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東
摘 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欠發達地區增長也需要實現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轉型。內蒙古應發揮產業比較優勢,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上勇于創新,發展新產業、培育新產業集群、形成新動能。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堅持創新理念,推進內蒙古創新發展。
關鍵詞:發展實體經濟 創新發展 現代化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指一種可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狀態、目標和結構,體現在發展總量和速度、發展水平和質量、發展結構和要素、空間布局的性狀、體制機制運行、開放發展程度等方面的現代化水平和狀態。隨著全國整體經濟增長追求質量和效益,地方經濟,包括欠發達地區增長也需要實現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轉型。
一、發揮產業比較優勢,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上勇于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內蒙古立足資源稟賦,抓住能源資源產品強大市場需求的機遇,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六大優勢產業,2016年六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95%左右。煤炭產量居全國首位,火電裝機已達到7600多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達到2500多萬千瓦,發電量和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1,煤轉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產量排在全國第1,成為全國主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稀土產業總產值占全國30%以上;大數據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90多萬臺,居全國第1,具有發展實體經濟的基礎和產業比較優勢。
但是,我區實體經濟中主要工業產品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不夠,在區域產業分工體系中處于低端低效環節。全區煤炭就地轉化率僅為45%,煤化工基本處于肥、油、氣、醇等原材料生產環節,冶金工業基本處在冶煉環節,盡管初級產品生產規模在全國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但下游加工制造業明顯滯后。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58%,遠低于77%的全國平均水平。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地方經濟增長從依靠比較優勢,即通過區位優勢與資源優勢促進經濟增長向加強人力、智力、科技等資源在地方經濟增長中核心作用的競爭優勢轉型,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一)發展新產業
新動能的核心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被稱為“新經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制造業和服務業兩個方面。一是反映新工業革命標志的高端產業,如智能制造、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生物技術等,涉及制造業領域創新的產業;二是體現于傳統產業和服務業的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涉及服務業領域創新的新業態。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做出了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十屆二次全委會進一步明確了“‘七網同建強基礎、‘七業同興促轉型”的推進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明確提出了內蒙古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例,近年來我國節能環保相關產業擴張迅猛,到2015年底,產值超過4萬億元,增加值在總產值占比為2.1%,從業人數超3000萬。2016年底發布的《“十三五”節能產業環保規劃》,提出到2020年,該產業產值增量要占GDP的3%左右,我區作為資源型產業大區,對“三廢”處理、脫硫脫硝、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環保產品和技術的需求巨大,發展節能環保新產業空間巨大。
(二)加快培育地方行業龍頭企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講到,我國老是在產業鏈條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線”的底端摸爬,總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環節而占領不了附加值高的研發和銷售這兩端,不會有根本出路。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我區應通過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戰略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通過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縱向重組,進一步放大一體化產業鏈的低成本優勢。通過產業重組實力雄厚、業態高端、體制機制創新的本地龍頭企業,將關聯產業、延伸產業、輔助產業連在一起,形成全產業鏈的產業集群。
(三)形成新動力
供給側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歸結為各個要素的生產率,各種要素集合所產生的生產率之和大于各單個要素投入的生產率之和,其中的差額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從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長期可持續動力角度分析,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路徑為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其中,要素升級涵蓋了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物質資本改善、科學知識進步、信息化加快等方面。知識與人力資本將成為地區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推動我區要素的升級。
二、堅持創新理念,推進內蒙古創新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遵循創新發展理念,自治區“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改善要素稟賦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
從我區情況看,受產業“鎖定效應”和財富“路徑依賴”所限,我區創新驅動的力度仍不強,特別是科技創新的貢獻率不高。2001至2010年我區全要素生產率平均為1.062,高于全國1.02的平均水平,但是,純技術效率僅為0.937,低于全國0.953和西部0.961的平均水平。2013年我區技術合同交易額僅居全國第22位。201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117.2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0.7%,低于全國2.08%的平均水平,居全國第25位。如果與江蘇、廣東、深圳等創新型經濟省區相比,差距更大。
新時代現代化所需要的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還需要產業創新。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很大程度出在產業水準上:一方面,我國目前的基礎研究水平已經進入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我國產業水準國際差距較大,在許多領域處于中低端。新時代現代化必須著力于產業創新,使產業水準趕超發達國家。
新世紀的十年,我區依靠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和資本等傳統要素投入實現了年均17.4%的高增長,同時,現有的優勢產業主要集中于能源、化工和農牧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產業結構總體水平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生產、創新、投資類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創新鏈及其配套率偏低,在市場上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發達國家創新的經驗和我國創新發展的實踐表明: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并充滿活力,人力資本投資成為投資重點,孵化和研發新技術成為創新驅動的重點環節等是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的標志。
互聯網打破了信息在時空上的不對稱,用戶的轉移成本非常低,這使互聯網時代成為一個消費主權時代,按照經濟學正外部性效應和梅特卡夫定律,互聯網時代的競爭,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產業創新呈現出創新主體企業化、技術研發與規則(標準)制定同步化、創新平臺開放化、技術突破與應用連接和市場對接一體化、創新人員團隊和資本化等新的特征。
經濟新常態下,以新理念打造我區經濟發展的升級版本,必須把握互聯網時代產業創新的規律,以構建適應“互聯網+”發展的產業創新體系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和支撐,推動我區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向生產性服務業延伸,從創業創新中尋求新動能,從產業轉型升級中尋求發展新空間。具體建議如下:
(一)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
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已經占到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6%,全國技術交易市場80%的成果都是由企業輸出或者吸納,企業已成為產業創新的主體。我區應采取財政后補助、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方式鼓勵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形成體系健全、功能完備、開放競爭的企業研發機構發展網絡。
(二)建設產業創新的互聯網平臺,變革傳統創新模式,加速創新迭代進程
工業互聯網是實現工業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為設計、供應、制造銷售提供集聚平臺。海爾HOPE開放式創新平臺,已經吸引全球33萬用戶注冊,集聚全球200多萬家家電、電子領域的創新資源,重慶的豬八戒網、青島紅嶺的“酷特智能”平臺都已經初具規模。產業創新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實現人才與國際貫通、機制與國際接軌、深度融入全球研發創新網絡,形成創新資源開放集聚共享,實現技術研發與規則(標準)制定的同步。
(三)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后一公里”,走出“創新孤島”
在轉化環節采取市場化手段、由專業化機構完成,自治區應重點培育幾個有品牌的專業化技術轉讓機構。實現技術突破、廣闊的企業應用、巨大的市場需求一體化。
(四)加強對創新人才靈活的激勵措施,發揮人才在創新中的決定性作用
針對創新人才高流動性和資本化的特性,建議采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自行處置”,研發專項資金可用于人才基本薪酬、科研項目經理制、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股權激勵等舉措,在新一輪創新人才爭奪中,做到培養、穩定與引進創新人才的有機結合,
(五)加大創新投入,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建議自治區設立50億元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加速推動應用型科技研發項目和成果的產業化。建立政府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開展投貸聯動試點。建議自治區設立種子基金、重大科技專項創業投資基金、新三板基金和科技股權眾籌領投基金,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科技產業。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