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暉
摘 要:隨著高職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現代化是其集團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比較高職院校管理和高職院校治理的運行特征,分析了高職院?,F代化治理的發展趨勢,并探知高職院?,F代化治理體系的生態結構主要包括公共治理體系和內部治理體系兩個子系統,公共治理體系以“有限主導、合作共治”管理模式為主,內部治理體系以“四權分立與制衡”管理模式為主。
關鍵詞:高職院校;現代化治理體系;生態結構;“有限主導、合作共治”管理模式;“四權分立與制衡”管理模式
一、從管理到治理:高職院校運行的升級
從傳統“管理”到現代“治理”的理性跨越,雖只一字之差,但卻是高職院校權力配置的深刻變革和主體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高職院校實現由管理到治理的嬗變,既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也是高職院校內在發展的客觀需要。從單一主體向多元共治,從行政控制向合作共治,是高職院校治理現代化的最主要特征??梢哉f,由管理到治理的嬗變,高職院校的運行模式必將轉型升級。
二、高職院?,F代化治理的發展趨勢
(一)協同治理
高職教育跨越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界域,必須遵循職業和教育的雙重規律,高職院校現代化治理的主體呈現多元化,主要包括:政府、學校、企業、學生。
因而,在高職院校的現代化治理中既有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外部相關者維度,也有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內部相關者維度。協同治理的目的是落實各方參與的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提供組織、制度和機制保障,進而通過統籌協調、溝通合作、多元互動和權利平衡,發揮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的作用。
(二)開放治理
高職教育呈現出高度的開放性,表現為專業、課程、師資、基地等教學要素以及教學組織、運行、評價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由此,構成了高職院校治理現代化的開放性。
一是專業設置,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需求對接以專業為紐帶,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引領、伴隨或緊跟產業人才需求,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上需要具備高度的開放性;
二是教學資源,高職教育的教學資源是一個動態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開放式系統,高職院校在資源整合、開發和利用上需要建立校企協同的開放性機制,實現教學資源的產教融合;
三是教學過程,高職教育按照真實環境、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需要積極推行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實行開放性的教學管理,將生產性要素融入課程教學,從而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四是師資隊伍,高職院校一方面努力提升專任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從行業企業廣泛聘請兼職教師,這種“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要求建立具有高度開放性和融合性、校企互動交流、共同管理的基層教學治理組織。
(三)分類治理
1、生源類型的多樣化要求高職院校實行分類治理
中職生、普高生以及退伍軍人、農村社會青年等不同生源類型的學習基礎差異較大,高職院校需要采取不同的招考制度、培養方案和培養方式。
2、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實行分類治理
要真正拓展學生的成長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建立多元化的培養制度,完善分層教學、分類培養的治理框架,實現差異培養與學生需求、社會需求多樣性的吻合。
3、培養類型的多樣化要求高職院校實行分類治理
針對全日制職業教育與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教育、中高職銜接教育、本專聯合培養等不同學制類型和培養類型,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規格層次、培養方式和質量標準等方面實施有序的分類治理。
三、高職院?,F代化治理體系的生態結構
在高職院校綜合治理現代化的新要求下,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生態結構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新的改變,主要包括公共治理體系和內部治理體系兩個子系統,公共治理體系以“有限主導、合作共治”管理模式為主,內部治理體系以“四權分立與制衡”管理模式為主。
1、“有限主導、合作共治”管理模式
“有限主導、合作共治”,是高職院?,F代化治理模式的新路徑,政府破除教育單向度管理的傳統陳舊模式,大力減少行政干預,充分利用各類治理力量,大量聘用或邀請教育管理界的專業人才,共同探索高職院校的現代化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種管理模式要求調動與高職院校利益相關的部門和單位,集合多種思想的交流,共同為高職院校的現代化治理貢獻智慧和
力量。其管理主體(參與方)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門、高職院
校、用人單位和合作伙伴,管理客體(目標層)主要包括:監督層、咨詢層、決策層、執行層。各管理主體應積極主動參與到高職院校的各項管理活動中,并不受政府主管部門的行政命令的干涉,相對獨立地行使參與權、咨詢權、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政府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重在監督和咨詢,盡量不參與直接決策;高職院校在各方的咨詢意見下,進行決策并執行,最后接受監督;合作伙伴既要參與重大決策,又要監督高職院校。
2、“四權分立與制衡”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內部的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監督權力相對獨立,相互交織,相互制衡,構成了整個高職院校的內部權力生態系統。黨委行使政治權力、主管黨群部門;校委會行使行政權力,主管事務管理部門和后勤服務部門;學術委員會行使學術權力,主管教研部門;理事會或董事會、全體師生等行使監督權力,監督內部管理的全過程。(如圖3所示)
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勞永逸。因此,我們必須逐步健全高職院校的治理結構和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胡正明.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獨特性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5(5):91-94.
[2]歐陽恩劍,劉波.從管理到治理: 我國高職院校權力運行模式的軌跡變遷[J]. 職教通訊,2015(22):6-10.
[3]雷世平,姜群英.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 職教通訊,2015(22):1-5.
[4]陳壽根,劉濤.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制度設計[J]. 教育發展研究,2012(17):59-63.
[5]林春明.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現狀與改革對策[J]. 教育與職業,2015(34):9-12.
(作者單位: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