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家生態哲學思想具有信仰機制、動力機制、踐行機制的內在邏輯構建,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有助于啟發人們樹立對生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信仰,激發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道家;生態哲學;生態文明建設;現實意義
道家思想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其以“道法自然”為核心觀點,從“天人同道”——本體論角度、“禍福相倚”——辯證法角度、“知常曰明”——認識論角度做出論證和說明,形成相對完整的生態世界觀,以理性力量說服人們,筑牢人們保護自然的信念。倡導“慈憫貴生”、“修道成仙”,將愛護生命與人們追求長壽的本能愿望聯系起來,喚醒人們心中深沉的欲求,激發人們尊重自然、順任自然的內在動力。告誡人們“知止不殆”, 提出節制欲望,控制消費,減少對自然的干擾,指明保護自然的路徑。由此構建起信仰機制、動力機制、踐行機制。三種機制互相配合,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順序,引導人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這種邏輯構建對當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確立信仰機制,引導人們樹立生態世界觀和價值觀
生態文明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理念先行,理論創新,實踐探索。理論只有轉化為實踐,才能帶來實際效果。理論要轉化為實踐,就必須說服人;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以此為核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提出了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空間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理念。這些理念無疑把握住了生態文明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但生態理念必須用生態哲學思想來論證和說明,用生態文化來豐富和發展。生態理念只有與生態哲學思想、生態文化相融合,才能成為完整的生態世界觀和價值觀,憑借其邏輯力量說服人們,成為人們堅定的信仰。
但要看到,目前的主流社會意識仍然是基于工業文明的、以人類中心主義為核心的意識流,在這種意識流中,人類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位置,世界是為人類服務的,滿足人類需求大小成為衡量世間萬物價值大小的尺度,發展的標志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生產力被塑造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發展的直接成果是GDP的增長。在這種社會意識背景下,單純提出生態理念難免顯得孤單和蒼白,缺乏哲學理論的論證,缺乏社會意識的呼應和共鳴,較難上升為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因此,樹立和落實生態理念,需要構建和傳播生態哲學思想。在這方面,道家生態哲學思想可以給我們很多借鑒和啟示。我們要構建的生態哲學思想是,在本體論上闡述人與自然平等、互相依存,在辯證法上闡述人與自然對立統一、和諧共生,在認識論上闡述人要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在倫理觀上闡述人要愛護生命、珍惜生命,從而以完整的邏輯體系說服人們,使生態理念轉化為生態世界觀,從內生機制上筑牢人們對生態理念的信仰,實現到2020年“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的目標。
二、構建動力機制,激發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道家人之所以能自覺愛護生態環境,除了有堅定信仰外,還在于動力機制明確——積善行德,愛生護生就能健康長壽,修道成仙。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我們不需要“修道成仙”,但動力機制必須構建完善。《意見》指出,要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在制度設計時“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等原則。這就為構建動力機制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動力機制分外部動力機制和內部動力機制。外部動力主要來源于外部約束所造成的外在壓力。這方面的機制目前已經建立并逐步完善。新《環保法》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大,它的實施起到了明顯的震懾作用。《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的實施,將極大地遏止各級領導干部在制定和執行決策時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應該說,這些“負作用機制”的作用正在日漸顯現。
但更重要的是建立“正動力機制”即內部動力機制。內部動力來源于人們的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這是一種更有效更持久的動力。內部動力機制可以分為精神動力機制和物質動力機制,這方面的機制目前還在探索之中。筆者認為,精神動力機制應定位于人們對健康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生態哲學思想要表達的觀點是,生態環境和人的健康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退化正在損害人們的健康,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態建設迫在眉睫。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文明,事關人們健康和生活幸福。如果每個人都能確立這樣的價值觀,那么保護生態環境就會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
物質動力機制應與市場機制相融合,通過交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使生態建設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有了物質利益的誘導,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自然能夠高漲。
三、打造踐行機制,拓展實踐路徑
道家生態哲學之所以踐行力強,還在于踐行機制明確、簡便、易行。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也要構建起科學有效的踐行機制。
首先,轉變生活方式,倡導節約、綠色的生活。《意見》指出:“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換,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落實這一倡導,必須輔之以上文所述的信仰機制、動力機制的共同作用。
其次,轉變生產方式,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互相促進之路。《意見》提出了“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的原則,確立了“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度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的方針。實現這一方針,要求推動科技創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再次,大力開發和應用生態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不是所有的科學技術都有利于生態建設。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重點發展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加快推進技術成果的應用。
第四,革新市場機制,形成有利于生態建設的市場導向。市場的本性是逐利,在這一本性驅使下,市場有可能造成資源浪費、破壞環境的后果。因此,需要從價格機制、財稅機制、金融機制、行政機制、法律機制等方面入手,綜合革新市場機制,讓市場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新導向,從而引導生產、生活向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方向轉化。
生態文明是基于東方智慧的新型文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歸屬文明。在東方智慧中,道家哲學思想以其獨特的觀點和邏輯構建,給予當代生態文明建設許多啟示和借鑒。發展生態文明的進程,也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偉大復興的進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2]張繼禹: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3]徐良根:道家生態哲學思想的構建邏輯探析(J).文史博覽(理論版)2015年第11期.
(作者單位:中共長沙市委黨校,湖南 長沙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