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百平
摘 要:2017年豐縣被省農委確定為農村土地 “三權分置”試點創建縣,我縣緊緊圍繞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這一改革主線,科學界定“三權”內涵、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強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等舉措,真正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
關鍵詞:三權分置;農村活力;激發
一、改革背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變革,其績效主要表現為刺激農作物產量的提高,離通過市場優化配置資源還有很大的距離。與承包制相比,三權分置孕育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其實質是典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我縣近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但規模經營面積總量不大,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依然是主流,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發展滯后,也影響著現代農業生產裝備的機械化和規模化。三權分置中經營權的放活,超越了傳統集體社區的邊界,只要給的流轉價格合適,無論是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可流轉到土地經營權發展農業生產。
二、思路舉措
1.強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縣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涉及321個行政村、20.62萬戶農民,全縣參與確權承包地面積 107.06 萬畝,實際測繪地塊為91.13萬塊,實際測繪面積為118.75萬畝,溢出面積為11.69萬畝,溢出率為10.91 %。目前,已有308個村完成確權登記、權屬調查、審核公示、完善合同、證書發放、數據入庫工作,發放證書19.69萬戶,發證率95.5%,農戶較為滿意。縣級檔案數字化掃描正在有序推進,建立土地家庭承包信息數字化檔案。所有確權登記頒證基礎數據已全部錄入皓盤系統,數據庫建設正在進行合庫建庫、質檢、匯交等工作,縣鎮村三級驗收基本完成,縣鎮村檔案整理歸檔如期完成,農戶“一戶一檔”承包檔案正在整理裝訂,做到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相符”,切實保護農戶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權,通過明晰產權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的發展。
2.制定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制度。制定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細則,完善了縣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設,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產權交易、合同鑒證、法律咨詢、權益評估、抵押融資等服務。建立土地流轉管理制度,引導土地有序流轉,農民集體組織統一流轉的,要征得承包農戶同意并履行書面委托手續,土地流轉期限超過一年的,要簽訂規范的書面流轉合同,可以由鎮農經服務中心或縣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鑒證。對流轉用于糧食規模經營的土地租金,全面推行“實物計租、貨幣兌現”的定價辦法,兼顧承包農戶和經營主體的合理受益。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權利、登記記載權利、證書證明權利和確權登記制度,建立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
3.選定試點村,確定試點模式。選定歡口、宋樓、王溝、趙莊、華山、梁寨六個鎮12個村開展試點。目前已確定12個村、4782畝承包土地、1677戶農戶實施“三權分置”試點工作,采取五種模式進行探索實踐:一是鼓勵引導村集體將連片土地整理后流轉給種養大戶的“家庭農場制”(宋樓鎮王崗集村、歡口鎮和事樓村、沙莊村;王溝鎮蔣老家、);二是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的“股份合作制”(王溝鎮劉小集村、師寨鎮汪屯村);三是農戶入社實行“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專業合作制”(華山鎮大 程莊村、歡口鎮陳洼村);四是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的“購買服務制”(梁寨寨紅樓村、華山鎮雙樓村);五是農業種植大戶流轉大片土地的“土地租賃制”(王溝鎮劉電池村、趙莊鎮大劉集村)。(四)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村鎮調解、縣級仲裁、司法保障”的多元化糾紛調處機制,成立了豐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和豐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委員會,設立了仲裁庭,縣仲裁委員會按照“設立一個場所、建立一支隊伍、出臺一個規范、制定一部章程、保障一筆經費”的“五個一”要求,對仲裁庭設施設備進行建設完善,聘任農村土地仲裁員12名,進一步加強仲裁力量,開庭調解仲裁8件土地糾紛案件,及時化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為農地“三權分置”的推進保駕護航。
三、主要成效
1.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速度。通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試點創建工作,我縣今年新增三權分置流轉面積0.5萬畝,流出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都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同時也促進了二、三產業發展,提升了我縣農業規模經營水平。
2.探索實行多種經營模式。我縣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試點縣創建工作,為使“三權分置”試點創建更具多樣性,我縣采取“五種模式”進行試點,分別為家庭農場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專業合作制、土地托管制和土地租賃制,以便于好中選優。同時在具體推進措施上,采用“五個一”的方式推進試點工作,即與農戶簽訂一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合同、登記一本農地“三權分置”改革承包經營權流轉臺賬、樹立一塊農地“三權分置”試點單位宣傳牌、政府補助試點單位一個項目和建設一個高標準的土地承包流轉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平臺,切實推進農地“三權分置”試點縣創建工作。
3.實現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管主體的雙贏。通過放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項目,不僅能夠改善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條件,而且把農民零散土地集中起來,有利于集約經營、有利于發展農業機械化、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能夠增加農業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業和農民收入。同時節約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從事第三產業進城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通過農村土地規模流轉,種糧土地將從家庭經營每畝土地收益800-1000元的基礎上增加到1200-1500元,增幅20%左右, 實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方共贏的帕累托累進。
四、經驗啟示
1.健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功能。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試點縣創建工作,健全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功能非常重要,是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進場交易、進行規范操作的關鍵環節,平臺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產權交易、合同鑒證、法律咨詢、權益評估、抵押融資等服務。
2.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是順利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試點創建工作的重要保障。通過增強仲裁力量,完善糾紛多元化調處機制,依法開展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糾紛的調處,嚴把立案關、做好庭前調解和依法開庭審理等工作,有效化解各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維護農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努力將農村土地仲裁打造成全省亮點。
3.加強農業新型經管主體引領。通過積極培育有資金、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新型經管主體,發揮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工作的政策取向,發揮市場在農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促使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利用土地流轉市場獲得規模土地,合理安排各種合作生產,使農業生產費用快速下降,激活農村潛能,努力生產,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提升農業效益,在同樣的承包土地上獲得比支付租金更高的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促進我縣農村經濟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