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敏
(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江蘇無錫 214000)
為小學英語語法的習得搭建語用的舞臺
蔣 敏
(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江蘇無錫 214000)
小學英語教學是英語學科的啟蒙教學。語法教學既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要在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為小學生搭建語用的平臺,讓小學生將語法學習和語用結合起來,從而習得語法技能,形成語言能力。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習得;語用;語境;主體
對大多數中國小學生來說,英語是第二語言,是需要借力外部條件的輔助并通過學生的主體認識而慢慢習得的。由于缺少外語環境,中國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必須堅持由知到悟、思,再到運用的過程,并在不斷循環運用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從而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素養,所以語法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語法本身來說,它是表達語言的內隱規則,無論你是教還是不教,它都在那里發揮著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作為一門有曲折變化的語言,英語是形式(語法)和內容(語義)并行的語言,兩者相輔相成、互融互攝,只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才是語言學習和教學的王道。Elliss指出:“絕對不講語法的教學主張或許會曇花一現,但是終不成氣候……大量數據表明語法教學是有用的。”語法教學的重要性,于此可見一斑。
新編小學英語教材恢復了語法教學的“合法地位”,語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板塊,以“Grammar time”標題單獨出現,這既是一個理念的更新,也是課堂教學的指南。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研究小學語法的教法和學法,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打下核心基礎。但筆者發現,在當下的小學語法課堂上,很多老師過多地采用講授法,讓學生記憶,然后輔之以大量的操練,對錯誤進行糾正,但檢測出的效果并不好。這說明,學生從語法課堂上學得的語法技能沒有真正消化吸收,沒有進行“帶語法特征”的語言輸出。因此,很多小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感到厭倦。筆者認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語法教學理念,變講語法規則為運用語法知識,從而讓語法成為語用的“拐杖”和表達的“助手”,讓學生在語法運用中體驗到成功、品嘗到獲得感,從而培養學生對語言規則的親切感,對語言“法律”的敏感度。在語言運用中習得語法知識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毫無疑問,知識來源于實踐,教師的教學活動是課堂最大的實踐,如何在教師教學實踐中體現語法知識,讓語法知識不動聲色、悄無聲息地鉆進教師教學示范中,讓學生在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程序中體悟、感知、猜測語法的來龍去脈,這既是教師教學素養的外露,也是教師專業能力的彰顯。
以《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8語法課為例,某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前,運用了“first,next,then,finally”這四個單詞編了一個預性對話:
Before we begin our class,I will give you some rules. First,your eyes on me. Next,listen to me carefully. Then,answer my easy questions together.Finally,we will sing the song “Jingle bells” for ourselves.
教師對話的內容是新授課內容的“前戲”,較為有趣,但教師巧妙地將“first,next,then,finally”這四個單詞融入對話中,這四個單詞因為有了具體的意義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學生的習得“內存”中。學生既運用了語法知識,又順利過渡到新課內容,可謂一箭雙雕。
教師是學生的知識的最大來源地,是學生向往的知識寶庫,是點燃學生學習的火把。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既要有程序性的引導性交流,還要有內涵性的知識性展示。教師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巧妙地將語言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聽其言、悟其意、效其“法”。所以,教師要設計好自己的語言、提升教學智慧、預設好自己的“潛臺詞”,從而在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實現傳授語法知識向培養語用能力的轉變。
教師要做英語語言的“魔術師”,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和語法的魔力,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習得語法知識,形成語法技能。比如在講教學比較級時,教師說:“I think you are better than before.”在叫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教師說:“Now you are the tallest student in our class.”這些交流內容既肯定了學生,又結合了語境,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寓語法知識于交流內容中,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學會了語法知識和技能。
還以“first,next,then,finally”的教學為例,由于本單元第一板塊內容為“story time”。其主要內容是以“圣誕活動”為主題的小故事,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對四個副詞“first,next,then,finally”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第二課時,教師要在故事的溫習中進一點強化學生運用這四個副詞的意識,從而讓學生逐步養成用這四個副詞來表達時間關系的習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運用語法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體現“學在用中,為用而學”的理念。為此,教師可讓學生先看圖說事,將圖的順序打亂,然后,讓學生用目標語法詞匯“first,next,then,finally”將圖片排序,并連接成文。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教師可設置小組討論,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并在最后的展示環節讓學生一展英語風采,從而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當然,教師也應適切性地進行啟發和點撥,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掘自我的語言學習才能,欣賞到語法運用的樂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英語對小學生來說是第二語言,因此,如果只是條框說教進行語法教學,勢必會加大英語學習的難度,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和興趣特點出發,將語法知識嵌入到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體驗中用英語語法來表情達意,從而激起學生的“附帶”注意,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
蘇格拉底的催產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要喚醒學生的潛在力,只有使學生產生想學、好學的愿望,教師的教學才會有效果。只有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感悟、分享運用語法知識的成功感和愉悅感,學生的內驅力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當然,游戲的創設要有一定的情境性,難易要適中,要將語法知識和游戲進程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內化語法知識、活動語法技能。如在教學“first,next,then,finally”時,有教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游戲:
Let’s play a game now. The game is “Still Image”. The rules are easy. First,stand in a line.Next,say what you do. Then,make a pose,and don’t move. Finally,others should guess what you do.
教師可讓學生上黑板演示游戲,一邊讓搭檔學生“發號施令”,一邊請其他同學配以動作,再以組為單位進行點評。這樣的游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幫助學生運用、習得了語法知識。
目前教育部門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放到議事日程,小學英語教學還是要抓住基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在運用語言中掌握語言技能。為此,小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拓展學生課外閱讀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說、思、想、讀和做的過程中習得語法技能,形成語言能力,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鍛煉思維品質。
[1]趙南.基于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法研究[J].教育探索,2009(03).
[2]李曉君.小學英語語法“故事”性教學的實例和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6).

蔣敏,1986年生,女,江蘇宜興人。現任無錫市育紅小學英語教師,育紅小學優秀輔導員,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