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壓”之下的創新
“世巡中國賽·環廣西”賽段路線公布之后,廣西公路人一片歡騰,但看到欽州至南寧賽段途徑國道325線時,人們不禁深吸一口氣。國道325線南寧至欽州段是當地有名的“鬼見愁”路段。該路段是于1990年底建成使用的二級公路,為水泥混凝土路面;2002年進行水泥路面大修,屬服役十多年的“老齡化”公路。近年來,該路段日均交通量都達到20000車次以上,大大地超出公路承載能力,路面出現斷板、破碎、開裂、下沉等嚴重病害;且沿線采砂采石場眾多,超限超載運輸車輛加速了公路路面的損壞。10公里的路程,有時候駕車行駛差不多需要半個小時。
另外,廣西在5月份之后便進入了雨季,每天施工現場個別路段都不定時降雨,給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帶來較大阻礙。時間緊、任務重,是上級給予的壓力;而車輛超限超載對路面造成的重壓,更是公路人不得不思考的棘手問題。廣西在持續開展嚴厲的治超工作,但仍有部分嚴重超限超載的車輛在夜間出行,防不勝防,給公路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保證公路賽道能夠承受住超出一般公路的重壓?桂西公路局經實地驗證,大膽創新,開創了一項瀝青混凝土碎石集料級配的新工藝。
此次“世巡中國賽·環廣西”賽道路面全部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國道325線欽州至南寧段通過開展大中修進行整治。原有道路路面部分路段12米寬,部分路面只有9米寬,且原有路面破損較多,此次改造將對原有的路面進行舊路面碎石化施工,隨后鋪設22厘米厚的級配碎石基層,在上面鋪設7厘米厚的瀝青路面,最終將整條路全部擴到12米寬,并在道路兩側建設路肩墻。整治工程的關鍵在于碎石級配,桂西公路局參考了相關的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再根據該路段的事跡路況,決定在碎石級配上下功夫:碎石集料的材料分為五檔,0毫米至5毫米的碎石集料占比20%;5毫米至10毫米的碎石集料占比5%;10毫米至20毫米的碎石集料占比10%;10毫米至30毫米的碎石集料占比25%;20毫米至40毫米的碎石集料占比40%。粗骨料比例的適量增加,提升了路面的抗壓能力。碎石層第一遍采用靜壓、大幅振動壓實4遍,終壓為小幅振動1遍。瀝青混凝土面層為“3厘米的上面層+4厘米的下面層”。
桂西公路局江南公路管理局副局長農遠學是一位高級工程師,他介紹說:“賽段的碎石級配是根據公路的實際交通情況而定的,不拘泥于現有的規范,并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路面的抗壓效果很好。”農遠學還介紹了瀝青面層的壓實工藝:瀝青面層初壓同樣采用靜壓,復壓采用鋼輪壓路機壓實4遍、膠輪壓路機壓實4遍,終壓采用靜壓1遍至2遍。
經過幾個月正常交通量的考驗,整治后的國道325線欽州至南寧段路況依然良好。碎石集料級配的調整和碾壓成功地讓該公路賽段承受住了超限超載的重壓。而這項新工藝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應用,為今后廣西的公路養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組圖:國道325線施工前,路面病害嚴重。整治工程進行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加瀝青面層施工。施工人員克服了工期短、降雨頻繁、材料短缺、車流量大等困難,如期完成了賽道的整治建設工作。如今,國道325線路面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