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靈峰
【關鍵詞】教育格局;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0-0013-02
靖江,地處蘇中門戶,南瀕浩瀚長江,北倚蘇中平原,素稱大江翠玉蘇北江南。靖江也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開放包容,崇文尚教,民風淳樸。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以來,歷任知縣修建書院、興辦學堂,眾多開明人士熱心教育、捐資助學,有著較為深厚的教育底蘊。新中國成立以來,靖江這塊土地上走出8名兩院院士,20多名將軍(其中上將3名)。近年來,靖江市順應時代發展大潮,以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引領,積極探索符合教育發展規律、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路徑。市委市政府立足群眾和社會需求,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扶持和多元投入,統籌各類教育發展;教育行政部門堅持依法治教,深化綜合改革,優化師資配備,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各級各類學校加強課程建設,堅持特色立校、品牌強校,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教育大格局。
一、政府層面:順應大勢,把握脈搏,建立適合時代發展的教育格局
社會是多元的,對教育和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的。靖江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教育辦在人民群眾的興奮點上,辦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上。
一是統籌規劃,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靖江市每個5年都要研究制訂新一輪教育布局規劃,針對區域人口變化趨勢,不斷優化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力,近5年,多方投入建設資金30多億元,新建、改擴建各類學校30所。這些學校有的是各鎮(園區、辦事處)政府以交鑰匙方式建設,有的是小區開發商配套建設,有的是企業捐資助學,資金投入渠道多元化。同時,加大對薄弱學校的裝備投入力度,全市義務教育學校90%以上達到省現代化辦學標準。靖江先后獲評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省首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市和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
二是產教融合,促進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職業教育應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學校建在開發區里的要求,按照國內領先、蘇中一流的標準建設靖江市職教中心。一期投資20億元,占地740畝,建設一所本科院校,引進常州大學懷德學院駐區辦校;二期目前啟動實訓中心建設,總投資5.2億元,占地面積158畝,高標準建設一流的產教融合基地;三期將進一步擴大規模,全市各類社會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全面入駐,建立大培訓格局。當前,我市中職學校全面實施雙元制培訓模式,通過企業冠名班、訂單式培養,深化校企合作,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9%。
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為滿足群眾接受教育的需求,我市搭建了比較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成立泰州地區首家開放大學;10個鎮(街道、辦事處)均建成省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獲評省社區教育示范區;2014年成立的老年大學現如今已發展到23個班,832名學員;社區與學校聯合開辦69個校外輔導站,為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困難兒童提供義務輔導。
二、教育部門:遵循規律,因校制宜,營造適合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
靖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部署,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充分激發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活力。
一是優化辦學機制。全面推行一校一章程,修訂完善計劃,建設科學、民主、公平的現代學校制度。學校都成立了家長委員會,發動家長監督教育、參與治理、建言發展。推進集團(聯盟)辦學,組建5個教育集團和24個教育聯盟,借鑒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打破學校原有的管理邊界,讓優質學校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二是優化師資配置。全面落實以市為主的教師管理體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學校按崗聘人,教師有序流動的用人機制,淡化教師的校籍管理,滿足各類學校的師資需求。建成省示范性教師發展中心,推行學分制培訓管理模式,每年開展集中、遠程和校本相結合的教師全員培訓,以及45周歲以下教師全員參與的基本功大比武。全市建立了穩定的骨干教師、名教師梯隊,市級以上骨干教師比例達到28%,滿足每一名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
三是優化督導評估。以發展為核心,推行差異式督導,設立基礎性指標、規范性指標和發展性指標,突出縱向對比,重點關注各類學校轉化弱項、提升優勢、創新發展的情況,彰顯學校個性。聘請20名退休干部和特級教師擔任責任督學,實施指導性督導,將優秀的管理和教學經驗向薄弱學校傳輸,培植學校教育品牌。
三、學校層面:立足主體,因材施教,辦好適合學生成才的學校
在《靖江市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中,我們提出:實施多樣化、個性化的課程設置,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開啟生涯規劃指導,啟迪每一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一是推進素質教育。嚴格執行國家和省課程標準,開齊上足各類課程。扎實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加強體育特長生培養,近年來為省運動隊輸送了10多名優秀運動員,其中包括世界舉重冠軍周燕、亞洲擊劍冠軍朱敏、全國田徑冠軍朱亞運等。打造春之聲藝術教育活動品牌,掛牌成立30個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建立各類學生社團1000多個,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濱江學校,以做最好的自己為校訓,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和發展水平設計相應的教育方案,尊重和保護每個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推進特色教育。市教育局成立了特色學校創建規劃領導小組,統籌中小學特色創建工作。定期組織專家到學校會診,提煉適合校情的辦學理念和特色。鼓勵農村學校因地制宜開設地方校本課程,如孤山鎮、生祠鎮、西來鎮分別將泥狗子文化、岳飛文化、農耕文化融入課堂,使地方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加強特色學校和創建先進單位的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對學校的年度考核。目前,全市學校基本實現“一校一特、一校一品”全覆蓋,涌現出城中小學書法教育、濱江學校科技教育、城北小學傳統體育、蓮沁小學藝術教育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特色教育品牌。
三是推進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近年來,我市堅持因材施教,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互聯網+教育”“行政班+走班”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研發推廣極課大數據平臺,對學生進行學業信息采集與學情追蹤反饋,實施有針對性的差異輔導,省內外有50多所學校到我市考察借鑒該系統。承辦了泰州市普通高中“行政班+走班教學管理工作改革現場推進會”。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適合的教育,是一個極具廣度和深度的概念,以前,我們也只是做了一些與之相契合的嘗試,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理念和體系。今天的專題研討會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契機,為我們今后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比如更系統的理論支撐,更科學的課程體系,更合理的評價方式,更寬松的發展環境等等,建議省廳從政策層面提供更精準到位的設計,引導政府“發展適合的教育”,引導學校辦好適合的教育,引導家長選擇適合的教育,引導社會支持適合的教育;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提供更多觀摩和研討的平臺。
(作者系江蘇省靖江市委教育工委書記、靖江市教育局局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