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研論文本應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因為科研論文來源于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更多是通過國家財政資金培育出來的。目前,受價值觀念以及科研評價制度的導向影響,大量優秀的科研論文流向國際英文學術期刊,國家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創辦英文學術期刊,中文學術期刊發表的科研論文呈脫離實際、不接地氣的發展趨勢,學界的風氣愈發浮躁和功利,科研論文難以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起到應有的支撐作用,與之對應的是,科研評價制度難以對科研行為起到應有的引導作用。文章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形成邏輯,并提出對策。
【關 鍵 詞】科研論文;學術期刊;學術評價;價值觀念;制度安排
【作者單位】趙文義,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長安大學文獻資源研究所。
【基金項目】 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7W90);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310833170103)。
【中圖分類號】 G239.2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呼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可見,中國科研領域的問題得到了中央決策層的重視。目前,受價值觀念以及科研評價制度的導向影響,大量優秀的科研論文流向國際英文學術期刊,國家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創辦英文學術期刊,中文學術期刊發表的科研論文呈脫離實際、不接地氣的發展趨勢,學界的風氣愈發浮躁和功利,科研論文難以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起到應有的支撐作用,與之對應的是,科研評價制度難以對科研行為起到應有的引導作用。種種現象表明,學術期刊出版的國際市場逐漸被國外學術期刊壟斷,如果不及時糾正學界的錯誤認識,扭轉科研領域的價值觀念,中國的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無法發展,中國的科研成果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筆者想借此機會談談科研論文為何要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科研論文為何沒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以及科研論文如何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一、科研論文為何要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科研論文是科研成果的表現形式之一,科研成果的獲得需要科研投入,而資金性的科研投入大多來源于國家財政資金,國家財政資金主要來源于稅收,稅收來源于各種機構或者老百姓,因此科研論文為國家的各種機構和老百姓服務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科研論文都流向國外的學術期刊,國內的大多數科研工作者未必能夠接觸到,或者由于語言的問題,即便能夠接觸到也會少有閱讀。
長期以來,可能受到市場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科學無國界的觀念支撐著科研論文的國際自由投稿,英語的國際通用語言地位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文化霸權。但是,科學無國界僅僅指向科學的規律性和真理性,意指規律和真理的普適性,它不應包括科學的應用性??茖W的應用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邏輯,科學的應用應該區分國家間的利益,至少要講究知識產權。即便是倡導科學無國界的巴斯德也強調科學家有祖國,而且各國之間是有競爭的,競爭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科技創新。
從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的角度來看,如果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流向國際的名刊大刊,事實上是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把通過中國財政資金培育出來的科研成果拱手獻給了中國學術期刊的競爭對手,那么中國學術期刊如何能夠有競爭力呢?從中國學術話語權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術為何一定需要國際的認可呢,難道中國的學術通過推動本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不能說明問題嗎?中國的“兩彈一星”和高鐵建設是干出來的,而不是靠發表科研論文說出來的。而且,中國學術話語權可以通過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學術交流等渠道來實現,為何一定要通過學術期刊來實現?尤其是中國學術話語權的表達,未必只能選擇科研論文的形式,學術簡報、學術新聞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科學》《自然》《柳葉刀》等會刊發大量的學術簡報和學術新聞。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有大量國家財政資金做支撐,只要中國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處于領先地位,其他國家可以購買版權并通過他國語言傳播,就不會過多影響中國的學術話語權,為何我們一定要癡迷于創辦英文學術期刊?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有多少人會閱讀這些期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創辦這些期刊對中國的學術發展到底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值得商榷。
中國人用心做好中國的學術期刊,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動搖英語的霸權地位。如果每個國家都用母語出版學術期刊,英語的霸權地位至少在學術出版領域就被顛覆了。至于學術的國際傳播,除了學術期刊還有學術會議以及日常的學術交流等方式,尤其是目前學術交流愈發頻繁,這為學術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筆者認為,如果一定要用英文傳播中國的學術思想,也應該有所區分——對于社會科學、意識形態領域可以投入一些財政資金作為支撐,自然科學領域似乎沒有必要大動干戈,我們做出成績后自然會有國際的同行關注。如果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流向國際英文學術期刊,我們就失去了通過議程設置優先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所面臨問題的條件,學術話語權和引導權都會被國際英文學術期刊及其背后的出版國所掌握。
二、科研論文為何沒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中國大量優秀的科研論文流向國際英文學術期刊,而且中國還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出版英文學術期刊,中文學術期刊發表的科研論文大多是為了論文而論文的應景之作,導致科研論文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起不了支撐作用……上述現象,可能是科研論文沒有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主要原因。科研論文來源于科技工作者對科研成果的表達,科技工作者舍棄母語用英文表達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種趨勢不可能是自然的興趣轉變,勢必存在利益的引導,在這種利益引導背后起作用的就是科研評價的制度設計。
職稱評定、學位授予和課題研究是與科研評價制度相關性最強的三個領域,科研評價制度導致利益訴求、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發生變化,甚至發生扭曲。職稱評定從表面看似乎與科研沒有多大的關聯,即便是在科研領域也并非只靠科研論文來判斷科研水平,但是科研評價制度的演化導致了價值觀念甚至是意識形態轉變,似乎只有通過科研論文才能顯示工作水平,于是幾乎所有的工作領域都要通過撰寫科研論文來評定職稱。學位授予原本應該是老師的學術權力,但是隨著科研評價制度的演化逐漸轉化為出版權力,并進一步轉化為行政權力,把原本無法用數量評價的學術水平轉化為行政化的數量計算[1]。課題研究在現有的科研評價制度下也離不開科研論文,沒有科研論文申請不到課題,即便是有了課題也無法結題,而且評判標準逐漸水漲船高,從核心期刊、CSCD、CSSCI等國內指標,一路攀升到EI、SCI、SSCI、A&HCI等國際指標。追逐評價指標的利益訴求就這樣把優秀的科研論文推向了國際英文學術期刊,隨之而來的是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的迭代和強化,科研論文沒有辦法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種現象似乎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endprint
中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無疑在科研評價制度的演化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全國都在追逐“雙一流”的當下,這種追求SCI、SSCI論文數量的風氣愈演愈烈,甚至沒有SCI、SSCI論文連副教授、副研究員都評不上。如果說SCI論文在各個學科間發表的難度不同,“一刀切”會導致不公平,那么發表SSCI論文就不僅是公平與不公平的問題了,甚至是可能與不可能的問題。但是,為了管理上的方便和可操作,人們也就這樣“一刀切”了事。我們不禁要問,這樣追求SCI、SSCI論文數量難道就能擁有學術話語權嗎?這樣的科研評價制度能夠支撐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可持續地向前發展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能夠建設好嗎?真正的國際學術話語權恐怕并非是追求SCI、SSCI論文數量就能夠獲得的,它需要學者具有獨立精神、能夠獨立思考,也需要學界摒棄崇洋媚外、人云亦云的思想,更需要國家在科研評價制度方面的頂層設計。回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孔孟之道、諸子百家思想,它們對于人類與自然的關懷,在國際學術領域無疑是有話語權的;反觀近幾十年來,中國科研論文產量躍居世界第二,我們為世界提供的底層思維與重大創新又有多少呢?這難道能夠用SCI、SSCI論文數量計算嗎?
三、科研論文如何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1.積極轉變觀念,重塑學界風氣與價值導向
要使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首要的問題是轉變觀念,改變當下唯論文是舉、追逐所謂的國際指標的價值理念,摒棄浮躁態度與功利思想,回歸學術共同體評價體系,重塑學界的風氣與價值導向,實事求是地認識和引導科研行為,按照科研行為的本質特征制訂科研評價的制度。如果一味倡導科學無國界,鼓勵國際自由投稿,英語的霸權地位和國際英文學術期刊的議程設置會使中國學術處于亦步亦趨、邯鄲學步的低水平狀態,虛幻的科學自由主義會使中國學術永無翻身之日,永遠無法真正獲得國際學術話語權。
2.設定評價指標,引導中國學術獨立探索
從科研論文產出激勵的角度來看,中國應該堅定不移地設定自己的評價指標,堅決摒棄SCI、SSCI等指標體系的誤導,引導中國學術獨立探索并將中國學術應用于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SCI、SSCI等指標體系背后存在巨大商業利益的訴求,自從被湯森路透轉賣后,國際上很多學術組織已經聲明所出版學術期刊不再追逐影響因子等指標。學術評價的標準只能存在于學術共同體的內心,任何硬性的指標規定都會扭曲學術本身[2]。筆者認為,職稱評定、學位授予和課題研究等領域要與科研論文適度脫離,回歸職稱評定、學位授予和課題研究的本質,工作水平的界定要回歸工作本身,學位授予要回歸學術權力,課題研究要回歸探索未知領域的基本邏輯,應寬容失敗甚至認可探索失敗的價值。再好的前期研究做支撐都無法符合邏輯地推斷出對未知領域探索的成功,科研行為應該有自身的規律和評價標準。
3.以財政為支撐,推動中文學術期刊發展
從科研論文傳播機制的角度來看,應該嚴禁國家財政資金培育出來的科研論文投向國際英文學術期刊,讓優秀的科研論文不僅能夠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還要切實發表在祖國的大地上,要真正發揮科研論文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價值。中國學術期刊應該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要反思學術期刊的基本功能。學術交流是學術期刊最根本的價值體現,那么學術交流的范圍和對象應該主要針對祖國大地上的學者。世界上所有的先進思想和科技創新都是中國學者應該積極汲取和努力學習的,但是在以英語為主導的學術期刊出版界,中國應該首先做好中文學術期刊,優先滿足祖國大地上學者的學術交流需求,科研論文才能真正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出應有的價值。等到中國學術真正領先、中文成為國際通用語言或者國際主要使用語言的時候,中文學術期刊自然就會成為國際學術界追逐的權威學術期刊。
即便是在以英語為主導的學術期刊出版行業,中國要通過學術期刊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思想、中國的價值觀、中國的聲音,也應該區分學術期刊的學術交流功能與宣傳功能。側重宣傳功能的學術期刊,可以在已在中文學術期刊發表的科研論文中遴選出具有宣傳價值的科研論文,翻譯成英文再次發表,或者通過學術簡報、學術新聞的形式用英文傳播,而沒有必要一味地癡迷于創辦英文學術期刊。雖然不能簡單地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邏輯,但是在祖國大地都沒有實現充分的學術交流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舍本逐末地動用大量國家財政資金創辦英文學術期刊,把有限的國家財政資金投向中文學術期刊會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四、結語
意識、觀念、理念是重要的,制度往往是內生于價值觀的,科研評價制度也不例外??蒲姓撐臎]有能夠很好地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從表面上看是受科研評價制度影響,但其實反映的是科研評價制度背后的價值觀問題。借由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個契機,中國確實應該從整體上反思一下我們科研的價值觀問題,并切實修正我們的科研評價制度。一些觀念或者理念,從整體上或者從宏觀上看無疑是正確的或者說是好的,但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說民主是好的,作為一種理念沒有問題,但是對于小范圍或者特定的對象就未必適用,科研行為就不能過于講民主,小范圍的決策也不能過于講民主。又比如市場機制是好的,學術期刊出版要遵循市場機制的原則,學術資源的配置要符合競爭、供求、風險、利益和價格機制的邏輯,但是學術期刊公共性仍需要政府的合理調控和有效補貼,強調學術期刊轉企改制更多是體現市場機制中的競爭機制,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
|參考文獻|
[1]趙文義. 學術期刊的出版改革[J]. 編輯之友,2015(10):44-46.
[2]張維迎. 學術自由、“官本位”及學術規范[J]. 讀書,2004(1):8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