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璇 肖欣怡 朱東弼
【摘 要】本文對“互聯網+”時代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著重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現代大學生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互聯網+時代改革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方法;綜合素質;創新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1]?!盎ヂ摼W+”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的特點,它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及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使其能夠在新的領域創造新的生態。當代大學生是最早接受互聯網的群體,他們受互聯網的影響也最大。
隨著智能化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子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飛速發展,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產業化集成加快,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需求類型日趨多樣化。那么,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為了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如何改革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分析“互聯網+”時代現代大學生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改革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路。
1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特點
1.1 利用互聯網平臺獲取信息的能力特別強
互聯網是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百科全書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2]。在學習方面,互聯網給大學生提供了求知學習的新渠道,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并在廣闊的知識海洋里遨游,開拓視野。在生活方面,由于互聯網和經濟的融合,許多商家利用互聯網平臺做起了生意,而學生充分利用手機APP平臺進行網購、訂票、點餐等,方便了學生的生活。
1.2 沉迷于互聯網平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雖然互聯網平臺給大學生創造了學習新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空間,但是也給大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高中畢業,剛上大學,學生擺脫了老師父母的管束,一旦通過互聯網平臺接觸到有趣的網絡游戲或手機游戲,就很難控制自己甚至難以自拔[3]。特別是在課堂上,如果聽不懂課堂內容或對課堂的內容不感興趣,學生就會不聽老師講課,在下面通過手機上網瀏覽、逛微信朋友圈、玩手機游戲等。久而久之,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荒廢學業。
1.3 依賴于網絡虛擬世界,現實生活中表達能力差
大學就是半個社會,學生剛上大學會面對與來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性格的學生的人際交流問題,同時也會遇到種種不適應的環境或事情[4]。如果學生對現實的人際交流和環境感到厭倦,就會開始依賴微信、qq等虛擬網絡環境。這類學生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非?;钴S,而在現實的環境下膽怯害羞、表達能力差,從而逐漸回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淡化與老師同學之間的感情聯絡,最終患上“網絡依賴癥”影響自己的學業和就業問題。
2 互聯網+時代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探討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應充分了解和利用他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1 建立課程微信群,通過群的力量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微信是一種可以通過網絡傳輸視頻語音、文字和圖片,同時還可以共享媒體資料的通信工具。通過微信平臺進行通信是現代大學生習以為常的事情。課程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建立課程微信群。一方面老師可以通過微信群提前上傳下節課的預習資料,以便同學做好課前預習,更好地理解下一節課的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利用微信平臺,討論課堂上未完全理解的教學內容,有助于理解課堂內容的相關資料也可以在群里共享,便于有學習需求的同學繼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什么難題時也可以在微信群里求助,這樣也會帶動其他學生一起思考怎樣解決問題。這種通過微信平臺進行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氛圍可以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2 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等新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步入互聯網時代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獲得知識的途徑也發生了改變[5]。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原本面對面授課方式,出現了使用教學視頻的方式來供學生來學習。如慕課和微課,這種只需在手機里下載一個APP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教學視頻的在線授課平臺深受當代大學生的青睞。老師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將教學視頻上傳于這種平臺中。學生將視頻下載于手機中可就以在課余時間反復觀看,提高了學生利用閑暇實踐學習的效率。而且軟件中設有討論區,學生可以求助于老師解答困惑。這對一些對課堂內容有疑問,但羞于開口提問的同學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具有靈活性且具有碎片化學習的非傳統教學方法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學生,使大學生融入其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3 給學生創造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提高(下轉第66頁)(上接第60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表達能力
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進現代大學生表達能力差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創造練習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學內容,可以嘗試讓學生上講臺講課,習題課中鼓勵學生上去解題,發表自己的觀點[4]。這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作為教師的榮譽感,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另外,可以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和創新班機制,組成學生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創新活動,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合作,給學生創造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這不僅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語言溝通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總之,“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針對現代大學生的特點,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也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不斷改進,為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孟曉慧.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途徑探索,考試周刊,2016(78):138-139.
[2]刁俊嵐,高瑀.淺談“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干部的作用,科技視界,2017(5):137.
[3]陳連平.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素質淺析[J].課外閱讀(中旬),2013(3).
[4]張爾升.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教育探索[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01):199-201.
[5]肖爾盾.“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7(10):123-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