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擎
摘 要:
在整個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中華文化是自成體系的并且最為完善,最為悠久,最為深廣的文化。它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也為世界文明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資源。移居海外的華人,從離散漂泊的那一天起,就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因為中華文化是維系海內外華人華僑血濃于水的紐帶。
關鍵詞:華文教育;祖籍國;傳承;文化;華文文學;認同感;歸屬
我們知道文化具有超時空的穩定性和極強的凝聚力,一個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會持久支配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基本依據,每個民族成員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世代傳承同一文化系統,個人的價值感也是這樣耳濡目染構建起來的。
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華人家庭和社會的三大支柱——華人社團,華人學校以及華文刊物。但上個世紀中后期,華文教育陷入困境,文化認同問題也隨之產生。
華文教育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文化認同問題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文化認同問題呢?
第一,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華裔青年對祖籍國已經缺乏文化認同感。
二戰后,東南亞各國相繼獨立,各地華人華僑先后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由于受到當地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年輕一代的華人和他們的子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基本消失,幾乎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
第二,以菲律賓為例來看當地菲化政策對華文教育的影響以及華校面臨的問題。
1973年菲律賓政府實行菲化。
首先,華語只作為選修課,上課時間不能超過120分鐘,高初中課程六年制改為四年制。華文課程在菲國教育體系中不計學分。
其次,學生對學習中文的興趣和家長對子女學習中文的重視程度就在不斷下降,不少學生不堪雙重課程的負擔放棄學習華語。
另外,在華校建設方面,菲政府100多年來未給過華校一分錢,華??渴杖W雜費來支撐,教學效果不佳,華文圖書也相當匱乏。
第三,強勢文化的影響。
歐美國家在東南亞有不少企業,他們是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強勢文化,影響力是全球性的。缺乏華族文化認同感的華族青年,卻絕大多數來自“講英語家庭”。
第四,華文社會為不同政見所局限,所分裂,無法團結一致。
大家各行其是,猶如一片散沙。造成了不能合作制定提高華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也無法改變舊政策對華校的種種限制。
華文教育中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創作水平總體偏低
文學發展與文化教育之間是唇齒關系。東南亞華文作家文學素養和作品的文學水準總體偏低,華文作家們生活的空間環境與生活在中國大陸的本土作家有著很大的差距。在東南亞這些多元文化的國度里,華族文化從來就沒有占據過主流文化的位子。東南亞華文作家具有“儒商”特點,他們的華文寫作在很大程度上純粹是一種精神與生命的探求?!皩懽鲗λ麄儊碚f是一種業余活動。”
面對華文教育中遇到的兩個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改變目前的局面,從低谷中走出來呢?
第一,從思想上提高對華文教育的認識。
有一位從事華文教育工作的同志曾經說過一句話:“華文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再不推行,十年至十五年以后就沒有華僑了?!?/p>
海內外華人同宗同文。同宗,是指我們都屬于同一個民族;同文,是說我們都崇尚和認同中華文化的精髓。華文教育被稱為海外的“希望工程”和“留根工程”。通過民族文化教育使華裔青少年明確自己的民族屬性,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目前的主要任務。
第二,認清形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華語在全球的地位不斷提升。目前,每年都有世界性的有關華文教育和漢語教學的重要學術會議。例如美國各大學中文教師學會主持的“全美中文教師學會年會”等。
現在,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華語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舞臺上的主要語言之一,華裔新生代的“尋根熱”伴隨著“華語熱”悄然而至。我們應抓住這個契機,在全東南亞乃至全球范圍內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第三,華文教學的方式應該層次化(主要針對華裔學生)。
第一個層次為知識傳授。在這個階段,應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淵源和傳統,幫助他們構建和完善有關的文化知識體系。
第二個層次是文化素質和修養的提高。主要是使學生在中華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使之理解,欣賞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個層次是情感教育。作為華裔后代,我們要盡力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學習優良的文化觀念,增強民族文化“根”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對祖籍國的感情傾向。
第四,華文教學的方式應該全球化(主要針對只需掌握語言能力外國人士)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華語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舞臺上的主要語言之一,世界上出現了“華語熱”。互聯網也改變了華文教育的傳統模式,臺灣建立了“全球華文網絡教育中心”用以進行華文教學。祖國大陸應該大力普及此種模式,從而推動華文教學在全球范圍內的開展。
華文是記錄中國文化的載體。在歷史上已有數千年。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華文在歷史的長河里,哪怕是時空的變幻,它們也經得起考驗。
[參考文獻]
[1]《聯合早報》2002年3月25日.
[2]《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5期.
[3]《2005年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 廈門.
[4]唐世明著《對在21世紀的東南亞地區發展華文教育和華文教學的認知思維及一些建議》,見《第3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心 2000年版.
[5]《菲華文學活動的特點及其環境因素》 柯清淡 1999年10月.
[6]《印尼華文教育定位問題的再探討》 王愛平.
[7]《歷史文本和文化文本:東南亞華文文學的閱讀》 王愛平.
[8]《論雙語教育背景下的東南亞華文教育》 張勝林.
[9]《華文傳媒、華文教育與華文文學》 莊偉杰.
[10]《從東南亞華文文學看華文教育》 李小平.
[11]文中⑴引用自中國《新聞周刊》的文章《尋根回中國 華文傳世界》中夏令營活動的英國領隊伍善雄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時說的話.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