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杰
摘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其進行有效種植十分必要,并隨著小麥種植范圍的不斷增加,對其相關種植技術的管理方法進行探析越來越具有必要性。本文將對小麥的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預防
農民進行農業種植的主要目的,即賺取相應的經濟收益,而小麥又在我國相關種植業中占有較為重要的位置,同時,由于人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相應的對小麥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進行小麥種植時,應采取有效的方式以及手段,并應著重注意病蟲害防治相關工作。
一、種植技術探析
1.合理選擇種植品種
我國種植業不斷發展,致使小麥的種類越來越多,因此,種植農戶應著重注意對種植品種的優良選擇,針對不同地域的不同特點以及土壤條件,擇取最適宜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其中,在對小麥進行區域性種植的過程中,應以所在區域的現實情況為基礎,分析其環境條件、溫度變化等,擇選相對而言品種較為純正的小麥種類,從而保證其種植質量。同時,也要求相關的機構以及單位加強對廣大農民進行相關的科學種植技術培訓,目的在于幫助農民更好的進行小麥種植,從而有助于產量以及質量的增加。
2.探尋有效的播種方式
想要保證小麥的種植產量以及質量,就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種植方法探究,從而可以更科學的種植小麥。在實際的播種過程中,應注意合理規劃土地的壟深及其間隔,并嚴格管理種子的種植量等,其中,對小麥進行的溫度控制十分重要,通常情況下,應大于10攝氏度;同時,種子個數應為10個左右、壟溝深度最好為80厘米、壟與壟之間的距離以70厘米為最佳。種植小麥時,對其本質特點以及適宜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十分具有必要性,有助于尋找最佳的播種手段以及種植方法,有利于相關的技術創新工作。
3.進行科學的耕作
在具體種植時,不可在同土地區域中進行連續播種,不僅不利于提升小麥的質量和產量,還存在致使其抗病性降低的可能。因此,相關農戶在進行實際的小麥種植時,可以采取輪播耕作的方式,將相關病蟲害對小麥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從而有效提升其抗病性能。在實行具體的輪播耕作過程中,應著重注意合理規劃輪播時間,保證在相應土地種植的小麥可以吸收充足的營養,而倘若在同一區域內連續播種同一品種,會導致土地營養失衡,不利于所種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因此,建議在對小麥需求量較大時,對其進行的連續播種也不應超過三次,并實行相應的輪播操作,以確保小麥可以達到預期產量甚至更高。
二、相關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1.播種期
小麥在播種期的成長對于其整個生長過程而言尤為重要,因此,對其實行科學的病蟲害防治也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對紋枯病或者紅蜘蛛等相關病害以及蟲害的預防以及治療。
所以,在小麥播種的最初階段,應對相應區域的土壤實行有效的管理,并采取科學的手段對這一階段可能引發的病蟲害進行防治,例如,將辛硫酸藥劑加以細土面進行均勻攪拌,其中,藥劑的施用量應為30kg/公頃,再通過將其均勻的添加至土壤中,有助于減少甚至消滅相關害蟲。同時,亦可選取藥劑拌種的方式,進行相關的病蟲治療和預防。例如,針對黑穗病,可在拌種的過程中將種子分成100kg每份,再分別對其施用200克的15%三唑酮,對種子中所依附的蟲卵以及成蟲實行藥劑滅殺。
2.孕穗和抽穗期
作為對小麥的生長發育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時期,其直接影響到小麥是否可以擁有良好的收成產量。因此,對此時期進行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至關重要。其中,應著重對麥蚜病進行預防和治療,倘若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期,將會導致其危害范圍以及危害速度持續增加,并不斷加快,對小麥的發育極其不利,因此,應及時采取科學的噴霧技術,通過將除菌、滅蟲等多種有效藥物噴劑進行統一的噴灑操作,最大化的降低其危害程度。
3.灌漿期
此時期對于小麥果實的發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亦是病蟲害的多發期,主要包括:各類銹病、白粉病等。對麥芽穗采用的防治手段通常為,對每公頃的小麥施用25%的快殺靈乳油加以380~500毫升的水。
而關于小麥的黑胚病,倘若一旦不慎患病,將嚴重影響小麥的增產,甚至無法保證其正常產量,因此,對其采取的預防應從頭抓起。首先,擇選抗病針對性強的小麥種子。其次,利用300~450克的12.5%禾果利藥劑加以750kg的水,以公頃為單位,對小麥施以均勻噴灑,亦可運用多菌靈等,同時,也應在小麥灌漿的初級階段和收尾階段實行噴灑防治。
4.返青期
在小麥成長至此階段時,極易誘發紋枯病、紅蜘蛛等病蟲害,并隨著小麥種植面積的逐漸擴大,此類蟲害愈發趨于嚴重,對小麥的高質以及增產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因此,應著重對此類病蟲實施防治,其中需要注意對其時間的控制,倘若相關的手段采取不及時,將導致相應的防治方法達不到理想效果,甚至增加害蟲的抗藥性。一般來講,對此類病蟲實施的主要治療手段為:將殺蟲藥以及殺菌藥混合施用,可有效的預防以及大范圍消滅紅蜘蛛等害蟲,亦可對預防以及控制紋枯病具有積極意義。
防治紋枯病的具體做法為:對以公頃為單位的小麥地,將5%井岡霉素按照2250毫升/公頃的標準,加兌1500kg的水進行噴灑,操作過程中,應對準小麥的莖基部進行噴灑操作,并以十天為單位,進行重復的噴灑操作。而對于吸漿蟲的滅殺以及預防,需要將40%氧化樂果,對小麥的每公頃進行600毫升的噴灑操作,噴灑部位不變。上述方式可有效控制紋枯病以及吸漿蟲,有助于促進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小麥的有效種植方法以及相關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進行深入探究,對促進小麥種植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應以實際的種植環境以及條件為基礎,科學合理的實施小麥種植,對其容易引發的病蟲害進行詳細的了解以及鉆研,從而掌握相關規律,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手段。
參考文獻:
[1]楊曉霞. 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與新技術探討[J]. 農民致富之友,2016,(08):193.
[2]陳雪香.中國青銅時代小麥種植規模的考古學觀察[J].中國農史,2016,3503:3-9.endprint