 范佳妍 毛劍鳴
圖/上海市路政局
上海路政:暢安舒美 綻放人文風采
文/本刊記者 王琳琳
上海市路政局 王少時 董文婷 范佳妍 毛劍鳴
圖/上海市路政局
2017年8月,上海市路政局組織道路交通四類設施技能大賽。
沿路公交站點的宣傳欄上,書畫家的作品熠熠生輝;道路兩側的綠化帶里,多種人文要素交相輝映——作為外界進入上海浦東核心區域的主干道,錦繡路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今年 8 月 16 日,上海市錦繡路創建“文化示范段”工程開工。花木街道、浦東交警支隊、浦東公路管理署等 8 家單位簽約成為創建成員單位,他們將通過“路域”黨建和“黨小組建在路上”的方式,把錦繡路打造成為一條可以閱讀、適合漫步、體現城市溫度的道路。
這是上海市路政局傾力推進路政文化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
五年,一個重要的時間刻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全面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上海市委關于貫徹<決定>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增強行業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揮智力創造在行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的作用,上海市路政局按照《上海市建設交通行業文化建設行動綱要(2012-2017 年度)》和《上海市政公路行業文化建設行動實施計劃(2012-2017年度)》的相關要求,在行業內全面開展行業文化創建各項工作。
砥礪奮進,昂首前行。五年來,上海市路政局不僅創建了一批“暢、安、舒、美”的路政設施,也打造了一系列以人為本的行業品牌,更凝聚了一種傳承創新的人文精神。
上海隧道科技館科技感十足,向公眾高效傳播隧道科技知識。
上海市路政局組織參加第八屆全國交通運輸職工技能大賽
公路、橋梁、隧道、道班房……這些基礎路政設施,承擔著人的空間流動和物質、能量、信息流轉的基本職能,也是路政文化的外在表現。
五年來,上海路政全行業通過文化建設,提升了各類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職能。依托路政行業文明樣板路、最美橋梁、文明道班等創建行動,他們進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完善了公路服務體系,創建出了一批“暢、安、舒、美”的路政設施。
首先,通過文化創建,構建了和諧交通環境。
上海市路政局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文明樣板路”“文明工地”“示范道班”“最美橋梁”等創建工作,以黨建聯建為引領,發展鞏固價值引導、企業自覺、職工參與、社會支持、制度保障的文化創建格局,進一步提升道路服務的能級和水平。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積極探索“路域”黨建聯建工作的新形式。以“路”為紐帶,開展區域化黨建聯建工作。通過“路域”黨建整合各方資源,以行業管理部門為主導,實現屬地和屬業的有機結合,形成組織互聯、資源互通、功能互補的黨建格局,從而實現項目的綜合建設目標,創造良好的社會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黨建聯建不僅成為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協調、監督和指導作用,對于加強相關各方的聯系溝通、化解各種復雜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浦東錦繡路通過成立“路域”黨建聯盟、組織開展“黨小組建在路上”活動、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進社區活動,沿線設施與文化書畫相結合、景觀提升與文化元素相結合、人文情懷與微信公眾號相結合,從而落實“聯紐帶、促發展、惠民生”的文明創建目標;陳海公路以“服務行業、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為宗旨,建立黨建聯建工作機制;松浦大橋通過軍民共建,發揮部隊和地方的各自優勢,推進了松浦大橋大修工程文明施工、安全生產、為民服務等各項目標的順利完成;浙江路橋與延安東路隧道大修工程通過開展黨建聯建活動,充分發揮出基層黨組織在工程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崇明區魯東村與市路政局開展了黨建共建工作,簽訂了3年結對幫扶協議,共同交流魯東村的定位及發展方向, 助推魯東村基礎設施維修、村域環境整治、貧困學生群眾資助等工作。
第二,通過文化創建,展示了個性路域文化。
上海市路政局認為,路域文化要將傳統文化底蘊與建設行業精神文明結合起來,進行吸收、整合、盤活、開發,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變為路政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
他們通過對公路景觀、歷史文化遺跡、路政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大力培育地域文化,不斷發掘和提高歷史文化價值,打造出富有特色的路域文化。例如,金大公路“滾燈剪紙鋼結構造型像”將奉賢滾燈、奉賢鄉土紙藝和公路署標志元素中的三叉結構進行融合;崇明區港廟公路作為上海市第一條農村公路文明樣板路,通過改建增設慢行步道,變身為一條路面平整、綠化怡人、環境整潔的優等路;青浦區西大盈港雙橋彰顯出水鄉澤國和橋梁之鄉的底蘊,繪就了青浦獨一無二的城區風景線。
上海市路政局女職工“三八婦女節”開展插花培訓活動
2016年4月,上海市路政局組織騎行健身活動。
第三,通過文化創建,塑造了統一的行業形象。
上海市路政局以養護道班房為宣傳載體,以最一致、最直觀的方式體現行業精神和行業標識,塑造良好、統一的服務形象。通過對“三個一”(即一個上海市政公路標志、一首上海市政公路之歌、一面上海市政公路旗幟)的規范展示與積極推廣,增強廣大職工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豐富和發展文化體系,讓行業內的干部職工和社會群眾真正了解路政、認識路政、支持路政,從而推進路政文化的全面發展。例如浦東環南道班、曹安道班等,其齊全的管養設備、人性化的“五小”設施、環境優美,很有代表性。
服務區、收費站、行業展示館等,是路政行業對外服務的主要窗口,承擔著服務市民、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和作用。
首先,通過文化創建,拓展了服務新陣地。
2012年至2017年,上海市的路政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但在長期實踐工作中積累了寶貴的專業化知識,更在文化建設中塑造了一批發揚傳統、創新突破、惠及民生的服務品牌。
為了更好地推廣行業科技成果,共享行業資源,展示行業先進,市路政局積極推動上海隧道科技館建設,研發“樂行上海”App 上線,支持區縣行業各單位建設路政與文化區域特色相結合、專業與科普相結合、教育與宣傳相結合的各類展示館,開辟了路政服務的新陣地。
第二,通過文化創建,傳遞了行業正能量。
五年來,上海市路政局制定完成了《關于在上海市政道路(公路)服務行業開展“公共服務進社區”活動的指導意見》,以及《上海市政道路(公路)服務行業開展公共服務進社區三年行動實施意見(2014-2017年)》,明確“關注民情,響應民意,匯集民策,服務民生”的宗旨,積極推進志愿者進社區工作,落實各項創建措施。
例如,開展“行車不拋物、文明伴路途”工作,制作15萬個環保袋向社會公眾發放;持續推進公共服務進社區活動,全行業逾12家單位與近30家社區結對;結合ETC全國聯網運行一周年,開展服務公眾意見征詢活動;開辟“阿湯說路”“惠民熱線”“文華熱線”等熱線平臺,聆聽民生需求,解答社會疑惑,傳遞行業重實干、樂奉獻的行業文化。
2016年7月,上海市路政局參加上海市交通委組織的“群開心”職工龍舟賽,榮獲拼搏獎。
第三,通過文化創建,體現了社會責任感。
化合物1和2都是新化合物,它們分別通過相應的溴代羧酸與硫代羧酸反應合成。在外觀上,化合物1是紅色固體,化合物2是黃色固體物。兩者均能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乙醚,化合物1還能溶解于較低極性的正己烷,化合物2則不能。化合物1和2均通過核磁氫譜、核磁碳譜及紅外光譜、質譜等表征。在紅外光譜中,化合物1和2分別在1 696 cm-1和1 717 cm-1處有強的羧基特征吸收峰;在兩者的核磁氫譜中,10.87 ppm和10.84 ppm處分別有一個寬的羧酸氫峰,這些特征峰都與它們結構中的羧基有關。化合物2具有對稱結構,其核磁信號與其對稱結構完全相符。
這五年,是文化建設的五年,也是行業大發展的五年。許多設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不斷完善自身功能,全面提升了行業服務水平。尤其在上海定位卓越城市、致力于打造城市名片的過程中,市路政局以文化建設為先導,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擦亮上海出入門戶,建設路政智能化服務設施,推進緩擁堵工作。
一方面,他們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推動服務規范建設,制定并落實《上海公路窗口行業從業人員服務規范》《2014年上海市政道路(公路)服務行業服務承諾》等多項服務規范準則;另一方面,加大設施建設力度,尤其是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不斷擴建、衛生環境不斷提高、各類人性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讓每一位出行者在上海行駛的每一公里,都能感受到來自行業真誠可靠溫馨的服務。
行業關懷、社會輿論、職工活動、人才培育以及建樹先進等,構成了路政行業人文素質的主體。
延安東路隧道大修工程中,項目部和沿線相關各方開展了黨建聯建工作,有力保障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五年來,上海路政全行業通過人文素質的建設,有效帶動了行業技術革新,提高了行業核心競爭力,加強了行業職工凝聚力,推動了行業文化軟實力進一步發展壯大,形成了一種“傳承創新”的行業人文精神。
首先,通過文化創建,弘揚了行業工匠精神。
隨著行業文化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涌現出一批緊跟時代潮流、勇于創新、引領行業的優秀人才。他們的身上,體現了路政人時不我待、精益求精、爭創一流的行業工匠精神。為了傳承、弘揚這種精神,上海市路政局以這些先進典型命名并創立了多個勞模工作室,如王維鳳道路規劃設計創新工作室、周宏澤綠化首席技師工作室、張麗巾幗創新工作室、吳根章-周雷青勞模創新工作室等。這些工作室將日常工作與課題研究相結合,不僅努力提升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還為行業培養了許多年輕的新生力量。
為了提高職工技能水平,使行業保持較強的創新能力,市路政局還積極開展了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立功競賽等一系列競賽活動,以此全面檢驗路政職工的各項技能水平與實際操作能力,在行業內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競爭氛圍,為不斷提高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第二,通過文化創建,促進了行業人文關懷。
五年來,上海市路政局通過建設職工收入正常增長機制、開展行業慰問與幫扶活動、組織實施行業“安康杯”活動等舉措,努力提升行業職工的幸福指數,構建和諧穩定的行業發展模式,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廣大職工共享發展成果,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
崇明區港廟公路是上海市文明樣板路,兩旁接天連葉的水杉樹營造出美麗的風景線。
上圖:浦東環南道班蒲公英志愿服務隊為金橋新城小區疏通下水道
下左圖:上海市路政局道路養護處和崇明區魯東村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幫助大港公路進行了改擴建,大大方便了百姓出行。
下右圖:G60楓涇服務區服務規范、細致,獲得司乘人員好評。
他們制訂并發布了《關于提高收費窗口一線員工收入待遇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了行業一線收費窗口員工的最低工資標準和多項福利保障;初步研究建立了《路政行業一線職工收入增長實施細則》,規定了“行業一線職工收入增長指導線標準”“行業一線職工福利、津貼提高標準”和“行業人工定額標準”等相關內容;每年發布并執行行業最低工資指導線和行業工資增長比例。
此外,這五年中,市路政局對行業一線職工進行慰問,共送出慰問品約 5000份,慰問行業職工約 5000 人,支出約50萬元。對局內職工開展幫困助學活動,幫助約150人,支出幫扶送溫暖資金約60萬元。
第三,通過文化創建,加強了行業凝聚力。
文化創建的五年,也是行業凝聚活力的五年。這五年,市路政局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行業文體活動,舉辦了大型職工文化演出,豐富了行業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倡導健康向上的工作與生活理念,創造健康活潑的工作氛圍和環境,加強了行業的職工凝聚力和發展活力。
第四,通過文化創建,引領了行業文化繁榮。
五年的路政文化創建,帶動了一批行業優秀單位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行業單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景象。在路政文化的引領下,行業單位將歷史文化、地方文化等元素積極地進行融入與結合,創設了自屬的企業文化和價值體系。
行業單位通過建設“職工之家”、搭建“職工學習平臺”、設立“職工體育文化活動中心”、出版“文化刊物”等手段,全面打造企業職工文化陣地。例如,市路政局建設了“女職工美麗家園”,開展“一季一講”活動,開設局職工書屋和電子書屋,建成職工體育鍛煉活動室,創辦局門戶網站,開通“樂行上海”系列微博,開啟局工會微信公眾號,每年刊印《在路上》行業攝影作品集……
同時,行業單位努力爭創各類文明示范性單位,將行業“暢安舒美,和美路政”的文化理念滲透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五年來,市路政局先后榮獲“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依法行政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連續三屆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并引領全行業連續三屆成功創建“上海市文明行業”;行業中涌現了浦東公路管理署、松江公路管理署、普陀市政中心等一批全國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