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怡霖
摘 要:
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家庭中大多數是父母雙方缺失或者是一方缺失的,因此兒童在留守期間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行為問題與心理問題,因此社會已經對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發展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與重視。本文機遇我省某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調查數據,對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學習教育、基本生活這四個方面的情況及存在的實際問題給予了分析,總結出現階段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并不樂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學習上都存在著很多困難,并不能與父母進行頻繁的聯系,甚至有些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學習教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學齡期;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是指兒童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兒童群體,通常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與在自己父母親中的以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親戚一起生活。在社會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的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父母并不能照顧到在家看的孩子,為了讓孩子能夠受到更加優質與全面的教育與生活,現階段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向城鎮轉移的趨勢[1]。目前我國的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已經成為城鄉二元制背景下“三農問題”衍生出來的物種,因為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而導致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新時期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涉及了農村問題及教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問題的處理更加艱難。
一、調查基本情況分析
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大形勢下,我國社會也出現了一個良好的轉型時期,社會也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群體: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根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經高達六百萬人,約占我國兒童總數量的四分之一[2]。因此積極調查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本文的調查主要對我國某省某一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與此同時還對該地區的農村進行走訪,訪談經常接觸到農村留守兒童的人群。調查時間為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問卷調查總共發放了1000份,其中在914份回收問卷中有效問卷為892份。所有調查對象中男孩人數為581人、女孩人數為419人,年齡在5—14周歲,平均年齡為(11.21±5.24)周歲,其中小學生人數占據了總人數的61%,初中生占據了32%,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占據較大比例。
二、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分析
(一)學習情況
1.學習環境需要及時改善
學習興趣、學校設施、學習能力、課外閱讀讀物、老師的責任心以及同學間的人際關系等多種因素直接影響了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3]。將上述指標按照五分制量化進行打分,結果顯示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學生學習喜愛程度的分數最高為3.82分,而老師關心程度的分數最低為2.37分,課外閱讀讀物及同學間的人際關系等方面還有待提高,并且結果顯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責任心還需要進行改進。因為在校園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并沒有明顯的區別,這就需要老師具備高度的責任心,給予更多的關注在留守兒童身上。對所有指標進行綜合性的因子分析,3.01分的綜合得分與總分具有極大差距,因此學齡期留守兒童的實際學習情況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2.學習上的困難朝著多元化發展
在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的調查中得出結果,在學習過程中沒有遇到困難的學會人數僅占19.17%,其中遇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壓力大而造成厭學、課程太難、參考書數量不足以及父母并沒有給予監督與指導等多種,在很大程度上說明該地區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困難朝著多元化發展。學習本來就應當因材施教,在留守兒童的學習上更應如此。老師需要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對該地區的留守兒童進行聚類分析,可以將留守兒童分為能力困難型、能力動力型、整體困難型及動力困難型四個類型[4]。
(二)生活情況
1. 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不具有較高的聯系頻率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該地區只有15%的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聯系為一天一次,因為父母在外地工作十分繁忙,并且因為聯系工具不具有便捷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阻礙留守兒童與其父母進行聯系的重要原因。調查結果顯示87.34%的留守兒童想要與父母進行生活;其中10.14%的留守兒童處于中立態度;其中還有4.84%的留守兒童則表示并不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因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并不經常,其中有大約24%的留守兒童一年中都見不到父母。大部分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的行為持理解分態度,也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更加自由,這種態度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思考與關注[5]。
2.意外傷害具有較大的可能性
在該地區的留守兒童調查中,非留守兒童的數量較留守兒童相比稍多,在對接觸到留守兒童的人群訪談中了解到,留守兒童遭受到意外傷害更具有可能性,而導致這種原因主要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留守兒童缺乏正確的引導與關愛,其中沒有明確的監護責任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三)身體健康情況
1. 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情況呈現出良好的形勢
在留守兒童體育課中身體素質是否達標的調查中顯示,其中89%的留守兒童在體能上及身體素質上都能夠達標,而少數不達標的留守兒童主要是因為缺乏鍛煉所致。除此之外,在就醫次數調查中,超過80%的留守兒童一年中就醫次數在2次左右,這從側面反映出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較好。
2.缺乏較高的就醫意識
分析該地區的留守兒童就醫場所以及身體情況可以得出,身體健康程度中人數最高的是中等水平[6]。而身體健康程度較差的留守兒童在治療及身體調理方面更加傾向于村里的土方法,身體健康水平較高的留守兒童則更加傾向于前往診所進行就醫治療。將調查結果總結可以得出,該地區的留守兒童總體上缺乏較高的就醫意識。endprint
3.缺乏高度的飲食營養意識
對該地區的留守兒童在年齡上以及飲食偏好上采取對應分析法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5—10歲的留守兒童在飲食上較為偏向“按喜好選擇”及“營養均衡”,11—13歲的留守兒童則傾向于“吃飽”,14—16歲的留守兒童更加傾向于“食品價格來決定”,16歲以上的留守兒童與11—13歲群體相似,較為傾向于“吃飽”或者是其他。
(四)心靈健康情況
1.缺乏較為健全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主要包含了了解自己、展示自己、完善制劑、應對問題的行為以及自我調節這五項內容
[7]。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這五項指標可以發現,該地區的留守兒童隨著程度的增加自我意識會呈現出減弱的趨勢。按照10分滿分制對留守兒童的五項指標進行打分,其中正確認識自己的留守兒童得分為6.03分,主動完善自身的留守兒童得分為5.38分,敢于展示的留守兒童得分為4.97分,對問題能夠積極果斷應對的留守兒童得分為7.03分。這些分數直接反應出留守兒童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識,尤其是在主動完善自身以及敢于展現自己這兩個方面有待提高。除此之外按照年齡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深入分析,其中發現11—15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更能夠調節自身情情緒并全面了解自身。
2.心理健康課程不具有較高開設率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缺乏高頻率,整個課程的開設率只占到總體的三分之一左右。當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學習生活中一旦遇到了問題,其中只有14%的留守兒童能夠自我調節,而86%的留守兒童則選擇逃避或者向他人求助,這一結果表明留守兒童不具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其中能夠自我調節的留守兒童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學校參加過相應的心理健康培訓,因此可以看出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對于正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進一步強化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留守兒童存在著顯著的社交恐懼情況,積極在學校中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能夠對留守兒童的社交恐懼心理產生良好的緩解作用[8]。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可以得出,面對困難表現出淡定從容的留守兒童,大多數是接受過相應的心理健康培訓與教育,沒有接受過心理健康培育的學齡前留守兒童,通常在課程活動展開中或者是人際交往中拒絕發言、感到害怕。
[參考文獻]
[1]葉立娜,李文芳,郭慧,陳新杰,譚雪慶,淦達,吳淋果.漢川市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
[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6:2565-2567.
[2]于源浩,徐凌忠,蓋若琰,崔依萌,楊平,李軍.山東省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09:906-909.
[3]張晶晶,李士雪,徐凌忠,蓋若琰,李佳佳,惠亞茹,崔伊萌.山東省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監護人健康素養知識、膳食營養態度及行為狀況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4,3105:784-786.
[4]陳紹艷,胡慶山,楊成.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為例[J].山東體育科技,2011,3301:30-35.
[5]陳昭君,徐凌忠,蓋若琰,趙思琪,徐昕,王亨.山東省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10:1038-1040.
[6]張軍,楊國俊,李友炳,劉建濤,李艷.鄭州地區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發育遲緩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0:5172-5175.
[7]張肖肖,王長雙,肖占沛,王燕,路明霞,馬雅婷,張延煬.河南省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預防接種及監護人相關知識調查
[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12:934-936.
[8]廖珠根,陳紹紅,汪時華,習斌蓉,劉淮,何仕劼.江西省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比較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7:4501-4503.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級中學,湖北 恩施 44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